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源 黃琳嵐
債務重組會計核算對報表信息的影響
林 源 黃琳嵐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的債務重組新準則,適應了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機制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需要,同時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相應的會計處理變化對債務重組雙方的報表信息會產生一系列的影響,本文著重分析了債務重組會計對重組雙方當期損益的影響,并為保證報表信息的合理準確提出相關的改進意見。
債務重組;報表信息;重組損益;利潤操縱
財政部在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12號——債務重組》(下稱新債務重組準則)對1998年制定的舊債務重組準則做了重大的修訂:一是限定了只有在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并且債權人做出讓步的適用范圍,排除了清算改組和非財務困難的債務重組,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企業通過關聯性債務重組修飾財務狀況的可能;二是引入公允價值作為會計的核算基礎,將債務重組發生的收益和損失直接記入當期損益,改變了舊準則對債務重組收益計入資本公積的做法,體現了和國際準則的趨同。顯然,新債務重組準則對于規范資本市場運作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債務重組損益計量方法的改變也相應地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尤其是對債務重組雙方在債務重組當期的損益確認及可能存在的利潤操縱問題。
新債務重組準則規定,債務重組是指在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的情況下,債權人按照其與債務人達成的協議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讓步的事項,債務重組的方式主要包括以資產清償債務、將債務轉為資本、修改其他債務條件及以上三種方式的組合。其中,用以清償債務的現金、非現金資產、(債)轉股等可以視為債務重組對價,在會計處理上,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所支付債務重組對價的公允價值的差額確認為當期重組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債務重組收益”;債權人應當對所受讓債務重組對價的公允價值與重組債權的賬面余額的差額,計入“營業外支出——債務重組損失”。
很顯然,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是債務重組(準則)的重要前提,但對于如何判定債務人資金周轉出現困難、經營陷入困境沒有具體的量化限定;另外,債務重組對價的公允價值確定在現階段依然存在較大的不可操作性,從而增加了債務重組損益確認的不確定性。實務中一些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基于某些動因往往利用準則的模糊性,通過所謂的債務重組進行相關的利潤操縱。以*ST天龍(股票代碼600234)為例,該公司2004年至2013年的凈利潤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如表一所示。

表一 “*ST天龍”凈利潤及其影響因素
從表一中可以明顯的看出*ST天龍實行債務重組的動因及效果:從2004年開始,前兩年連續虧損,第三年將被實行退市警示的特別處理,為此公司在第三年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獲取收益,以使凈利潤變為正值,在下一年度申請撤銷退市警示,成功保住殼資源后又開始下一輪循環。公司近十年的利潤變化趨勢如圖一所示。

圖一“*ST天龍”利潤變化趨勢
從圖一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基本上每兩年一次凈利潤值就會在Y軸的正上方,說明公司確實通過債務重組扭虧為盈了。而事實上,*ST天龍并沒有借助有效的債務重組,從根本上改善公司的資本結構,只是借助債務重組工具進行利潤操縱,旨在保住上市公司的殼——雖然通過債務重組使資產負債率得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資本結構仍相當不合理,基本處于資不抵債的狀況,缺乏持續經營的能力。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作為債務人,企業可能肆意借助債務重組形成的重大損益去修飾財務報表,在沒有根本性改變企業經營和財務狀況的情況下,誤導報表使用者。對此,可以借鑒美國的會計準則,在債務重組準則中設立具體的財務指標體系作為界定標準,例如資產負債率連續三年達90%以上等定量規定,據此對三大報表項目進行特征分析;同時采用現值技術去比較重組前后的債務賬面價值,并根據獨立第三方中介機構提供的評估報告來判定債權人是否真的做出讓步。
另外,現行上市公司的盈余核算還是以凈利潤作為主要指標,客觀上擴大了上市公司進行利潤操縱的動機。雖然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09年2月23日印發了《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監管問題解答》[2009年第2期],規定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控股股東控制的其他關聯方、上市公司的實質控制人對上市公司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債務豁免等單方面的利益輸送行為,應認定為資本投入,形成的利得應計入所有者權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債務重組粉飾報表從而避免退市的可能,但在現實中還很難去準確判定企業的債務重組行為是否源于關聯方。因此從根本上而言,應該強化“資產負債表觀”,改變證券入市及退市政策中的相關規定,把重點放在確保資產和負債真實公允的前提下的凈資產核算,避免單一的選用凈利潤作為考核企業業績的指標,綜合考慮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
根據新債務重組準則對債務重組的定義,債務重組的本質是債權人做出讓步,也就是債權人在債務重組中不可能產生收益,只能是損失。但準則當中規定了“債權人已對債權計提減值準備的,應當先將該差額沖減減值準備,減值準備不足以沖減的部分,計入當期損益”,顯然,債權人如果在重組前計提了減值準備,按上述理解,就有可能使債權人當期的重組結果變為重組收益,不僅使得債務人和債權人在重組完成后的收益和損失不對等,不符合債務重組定義,而且扭曲了債權人當期的財務報表信息,削弱了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合理性。
例,某上市公司2013年7月向甲公司銷售一批產品,價稅合計585萬元,因甲企業出現嚴重的資金周轉困難,無法按合同規定如期足額償還債務,雙方于2014年3月簽訂債務重組協議,甲企業以一次性支付400萬元現金方式了解該項債務。假定該上市公司在2013年已經對此項應收賬款計提了壞賬準備234萬元(40%)。按準則要求,作為債權人,該上市公司在收到甲企業的償還款后,會計處理如下:
借:銀行存款 400
壞賬準備 234
貸:應收賬款 585
資產減值損失 49
從賬面上看,經過債務重組后,債權人在債務重組當期非但沒有因此出現重組虧損,反而形成一項重組收益(資產減值損失貸方)49萬元,使利潤表上的“營業利潤”項目和“利潤總額”項目增加49萬元,無法清晰表明該項利潤是債務重組損失與前期債權計提減值準備后當期核銷的共同結果,影響了債權人當期財務報表的真實性。
對此,應當考慮在債務重組當期,首先假定債權得以收回,原來計提減值準備的前提不復存在,進而核銷已經計提的減值準備,再根據債務重組定義確定相應的重組損失。相應的會計處理改為:
借:壞賬準備 234
貸:資產減值損失 234
借:銀行存款 400
營業外支出——債務重組損失 185貸:應收賬款 585
這樣的處理雖然在利潤表上還是體現為債權人當期利潤總額增加了49萬元(234-195),但在具體項目上表現為營業利潤因為核銷壞賬準備而增加234萬元,營業外支出因為債務重組損失而增加185萬元,清晰界定了企業債務重組的(損益)結果。
新債務重組準則對1998年在引入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的基礎上,將債務重組發生的收益和損失直接記入當期損益,改變了舊準則對債務重組收益計入資本公積的做法,相應的,在重組雙方當期損益的確認上引發了相關的問題,進而對企業的會計報表信息產生重大影響。為了合理準確地反映企業債務重組的信息,應當相應地進一步規范準則條文和會計處理方法,同時完善準則實施的外部環境,強化“資產負債觀”,從根本上引導企業積極實施有益的債務重組,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1]李學峰.新債務重組準則對利潤操縱的影響及應對建議[J].會計之友,2010(5).
[2]梁堯.債務重組實施中的不足及建議[J].財經縱覽,2013(8).
[3]張娜.從利潤計算看資產負債表觀和利潤表觀的區別[J].財經縱覽,2013,95-99.
[4]李雯.債務重組-基于“*ST天龍”債務重組案例分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2.
[5]何帆.論上市公司債務重組的問題及解決方案[J].財會研究,2014,3:31.
[6]張麗雪.債務重組對重組雙方的利弊分析[J].財務會計,2014,3:30.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新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