榮開明
歷史
論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貢獻
榮開明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民族解放戰爭的完全勝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轉折點,也是世界歷史朝著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方向發展的偉大轉折點。長期以來,有些西方學者受西方中心論等方面的局限,忽視、輕視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我們理應以歷史事實為依據,以唯物史觀作指導,予以科學回答。
中國抗戰;西方中心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
今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民族解放戰爭的完全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大轉折點。同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也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世界歷史朝著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方向前進的偉大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席卷了80多個國家和地區,卷入了五分之四的世界人口,戰火燒遍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2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吞噬了1.9億人的生命,造成難以計算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巨大損失。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自由與專制的人類命運大決戰。毛澤東早就指出:“中國的抗戰不但為了自救,且在全世界反法西國陣線中盡了它的偉大責任。”①“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們的敵人是世界性的敵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②
可是,長期以來,一些西方歷史學家,抱著西方中心論的傳統觀念不放,寫作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時,往往片面強調歐洲戰場,強調美國、英國、蘇聯等國反法西斯斗爭,輕視和忽視亞洲戰場,特別是中國人民長期堅持的反法西斯斗爭。只寫蘇德戰場的慘烈,諾曼底登陸的激烈,太平洋戰爭的忠烈。片面強調美國兩顆原子彈爆炸和蘇聯紅軍進攻遠東對日本軍國主義投降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不談或少談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作用及其重大貢獻。據統計,“現在國際上關于二戰史的著作有3萬多種,提到中國的抗日戰爭在二戰中作用的著作不多”,“即使提到,也是一筆帶過”③。有些嚴肅的二戰史著作甚至說:中國軍隊“幾乎沒有參加過什么戰斗”,即使“中國停止戰斗,戰爭進程也不會發生改變。”④對于這些無視客觀歷史事實而造成的偏見、誤解和差錯,我們理應以事實為依據,以唯物史觀作指導,給以恰如其分的科學回答。
令人高興的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我們通過紀念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周年等活動,對上述問題作了長期熱烈的爭辯和研討,發表了一系列論文、論集和專著,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軍事科學院主編的三卷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1931—1945)》(王秀鑫、郭德宏主編,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版)、《抗日戰爭與中國的國際地位》(王真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綱》(胡德坤、羅表剛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要成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等著作。近些年來西方學者的看法也隨著形勢的變化發生了明顯的轉變。例如,2013年,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拉納·米特教授推出的新作:《中日戰爭(1937—1945):為生存而戰》(2014年中譯本書名改為《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開篇即寫道:“幾十年來,我們關于那場全球性戰爭的理解一直未能對中國的角色給出恰如其分的說法。即使在中國被考慮在內的時候,它也只是一個次要角色,一個在一場美國、蘇聯和英國扮演主角的大戲中跑龍套的小演員。”這一偏見由來已久,根深蒂固,從二戰時中國和西方盟友的關系上來看就已初現端倪。“問題的根源在于,中國人和西方人是從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中國所扮演的角色的。對于西方盟國來說中國是懇求者,是一個被打垮了的國家,等待著美國和英國把它從日本人手中拯救出來。但在蔣介石和很多中國人眼中,中國是第一個奮起反抗,也是最堅決地反抗軸心國侵略的國家。”如果中國在1938年屈服,那么此后的幾十年里,亞太格局可能完全不同。中國在二戰中的角色不僅對中國而言至關重要,對世界同樣有重要意義。英國歷史學家、倫教大學客座教授安東元·比弗表示:“長期以來,西方對于二戰的理解一直有局限性”,“西方歷史學家往往忽視中國抗日戰爭及其在整個二戰中的地位。”“盡管當時的中國在戰爭初期缺乏工業和軍事實力,但卻能夠動員起來將戰爭拖入持久戰,并最終阻止日本獲得決定性勝利。”“我們(西方人)對于二戰的這個戰場了解甚少,為了更好地理解當今中國,我們應該更好地了解(抗日戰爭)。”有的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在過去,西方學者主要以自身的視角觀察中國的抗日戰爭,形成了一種以西方或美國為中心的分析范式和學術觀點。這種觀點更多聚焦于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在軍事、外交上的無能以及政治上的腐敗,而忽視了中國人民的浴血奮戰對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巨大犧牲和重大貢獻。美國康奈爾大學歷史學家馬克·賽爾登、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授愛德華·弗里德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歷史教授戴安娜·拉里等還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且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⑤這都說明只有正本清源才能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貢獻。
其實誰都知道,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反法西斯戰爭是一個整體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的關系,是緊密相聯而不可分的。蘇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朝鮮、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蘭、波蘭、丹麥等國對中國抗戰的援助和支持,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和重要條件,是中國人民必須而且應該永遠銘記的。同樣,中國抗戰用自身的犧牲和忍受,死死拖住日軍,消耗其人力、軍力和物力,使其抽不出軍力來擴大對其他國家和地區侵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和重要條件,是世界人民必須而且應該永遠銘記的。
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有無重大貢獻的最好回答是二戰中反法西斯戰爭的實踐過程及其最終結局。只要拿20世紀上半期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結局作個簡要對比,就可以看的十分清楚。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局是,中國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雖以戰勝國的身份出席巴黎和會,卻無法順理成章地從戰敗的德國手中收回山東主權,因而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卻迥然不同。中國不僅以主權國家的身份,收復了被日本霸占的全部大陸國土和臺灣、澎湖列島,還在戰爭進行期間廢除了與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而留下的特權和利益,開始成為世界大國參與國際活動。造成這種結局的差異當然有多方面的歷史原因,但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正是中國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種貢獻正如習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儀式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⑥這種“彪炳史冊的貢獻”,可以從各種不同角度去概括,從現有認識和資料看,最為主要的是如下七點。
第一,中國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成為世界東方開戰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和消滅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的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對徹底戰勝日本法西斯、打破其稱霸世界的狂妄計劃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偉大民族,一直處于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前列。但進入近代以后,由于世界列強的入侵和封建統治的腐敗,逐漸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入侵,更使中國瀕臨亡國滅種的境地。日本軍國主義通過發動甲午戰爭并吞中國臺灣和澎湖列島,又通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日俄戰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南部和京津一帶等地區駐軍的侵略權益,為擴大侵華戰爭構筑了前沿陣地。早在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就在其《對華政策綱要》中說,“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把征服中國作為征服世界的階梯。日、德、意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通過發動一系列局部戰爭逐步演變而成的。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全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美列強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世界東方形成了第一個戰爭策源地。由此而展開的中國抗日戰爭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愛國軍民以血肉之驅,寫下了“一二八”淞滬抗戰、長城抗戰、察哈爾抗戰和綏遠抗戰等光輝史實。過去我們常說“八年抗戰”,其實那只是講的“七七”事變后的全面抗戰。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加上“九一八”事變后的六年局部抗戰,兩者相加是十四年。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就說過:“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爭,還是在1931年就開始了。”⑦二戰后蘇聯檢察官克倫斯基在遠東軍事法庭指出:“如果我們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這段血腥時期的開端的話,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據的。”⑧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戰爭。妄圖采用速戰速決戰略,通過一場有限的戰爭迫使國民政府投降,占領和控制整個中國,進而稱霸世界。但這一圖謀迅速被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揭穿。毛澤東為此寫作了《論特久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著作,明確指出:“抗日戰爭為什么是持久戰?最后勝利為什么是中國的呢?”全部問題的根據就在于:“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⑨在這場戰爭中,中日雙方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正因為日本是一個帝國主義強國,具有很強大的戰爭力量,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就決定了日本的進攻能在中國橫行一時,而中國不能速勝,中國的抗戰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艱難的路程。但是,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退步的,它所進行的瘋狂的戰爭冒險,只會加劇其本身的內部矛盾,使它走向滅亡。而且日本是小國,它的人力、物力不足以支持長期戰爭。日本雖然得到國際法西斯國家的支持,但由于它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威脅和損害著其他國家的利益,這就必然會使它受到國際反對力量的遏制。日本的這些短處是日本自己無法克服的。而中國則相反,正處于向前進步的歷史時期。中國進行的是進步的正義的戰爭,能夠利用中國地大、人多的有利條件來支持長期的戰爭,并將得到國際上的廣大援助。故而,持久的抗日戰爭必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進攻三個階段而最終奪取勝利。“亡國論”是錯誤的,“速勝論”也是錯誤的。毛澤東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大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沖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⑩“只要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正是毛澤東的這些戰略思想、科學預見和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得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開始了團結全國人民全面抗戰,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的東方反法西斯戰場,把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中國全境迅速地形成了兩個抗日戰場,兩種作戰方式,即國民黨政府指揮的正面戰場、正規作戰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后戰場、游擊作戰。國民黨軍隊在共產黨和愛國民眾的支援下,在正面戰場組織了忻口、徐州、武漢、臺兒莊、長沙、衡陽會戰以及緬北、滇西大反攻。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戰日游擊隊等抗戰武裝,挺進抗日前線,大膽深入敵后,開辟敵后戰場,開展游擊戰爭,以伏擊戰、地道戰、破襲戰、地雷戰、麻雀戰、水上游擊戰、鐵道游擊戰等戰法打擊敵人。使中國抗戰形成了敵后和正面兩個戰場相互配合、夾擊敵人的戰略態勢,將日軍及其偽軍陷入中國廣大軍民的層層包圍之中,受到持久沉重的打擊。1938年武漢淪陷標志著中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44年緬北、滇西反攻標志著中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直至1945年9月3日日本戰敗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
必須看到,當時中國與日本在經濟實力、軍事力量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距。中國在很多情況下幾乎是以血肉之驅奮勇抵抗,以奮不顧身的精神彌補裝備上的劣勢,緩解戰場上的危機。因而在殘酷的戰爭中,中國軍隊在一場戰斗中整連整團甚至整師打光的情況并不罕見。可就是這種不怕犧牲,頑強戰斗的壯舉,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史冊,最終決定了日軍滅亡的命運。據統計,1938年10月,日本陸軍總兵力為34個師團,其中朝鮮1個、中國32個,日本本土僅1個,也就是說,日本陸軍總兵力的94%投入了中國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陸軍總兵力為51個師團,其中日本本土4個、朝鮮2個、中國35個、東南亞10個,也就是說,日本陸軍近70%的兵力在中國戰場作戰。1943年初,日本陸軍在中國戰場為66萬人,太平洋戰場為48萬人,陸軍主要兵力仍在中國作戰。戰爭結束時,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陸軍總兵力為83萬余人,在中國戰場的陸軍總兵力近105萬人(不含中國軍隊在緬甸抗擊的日軍),中國戰場的日軍仍多于太平洋戰場。足見,從“七七”事變到二戰結束,中國戰場始終抗擊著日本陸軍的主力和部分海空軍力量,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反法西斯大國。1942年1月1日,26個反法西斯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中國進入了與美英蘇共同領銜簽字的四大國之列,其他國家則按英文字母順序簽字。這標志著中國在那時就是公認的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國之一。1945年1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致國會的咨文中指出:“我們也忘不了中國人民在七年多的長時間里怎樣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
中國抗日戰爭不僅始終是世界東方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戰場,而且開戰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打擊和消滅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結束戰事最晚。局部抗戰堅持了6年,全面抗戰堅持了8年,總共達14年。而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國卷入戰爭的年限最長的英國不到6年,蘇聯只4年2個月,美國只3年9個月。在長期抗戰中,中國軍民共斃傷俘日軍155萬余人,自身傷亡3500多萬人,按1937年比價計算,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歷史事實充分表明,中國人民的持續抗戰是徹底戰勝日本法西斯的決定性因素和主力軍,也是打破日本野心勃勃地稱霸世界狂妄計劃的決定性因素和主力軍。
第二,中國抗戰迫使日本放棄“北進”蘇聯的圖謀,為蘇聯避免兩線夾擊創造了條件。
“北進”侵蘇,是日本軍國主義長期奉行的“大陸政策”,也是它妄圖稱霸亞洲、稱霸世界的目標之一。1931年,日本陸軍侵略中國東北,不僅是為了占領中國,也包含著對蘇聯以及對美國和英國發動大戰的危險性。1932年,日本內閣發布《處理滿蒙問題方針綱要》“將滿蒙地區作為帝國對俄對華的第一線。”“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陸軍差不多每年都制定進攻蘇聯的作戰計劃。德國法西斯也一直懷有消滅蘇聯的野心。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一書中聲稱:“要獲得‘生存空間’,只有在主要是犧牲俄國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是什么使得德日兩面夾擊蘇聯的危險最終未能變成現實呢?除蘇聯加強了東線的防務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抗日力量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緊緊拖住了日軍,使得它根本無力實現“北進”的多次圖謀。
1934年3月,日本天皇批準參謀本部對蘇作戰計劃,企圖在1937年6月9日對蘇發動戰爭。但當時擔任關東軍參謀長的東條英機認為:“如果準備對蘇作戰的觀點來觀察目前中國的情勢——就應當先給予南京政權以一擊而去除我方背后威脅”。也就是說中國抗戰所構成的“背后威脅”迫使日本放棄這次“北進”計劃。
1938年和1939年,日本曾兩次發動對蘇試探性武裝進攻:張鼓峰戰役和諾門坎武裝沖突。同樣是由于日本關東軍受東北抗日武裝的牽制,而使其一觸即潰,被迫停戰,并與蘇訂立了日蘇中立條約。時任日本關東軍副總參謀長的石原莞爾說出了事情的緣由:“此次張鼓峰事件,蘇聯所持以威脅日本者,則以日本對華用兵故;日本忍辱屈服于蘇聯者,亦以日本對華用兵故。”
1941年12月,蘇德戰爭爆發,德國急盼日本東線進攻蘇聯。同樣是因為中國抗戰的牽制致使日本無力“北進”。日本參謀總長杉元對此說的十分清楚:“日本現在中國使用兵力很大,北進對蘇開戰實際辦不到”,“帝國政府將繼續努力解決中國事變——暫不介入蘇德戰爭。”
正是由于中國抗戰迫使日本多次放棄“北進”的圖謀,使得蘇聯在對德作戰中能將大批遠東紅軍調往蘇德戰場。據統計,“1941年夏秋間,蘇聯從遠東軍中調往西線的兵力共有15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1700輛坦克,1500架飛機,約占遠東軍兵力的一半。1942年5月,德軍進攻加劇,蘇軍僅從遠東方面軍就抽調了8個步兵師支援西方戰線”。1940年秋,崔可夫將軍來華時斯大林對他說:“您的任務,我們駐華全體人員的任務就是要緊緊地束縛住日本侵略者的手腳。只有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了,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我們才能避免兩線作戰”。崔可夫說,在蘇聯最艱苦的戰爭年代里,日本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中國抗戰有力地牽制和解除了蘇聯來自日本法西斯從東方進攻的危險,以便全力抵抗和反擊來自西方德國法西斯的進攻,這對蘇聯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是一特殊的貢獻。
第三,中國抗戰遲滯了日本“南進”步伐,推遲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并最終迫使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迅速轉向失敗。
“南進”即通過海洋發展,侵略南洋諸國和地區,是日本軍國主義妄圖稱霸全球的又一重要戰略目標。日本認為,“南洋正當世界貿易的要沖,同時作為帝國產業及國防上必不可少的地區,并且作為我民族發展的自然地區”,早應準備向其擴張。1936年8月7日,日本廣田弘毅內閣制定了一項“基本國策”,規定要大力“擴充國防軍備”,“外交國防相輔相成,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同時向南方海洋發展”。但此后的實踐證明,均因中國抗戰的牽制被迫一再遲滯。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日本朝野都認為這是南進的最好時機。可是,當時90%以上的日本陸軍都被牽制在中國戰場上,僅關內的日軍就有24個師、19個混成旅和1個騎兵集團,根本無力抽兵南進。日本新內閣首相阿部信行9月4日發表聲明稱:“當此歐洲戰爭爆發之際,帝國決定不予介入,一心向解決中國事變的方向邁進。”
1940年6月間,德軍橫掃歐洲大陸,意大利參戰,法國投降,英倫三島吃緊,而美國尚未介入。日本當局又認為是“南進”的絕好時機。6月22日,日軍參謀本部研究《對南方戰爭指導計劃方案》,打算“以突然襲擊開始戰爭”,“首先攻占新加坡,接著盡速急襲并占領荷屬東印度。為此可把航空基地推進到法屬印度支那與泰國,以之作為進攻基地,在適當的時候攻占香港”。并于7月3日制定了《適應世界形勢演變處理時局綱要》,27日由大本營政府聯席會議批準實施。規定“戰爭準備工作,大致以8月底為目標促進中國事變的解決”。此時,德國也竭力敦促日本乘機“南進”,以打擊英、法在東方的勢力。但值此嚴峻關頭,又逢中國抗日戰爭勢頭越來越猛。于是日本陸軍被迫認定:“中日戰爭不結束,南進是辦不到的。”也就是說,正因為中國人民全力抗戰,綁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腳,而不得不再次遲滯“南進”。中國抗戰推遲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為西方盟國加強戰備爭取到了可貴的時間。
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爭初期,英、美、荷等國軍隊節節敗退。到1942年4月底,初戰結束,日本侵占了1.5億人口、約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朝野歡喜若狂,叫嚷“大東亞戰爭大局已定”。日本海軍侵略氣焰更加囂張,企圖進一步調兵遣將,東攻澳大利亞,切斷澳大利亞與美國的聯系;西攻錫蘭和印度,與德軍在中東會師。德國法西斯也正盼望日本占領錫蘭和馬達加斯加,切斷英國經紅海到埃及的交通線,有利于德軍挺進“隆美爾非洲兵團”。但日本海軍的計劃必須得到陸軍的支持才能實施。而日本陸軍此時大部分的兵力仍深陷于中國戰場,正面戰場“深感敵尚強大”,“付出的犧牲是過去作戰不曾有過的”;敵后戰場八路軍展開的“百團大戰”,日軍損失慘重。只能否決海軍計劃。這樣,日軍未能占領錫蘭和澳大利亞,為盟軍在東南亞的反攻提供了兩個重要基地。
中國戰場不僅遲滯了日本“南進”步伐,還成為加速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走向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日本在中國戰場上的戰爭需要大量彈藥,彈藥生產量過大,造成日本軍工生產結構極不合理。日本“軍械預算大部用于生產彈藥,彈藥1937年度占軍械費的56%,1938年實際上占軍械費的76%。”彈藥生產費用過大,影響了火炮、坦克、汽車、通信電子器材的生產以及改進武器性能的科學研究。所以日軍裝備與美軍相比,不僅數量不足,而且性能差距極大。日軍一個師團裝備火炮不過數十門,坦克更少。而美軍一個師擁有火炮500余門,坦克150輛左右。在電子器材研制方面,日本更是落后。1942年秋天的日美海戰,美海軍不用探照燈而利用雷達實施射擊,完全抑制了日本海軍的夜間襲擊。日軍艦炮及其軍事裝備的陳舊與數量不足,是日軍迅速失敗的一個因素。而這一因素的形成,又與中國戰場的抗戰有密切的關系。
第四,中國抗戰為盟國順利實施“先歐后亞”戰略,確保反法西斯戰爭全勝奠定了基礎。
無論是各大國有遠見的政治家和戰略家,還是戰后二戰史學界和軍事史學界,都對二戰期間同盟軍采取的“先歐后亞”(又稱“先德后日”)戰略,給予高度評價。而這一戰略的確立和順利實施,仍然取決于中國抗日戰場能否真正拖住日軍的手腳。英國首相邱吉爾談及這一點時曾深情地表示:“我們必須指出,中國一崩潰,至少會使日軍15個師團,也許會有20個師團騰出手來。其后,大舉進犯印度,就確實可能了。”?美國總統羅斯福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敗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力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并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吞并埃及,切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蘇聯史學家卡爾比察認為:“中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爭具有巨大的國際意義。它制止了太平洋地區和亞洲戰爭的進一步擴大。日軍所遭受的有生力量和技術裝備的損失,強烈地影響了日本的軍事潛力。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深深地陷了下去,不得不延期實行其進一步的侵略計劃。”?這都充分說明,如果亞洲、太平洋地區戰事吃緊,盟國勢必更多地用兵于東方,“先歐后亞”戰略方針就難于實施了。事實表明,由于有中國抗戰拖住日本,1943年底蘇軍毫不顧慮地把兵力調往西線對德軍反攻;1944年6月,美英在歐洲集中了數百萬的軍隊,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成功地在諾曼底登陸,并取得對德作戰的勝利;1944年和1945年,蘇聯根本不存在東顧之憂,得以全力西進,和英美盟軍夾擊德軍,迅速打敗了德國。可見中國抗戰的勝敗不但決定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還關系到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前途和命運。
第五,中國抗戰支持了周邊國家的抗日斗爭,成為亞洲國家反法西斯戰爭的中心和旗幟。
中國抗戰不僅在本土牽制住了日本陸軍主力和海空軍力,還派遣軍隊遠征境外周邊國家,直接支援了盟軍作戰。1942年2月,是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實施大規模戰略進攻的一年。在中國戰場急需兵員的情勢下,中國從反法西斯戰爭大局出發,應英國政府要求,抽調精銳部隊第5軍、第6軍、第66軍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進入緬甸,與英軍協同作戰。這十萬中國精兵在仁安羌一役,便救出被圍困的英軍7000余人,奪回被日軍劫獲的英軍輜重100多車,打亂了日軍的南線作戰計劃。緬戰之后,退往印度的中國軍隊經過補充兵員及重新整訓后,組建了中國駐印軍。從1943年末開始,以中國駐印軍為主體,盟軍發起了緬北反攻戰。稍后,重組的中國遠征軍發起了滇西作戰。1945年春,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在緬北勝利會師。緬北滇西作戰取得重大勝利,基本殲滅日軍王牌師團第18師團及第56師團,重創第2師團、第53師團等部,殲敵4.9萬余人,收復領土失地8.3萬平方公里。這一作戰是盟軍在亞洲大陸的最早反攻,拉開了中國戰場戰略反攻的序幕。且在打通中印公路前夕,中國駐印軍的半數兵力——新編第6軍奉命增援內地,使得滇緬戰場的“勝利模式”能夠在東線復制。在西線勝利三個月后,東線中國軍隊也開始反攻。迫使日軍在中國戰場完全處于被動守勢,直到戰敗投降,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大規模的進攻行動。美國著名評論家伊利奧時少將說:“茍無中國,戰爭或也無期進行。中國之英勇堅毅,已證明為盟國之有力堡壘。如果中國崩潰,則對于盟國之后果,當頗慘重。如果其軍隊投降,日本可毫無阻礙以搜括中國龐大之天然資源,而使戰爭無期延長。”
與此同時,中國還以支持周邊國家的抗日活動為己任,作出了很大努力。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對朝鮮抗日力量扶助公開化。1942年12月,中國政府通過了《扶助朝鮮國運指導方案》,不但給予經濟和政治支持,團結整合各黨派抗日力量,還將朝鮮抗日武裝編入中國軍隊序列作戰,使朝對日斗爭以中國為基礎蓬勃發展。1943年9月,中國外交政策目標調整為對內恢復領土完整,主權獨立,對外輔助亞洲各民族之獨立與解放。在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上,中國堅持將戰后朝鮮應獲得自由和獨立的內容寫進《開羅宣言》。韓國臨時政府主席金九曾致書國民政府:“韓國之獨立及全世界弱小民族之完全解放,全賴貴國對日宣戰及獲得光榮的最后勝利而完成。”朝鮮抵抗力量的政治團體和武裝力量也是在中國的土地上成長壯大的。中國還積極支持越南獨立運動。在中國境內開辦各種訓練班,為越南獨立運動培訓了大批青年骨干,這些青年骨干后來成為獨立運動的主要力量。中國還積極扶持越南各獨立團體在中國境內的活動,并努力居間協調。1942年10月,越南各民族主義團體在柳州聯合成立越南革命同盟會,實現了抗日力量的大聯合。
中國還以“亞洲同種人”的身份積極調解英印糾紛。1942年1月,英國殖民地當局與印度國大黨因印度獨立問題尖銳對立。國大黨拒絕支持反對軸心國的斗爭,有些人還幻想靠日本實現獨立。1942年2月,中國領導人訪問印度,勸說英印雙方在對日大局下進行合作。雖調解未果,卻顯示了中國積極參與亞洲事務,履行大國職責。
中國共產黨為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聯合起來,積極號召東方各民族聯合起來共同反對法西斯。在日本共產黨和進步人士的幫助下,在延安和各敵后抗日根據地,先后建立了“日本反戰同盟”、“日本工農學校”、“日本人民解放聯盟”等組織,出現了一批“日本八路”。1941年10月26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了“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會”,來自日本、印度、荷屬東印度、菲律賓、馬來亞、緬甸、朝鮮、越南、泰國等方面的130多位代表,參加了大會。會議決定成立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聯盟,并向中、日、蘇、美、英,發表了告人民書。會議總部設在延安,各地設立分聯盟。這有力地增強了中國在東方反法西斯斗爭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英國首相丘吉爾承認,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后,“中國無論在軍事舞臺上還是政治舞臺上,都開始起到新的作用”,已成為亞洲國家反對世界法西斯戰爭的中心和旗幟。
第六,中國抗戰倡導和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建立,為創建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和戰后國際秩序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成為戰后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對于日、德、意法西斯強加給人類社會的浩劫,中國人民感受最深,認識最透。在戰爭進行中,中國就決心與世界反法西斯國家一道,不但贏得戰爭,還要贏戰后和平;不但要在戰爭中聯合起來,還要將戰時合作延續到戰后,構建和平與發展的未來世界。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聯合陣線、維護世界和平主張的國家。1935年,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提出:“聯合一切反對帝國主義的民眾作友軍,聯合一切同情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民族和國家,同一切對中國民眾反日解放戰爭守善意中立的民族和國家建立友誼關系。”1937年3月1日毛澤東會見美國作家、記者史沫特萊時就提出:“我們主張中、英、美、法、蘇建立太平洋聯合戰線,否則有被敵人各個擊破的危險。”?中國反復向西方大國強調,日本的侵略不僅威脅中國,也威脅世界和平,中國的抗戰“不獨求民族之解放,不獨求領土的完整,實亦為全世界各國之共同安全而戰也”。在每個關鍵時刻,中國政府都表示出全力支持反侵略戰爭的鮮明態度,始終在為建立國際反法西斯同盟而不懈努力。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當天,中國政府就向美、英、蘇三國提出了采取共同行動的建議書,表示“中國現決心不避任何犧牲,竭其全力與美、英、蘇聯及其他諸友邦共同作戰,以促成日本及其同盟軸心國之完全崩敗”,不訂立單獨媾和條約。次日,中國對德意日法西斯宣戰,建議召開多國聯合軍事會議,商討協調各國軍事行動。表明中國是建立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積極倡導者和強力推動者。1942年1月,世界不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國家,在打敗法西斯的共同目標下走到一起,由美、英、蘇、中領銜,26個國家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正式形成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加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和戰爭勝利進程。
在構建戰后世界和平方面中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939年,中國就提出要為戰后“建立一個有效的集體安全組織而努力”。針對“一戰”后建立的國際聯盟缺乏普遍性、權威性和行動力等弊端,中國于1942年提出建立四大國在戰后發揮特殊作用的國際組織的構想:“中、英、美、蘇為反侵略之主要國家,既因共同奮斗而再造和平,對于戰后執行和約,保障和平,匪但理所當然,且抑責無旁貸。”在籌建聯合國和制訂《聯合國憲章》的過程中,中國作為弱小國家和民族的代表積極爭取實現公平正義、民族解放和國家平等。中國提出的保障會員國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依照正義和國際法原則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民族自決等建議,豐富了《聯合國憲章》的內容。1945年10月25日,聯合國成立,中國擔任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成為維護世界和平正義的重要力量。
對侵略國實施必要的懲罰和約束,是建立和維系戰后秩序的基礎。對于侵略國掠奪的果實,要求盟國一致采取堅決的剝奪措施,不僅要求侵略國退出在此次戰爭中所占領的領土,還要求其歸還歷史上所掠奪的領土。同時,設立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戰犯,新設立了破壞和平罪和違反人道罪,確認發動侵略戰爭為國際法上的犯罪,凡策劃、發動與進行侵略戰爭者可列為甲級戰犯,這是對國際法的重大發展。在對侵略者的懲戒的問題上,中國既主張必須堅決剝奪侵略者所掠奪的成果,認真清算侵略者所犯下的戰爭罪行,又主張懲戒有度,給這些國家以自新與正常發展的機會,為戰后處置的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作出了貢獻。70年后的今天,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必將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貢獻。
第七,中國抗戰創造了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的經驗,為世界弱小國家和民族爭獨立、求解放提供了范例。
中國之所以能夠在14年的持久抗日中堅持下來取得勝利,是由于中國人民的空前覺醒和中華民族團結御敵的凝聚力。這種空前覺醒和凝聚力的形成與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持續建設密不可分。在這場偉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高舉愛國主義大旗,堅決維護民族獨立和尊嚴,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共產黨抗戰政策的徹底性和堅決性,使得中國戰場成功實現了內外線作戰的轉化,逐步成為堅持抗戰的主力軍。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余支,各種炮1800余門。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是民族解放戰爭獲得完全勝利的首要條件。廣大共產黨員在戰爭中表現出的在一切艱難困苦面前無所畏懼的英雄精神,為人民利益貢獻一切的自我犧牲精神,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族抗戰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為民族精神的振奮和民族素質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堅持和發展,是爭取抗戰勝利的基本保證。在長期的斗爭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統一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形成了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良好的“三大作風”,以及成功領導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以及根據地建設等方面的豐富經驗,為極大推進黨在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世界弱小國家和民族爭獨立,求解放,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中國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歷史昭示我們: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不是人類和平之道。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主題。國不分大小、強弱,不論社會制度的差異,都應該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和平需要共同爭取,和平需要共同維護。我們決不允許任何國家和個人否認和歪曲侵略歷史,決不允許軍國主義卷土重來,決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
注釋:
①⑨⑩?《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5、447、511—512、480頁。
②參見北京大學法律系編:《毛澤東同志國際問題言論選錄》,世界知識出版社1959年版,第59頁。
③轉引自溫凱:《牛津大學歷史學家為中國抗日戰爭討公道:中國本為世界而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5月29日。
④[法]米歇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下冊,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381、374頁。
⑤參見《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有機組成部分,西方學者呼吁世界正視中國在二戰中的貢獻》,《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4月10日。
⑥《人民日報》2014年7月7日。
⑦《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4頁。
⑧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
?[英]溫斯頓·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4卷,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第266頁。
?《羅斯福總統見聞錄》,上海新群出版社1950年版,第99頁。
?[蘇]卡比察:《1931—1945年的中蘇關系》,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第46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658頁。
(責任編輯張衛東)
K264/265
A
1003-854X(2015)10-0079-08
榮開明,男,1931年生,湖南醴陵人,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