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伊文 杜世秀
審計師行業專長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的研究
李伊文 杜世秀
本文首先選取深交所A股市場2010年——2011年的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審計師行業專長對真實盈余管理是否有治理作用。然后,進一步探討審計師行業專長對真實盈余管理的作用機制。發現其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程度隨著審計師行業專長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總體呈倒“U”型。
審計師行業專長;真實盈余管理;作用機制
近年來,真實盈余管理逐漸成為了學術界的研究熱點。真實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是管理層試圖通過非正常的真實經營活動來操縱利潤,實現既定的財務指標的行為。隨著SOX法案頒布,企業為了達到盈余目標更傾向實施真實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 Graham et al,2005)。相較于應計盈余管理,真實盈余管理更具隱蔽性,所面臨的審計風險更小,對企業損害更大。(Roychowdhury,2006)由此產生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如何對真實盈余管理進行治理,并以此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Cohen et al(2008)在早期對盈余管理的研究中發現公司在操縱利潤時,會替代性的使用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作為最重要的外部治理因素,國外大量研究表明,審計師行業專長能顯著提高審計質量。而高質量審計會抑制應計盈余管理(Becker et al,1998;Balsam et al,2003)。
國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內部控制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例如,李增幅等(2012)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能改善公司真實盈余管理。袁知柱等研究(2014)同樣表明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與真實盈余管理程度顯著負相關。僅有的關于外部治理方面的幾篇論文得出了與國外不同的結論:審計師行業專長能同時抑制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范經華張雅曼劉啟亮,2013)。可見,國內外在對審計師行業專長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的研究上并未得出一致的結論。進一步地,關于審計師行業專長對真實盈余管理的作用機制,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尚無相關文獻對此予以研究。
基于此,本文首先選取深交所A股市場2010年——2011年的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審計師行業專長對真實盈余管理是否有治理作用。然后,進一步探討審計師行業專長對真實盈余管理的作用機制。發現其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程度隨著審計師行業專長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總體呈倒“U”型。
自從Roychowdhury和Cohen2006年研究真實盈余管理以來,學術界對盈余管理的研究逐漸由應計盈余管理轉向真實盈余管理。審計師行業專長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是真實盈余管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PricewaterhouseCoopers(2002)研究表明,審計師行業專長是決定審計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Balsam等(2003)認為審計師行業專長與審計質量之間呈現“U”型的非線性關系。但由于中國審計市場的特殊性,情況卻有所不同。以國內2001至2004年上市公司為樣本,發現審計師行業專長與審計質量負相關(蔡春鮮文鐸,2007)。劉桂良和牟謙(2008)同樣研究發現審計師行業專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審計質量。由于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的成本具有相互比較優勢,兩者之間具有互相替代的作用(Zang 2012)。高質量的外部審計對公司管理層實施應計盈余管理具有治理作用,公司真實盈余管理會增加。傅蘊英等(2013)同樣發現當企業會計彈性較大時,管理者會更少地利用真實盈余管理操控盈余額。綜上所述,提出本文的第一個假設:
H1:審計師行業專長對真實盈余管理具有治理作用。
為了更好的說明這個假設,下面分別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首先,審計師的行業專長越高,專業知識、審計經驗和對行業慣例的積累有利發現客戶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從而越能揭示客戶的重大錯報、違規現象和信息操縱行為(Dunn and Mayhew,2004)。其次,行業專長的審計師一般享有良好的品牌和聲譽,為了維護自身的聲譽,更有動機去治理公司真實盈余管理(DeAngelo,1981)。此外,一旦沒有發揮應有作用的審計被發現,那么行業專長的審計師將承擔更多的投資損失(蔡春,2007)。
但是,隨著審計師對某一特定行業進行審計的時間增長,審計師對行業內經濟依賴度增加,從而導致審計獨立性的降低(蔡春鮮文鐸,2007)。目前上市公司面臨審計失敗的法律訴訟壓力不大、審計師違規所需成本不高、在審計市場中企業對高質量的審計的需求有限(劉文軍,2010)。因此,當行業專長達到一定程度后,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反而減弱。然而,迫于法律法規的制約、審計質量要求等,減弱幅度不會太大。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第二個假設:
H2:審計師行業專長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程度隨著行業專長的增加而上升,到達臨界值P0以后,治理作用減弱,總體呈倒“U”型。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從CSMAR數據庫中選取2010至2011年深交所公布的A股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由于金融行業公司以及房地產行業公司的特殊性,本文將其剔除,選取其中720家合格的上市公司樣本進行實證檢驗。
(二)變量設計
H1:審計師行業專長對真實盈余管理具有治理作用
1.真實盈余管理的衡量
本文借鑒Roychowdhury(2006)、Cohen et a1.(2010)的研究,選用新會計制度準則指標中的衡量方法,區分不同年度和不同行業的情況下,對上市公司內部的銷售操控、費用操控及生產操控中的盈余管理程度進行計算,用三個指標之和來計量真實盈余管理程度:
RDA=E_CFO+E_DIEXPE+E_PROD
①經營現金流模型:
通過(1)式回歸計算出正常的經營現金流,

將真實的經營現金流與之相減得出異常的經營現金流(E_CFO)。
②費用模型:
通過(2)式回歸計算出正常費用,

將真實的費用與之相減得出異常費用(E_DISEXP)
③生產成本模型:
正常的主營業務成本有如(3)式的線性關系,

正常的存貨變化額有如(4)式的線性關系,

根據(3)式和(4)式回歸計算出正常的產品業務成本(5)式),

將真實的產品生產成本與之相減得出異常的產品生產成本(E_PROD)。
相關變量說明:

2.審計師行業專長的衡量
國內外研究廣泛采用行業市場份額Market Share和行業投資份額Investment Share之中的一種或者兩種來衡量審計師行業專長,但是這兩個指標都有一些不足之處,所以本文嘗試使用將上述兩種指標相乘得到一個新指標來衡量審計師行業專長Specialization,以此來避免高估某些僅因一個指標相對較高的事務所的行業專長。之所以選用兩者相乘,主要基于兩方面考慮:一方面乘法計算簡潔,易于處理;另一方面,兩指標相乘的積在反映變量的變化程度時,更能明顯地表現出變量的微小變動,比起加法有放大效應。

其中①式中分子為審計師i在行業中的客戶資產總額的平方根之和;分母為行業k中所有公司資產總額平方根之和。②式中同為分子為審計師i在行業中的客戶資產總額的平方根之和;分母為i事務所全部客戶主營業務收入總額。
3.通過建立下述多元回歸方程來驗證H1

相關變量說明:

對應每一個樣本數據的RDA和Specialization得到相應的α1的符號,研究審計師行業專長對代表真實盈余管理治理作用。
H2:審計師行業專長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程度隨著行業專長的增加而上升,總體呈倒“U”型
通過上述(*)式驗證H2
對應每一個樣本數據的RDA和Specialization得到相應的α1的取值,對審計師行業專長進行分組,以其為自變量來研究審計師行業專長對代表真實盈余管理治理程度α1絕對值的分布情況,做出圖像進行檢驗。
(一)檢驗H1:審計師行業專長對真實盈余管理的具有治理作用
表一顯示,審計師行業專長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的系數顯著為負數,說明了審計師行業專長越好,真實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即審計師行業專長對真實盈余管理具有治理作用,支持本文H1。
(二)檢驗H2:審計師行業專長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程度隨著行業專長的增加而上升,總體呈“U”型
圖一列示了全樣本數據根按審計師行業專長數值大小進行分組以后,以審計師行業專長為橫坐標,其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程度為縱坐標(表一中所列的阿爾法為其部分樣本數據),所得的柱形圖。從圖中可以看到,審計師行業專長越好,其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程度絕對值越小,大致分布呈倒“U”型。即審計師行業專長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程度隨著前者的增強先增加后降低。這與假設二的預期基本一致。

表一:審計師行業專長與真實盈余管理
說明:表一列示按審計師行業專長分組,真實盈余管理為因變量,回歸得出各因子的作用系數。(篇幅有限,表中只列出5組數據)

圖一:審計師行業專長與其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程度
本文從探究審計師行業專長的角度入手,分析其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并進一步探討這種外部治理方式發揮作用的機制。利用2010至2011年間深圳A股主板市場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發現:審計師行業專長對上市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起治理作用。進一步地,審計師行業專長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呈倒“U”型。
[1]Almutairi,A.R.2006.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9(5):14~32.
[2]Balsam S.,J.Krishnan and J.S.Yang.2003.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earnings quality.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2(1):71~97.
[3]DeAngelo,L.E.1981.Auditor Independence,“Low Balling”and Disclosure Regul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3(2):113~127.
[4]Dunn K.A.,and B.W.Mayhew.2004.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Client Disclosure Quality.Rerew of Accounting Studies,9(1):35~58.
[5]Graham J.R.,Harvey C.R.,Rajgopal S.2005.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11):46~55.
[6]Gunny K.2010.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Using Real Actiities Manipulation and Future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Meeting Earnings Benchmark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7(3):855~888.
[7]Payne J.L.2008.The Influence of Audit Firm Specialization on Analysts'Forecast,10(2):8~25.
[8]Roychowdhury S.2006.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3(1):335~70.
[9]Wright,s,A.Wright.1997.The effect of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on hypothesis generation and audit planning decisions,9(8):101~132.
[10]Zang A.Y.2007.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 Manipulation.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Rochester,7(2):75~88.
[11]蔡春,鮮文鐸.會計師事務所行業專長與審計質量相關性的檢驗——來自中國上市公司審計市場的經驗證據.會計研究,2007(6):41~47.
[12]傅蘊英,姚瑩.真實盈余管理及其經濟后果研究.財會月刊,2013(2):18~21.
[13]李增福,鄭友環,連玉君.股權再融資、盈余管理與上市公司業績滑坡——基于應計項目操控與真實活動操控方式下的研究.中國管理科學,2011(2):49~56.
[14]劉桂良,牟謙.審計市場結構與審計質量: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會計研究,2008(6):85~92.
[15]夏立軍.審計師行業專長與審計市場研究綜述啟示.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5):38~41.
[16]張昕.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會計研究,2008(4):25~32.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