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強,劉 暢
(淮陰工學院,江蘇 淮安223001)
農村金融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是支持“三農”的重要力量之一。研究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及其變化趨勢能夠更好地為“三農”服務。明顯地,我國各區域農村金融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宋宏謀等(2002)通過對我國東中西地區農村存款、農村貸款、農業貸款以及鄉鎮企業貸款的分析后認為中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總量明顯偏低;韓俊等(2007)通過實地調查后發現我國各區域農村金融需求,農村金融機構運行狀況等存在差異;譚力銘(2011)研究后發現在1998—2008年我國區域農村金融發展差異呈現先縮小后擴大的趨勢;黎翠梅和曹建珍(2012)以農村儲蓄動員率、儲蓄投資轉化率以及投資投向率三個指標構建指標評價體系對我國東中西地區農村金融發展效率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區域差異明顯,東部地區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并且呈現出典型的“中部塌陷”特征;李敬(2014)在構建農村發展水平決定模型的基礎上,分別從我國農村金融水平、金融功能、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環境等方面全面研究了區域不平衡問題。
本文在對我國省域農村金融發展水平進行測算的基礎上,使用變異系數、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泰爾指數以及基尼系數指標對省域間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的差距進行了測算。文章除文獻回顧外,其它內容主要包括: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及其差距的測度指標選擇,省域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及其差距的具體測度以及政策建議。
從現有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來看,多數學者采用由Goldsmith提出的金融相關比率(FIR)即戈氏指數作為衡量金融發展水平指標。本文同樣選擇戈氏指數作為衡量我國省域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的指標,即使用農村金融資產與農村經濟活動的比值表示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農村金融資產主要包括農村存款、農村貸款以及農村保險等。考慮到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保險等金融市場不夠發達,不再考慮農村保險等農村金融資產。同時,不少農村金融機構將農村存款大量轉移到城市(李敬,2014),“農村存款”已經不能準確反映農村金融發展的真實水平。有鑒于此,本文使用農村貸款與農村經濟總量的比值反映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農村貸款一般包括農業貸款與鄉鎮企業貸款。目前鄉鎮企業的貸款數據已經較難獲得,因此,使用農業貸款代替農村貸款。農村經濟活動總量使用第一產業總值表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的測度指標為農業貸款與第一產業GDP的比值。
綜合現有文獻,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差距主要測度指標主要包括變異系數(CV)、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泰爾指數(TEL)以及基尼系數(Gini)。測算公式分別為:

CV數值越大,表明樣本數據差距越大;HHI在1/n與1之間取值,HHI指數越接近于1,表示發展差距越大,與此相反,越接近于1/n,表示發展差距越小;TEL指數在0到1之間取值,該指數越接近于1,表示發展差距越大,反之,差距越小;同樣,Gini系數也在0到1之間取值,該系數越接近于1,表示發展差距越大,反之越小。
本文以1988—2012年我國31省份農村金融發展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其中,1988—2008年農業貸款數據來源于《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與歷年《中國金融統計年鑒》,2010年與2012年農業貸款數據分別來源于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0)與(2012),2009年與2011年農業貸款數據采用插值法進行了填補。1988—2008年農業GDP數據同樣來源于《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2009—2012年農業GDP分別來源于我國31個省份統計年鑒或者統計公報。
在對我國31個省市1988—2012年農村金融發展水平進行測算的基礎上,分別使用變異系數(CV)、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泰爾指數(TEL)以及基尼系數(Gini)測算公式進行測算,測算主要使用R軟件完成。具體測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我國省域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差距分析結果
從表1中可以看到,在1988—2012年,我國省域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的變異系數(CV)、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泰爾指數(TEL)以及基尼系數(Gini)變化較大。在樣本年度內,變異系數、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泰爾指數和基尼系數在1993年達到最大值,分別為1.059、0.068、0.326與0.384。在2010年分別達到最小值0.431、0.038、0.089和0.236。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的差距分別為0.628、0.03、0.237與0.148。圖1更為清楚地顯示了1988—2012年我國省域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差距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到變異系數(CV)、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泰爾指數(TEL)以及基尼系數(Gini)呈現出了大致相同的變化趨勢。表現出了“兩上兩下”的波動特征,1988-1993年各指數值明顯增大,說明各省份農村金融發展差距逐漸擴大,1993年達到最大。隨后差距開始逐漸縮小。1999—2007年在輕微波動中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差距又再一次擴大。2007年達到較大值,2008—2012年差距逐漸縮小。

圖1:我國省域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差距變化趨勢(1988—2012)
從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1988—2012年,我國省域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差距變化較為明顯。先后經歷了先擴大(1988—1993年),后縮小(1994—1999年),在波動過程中再次擴大(2000—2007年),再縮小(2008—2012年)的變化趨勢。我國省域農村金融差距不論是擴大還是縮小都應該受到重視,不應該視而不見。由于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市場化程度以及自身存在的差異等問題的存在,使得農村金融不可能實現趨同的發展路徑。如何實現區域農村金融協調發展?本文認為:在強調中央政府給予各種政策性優惠及財力支持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各省份應該結合自身的特點,在農村金融機構準入、金融服務模式以及金融工具創新等領域制定適合本省農村金融發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農村金融發展水平,逐步增強金融資源的積累與使用能力,提高農村金融效率,縮小各省份農村金融發展差距,最終實現我國農村金融協調與可持續性發展。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4SJB683;江蘇省社科聯應用研究精品工程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SWC—130)
[1]宋宏謀,陳鴻泉,劉勇.中國農村金融區域發展程度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2,(8):111-119.
[2]韓俊,羅丹,程郁.農村金融現狀調查[J].農村金融研究,2007,(9):9-20.
[3]譚力銘.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及其收斂性研究[D].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
[4]黎翠梅,曹建珍.中國農村金融效率區域差異的動態分析與綜合評價[J].農業技術經濟,2012,(3):4-12.
[5]李敬.基于勞動分工的中國農村金融區域差異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