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叢慶
摘 要:在經濟體制深化改革與稅法需要不斷完善的時代背景下,中小企業偷稅漏稅作為一種常見的違法甚至犯罪現象,對企業自身、社會與國家都具有與其偷稅漏稅量成正比的危害程度。研究認為,在政府依法行政的基礎上,稅務征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通過提高自身素質和征稅技術,政府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強中小企業稅務籌劃的知識、技術教育,使其合法、合理的開展避稅以維護企業利潤最大化。
關鍵詞:中小企業;偷稅漏稅;稅務籌劃;稅務征管
出于各種目的的中小企業偷稅漏稅現象,極大地傷害與破壞了中國市場經濟的秩序與政府法制環境。究其原因,既有稅務機關未能嚴格依法行政與服務、法律不完善與公民法制意識低的成因,也有中小企業主或法人稅務籌劃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術匱乏的問題。因此,應從中小企業自身的實際出發,運用法律、政策、稅收征管技術提升、稅務籌劃教育與公民法制教育等綜合性舉措,以防范中小企業偷稅漏稅并維護市場環境、法制與國家利益。
一、中小企業偷稅漏稅目的及其危害
1.中小企業偷稅漏稅目的。對中小企業而言,盡管偷稅漏稅的主觀故意與采用的方法不一樣,有三個目的:一是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這是偷稅漏稅的最直接表現之一。由于按照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他們應該承擔的稅負被自己以違法的方式"省去",在核定稅基與應稅項目不變的情況下,必然會直接拉高企業利潤。二是期望獲得更多的可控制性資金。由于應稅資金沒有繳納給國家與地方政府,他們自然地控制著這部分資金,可以按照企業自身發展的規劃自行開展各種活動,如作為流動資金或作為企業主個人的收入等。三是為擴大規模積累資金。將應稅資金直接地用作企業擴大發展上面,是當前企業偷稅漏稅的主要目的之一。這也是小企業向中型企業、中型企業向大企業質變的“灰色積”累路徑之一。
2.中小企業偷稅漏稅危害。在中小企業偷稅漏稅的法律實踐中,由于偷稅和漏稅之間存在主觀故意、社會危害性的不同,其危害性也就不同。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社會危害性不同。偷稅是主觀故意,漏稅是無意的,前者危害性顯然大,且數額越大危害性越大。其次市場危害不同。操作成功的偷稅且蔓延會造成市場競爭與秩序的失范,尤其會造成企業之間、行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漏稅則會直接導致國家或對方稅收暫時地減少。最后,對當事企業或個人危害性不同。隨著偷稅數額的增加,偷稅企業法人等會從一般的行政處罰上升到犯罪的刑事處罰;漏稅則是以行政處罰較多,如補交應稅資金后再繳納一定的滯納金等。
二、中小企業偷稅漏稅表現形式
由于法律和學術對偷稅漏稅的定義不同,兩者的表現形式或操作方式也不同。
1.中小企業偷稅表現。根據當前中小企業的偷稅案例,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少報收入或利潤。這是當前使用最多的手段,也是稅務機關最容易發現和查處的一種表現形式,包括直接少報應稅項目的收入少報、少報銷售收入與少報經營利潤,以此實現自己直接偷稅獲得不當利益的目的。二是故意縮減稅基。這相對具有專業性的手段,運用國家免稅、稅收優惠與地方優惠等方面的政策,在混淆視聽的情況下達成渾水摸魚偷稅的目的,如提高固定資產的折舊等。三是轉移收入或利潤。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較大規模應稅資金的轉移,例如把收入或利潤轉移到其他的符合免稅條件的空殼公司等。四是相關票據憑證作假。包括開具"大頭小尾"發票、銷毀發票存根、不開發票、開假發票與虛開增值稅免稅發票等。
2.中小企業漏稅表現。由于漏稅的危害較小,其表現形式也較少,表現為兩種:一是錯用稅率導致的漏稅。這典型地表現納稅企業由于相關知識生疏或根本不懂,導致的其稅基、應稅項目與稅率核算的錯誤,由此導致自己在主動交稅中漏繳現象。二是個人遺忘導致遲交性的漏稅。是指在稅負繳納期限內,企業的相關負責人由于某種合情合理的理由,導致其暫時忘記或認為自己已經繳納稅費的情況。
三、防范中小企業偷稅漏稅的措施
針對中小企業的偷稅漏稅現象,在不斷健全和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的基礎上,需要政府主導、多部門聯動與企業主或負責人積極主動加強學習,才能有效地創造合法、穩定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1.提升稅務征管技術。提高稅務征管執法和服務隊伍的專業素質、專業技術,是有效地減少中小企業偷稅漏稅的重要舉措之一。具體有三種操作方式:
(1)加強稅務征管隊伍的稅務有效征收技術培訓。針對中小企業的征稅工作,除了企業主動到辦稅服務大廳交稅以外,稅務機關也可以根據自己對企業掌握的情況,結合他們主動繳納的資金數額,去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初步判斷是偷稅還是漏稅,然后發揮稅務征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主動到企業去開展應繳納而沒有繳納稅費征繳工作,做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既可以是相關法律規定的宣傳,讓負責人或經管人員明確其中的厲害關系,使其攝于法律的尊嚴主動地糾正錯誤行為;也可以是專業性的審查發現問題,以行政處罰的強制性迫使其補交,避免錯誤行為的繼續惡化,如從行政違法行為轉化為刑事犯罪行為等。
(2)加強稅務征管隊伍的法制教育。主要加強稅務征管隊伍的素質教育,意在避免偷稅的內外勾結的腐敗現象,也去有效地激發相關責任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立足自身職責去督促應稅企業繳稅,減少漏稅現象的發生和持續。這種教育意在提高稅務征管隊伍的依法行政能力和素養,也是為了提高他們為人民服務意識和能力,征收稅費既是為了國家和人民,也是他們得以安身立命與幸福生活的分內工作。
(3)加強稅務征管隊伍的偷稅漏稅偵辦技術培訓。針對那些被發現、被舉報的存在重大問題的偷稅漏稅企業(尤指偷稅企業),加強相關案件的偵辦培訓工作尤為必要。包括涉及項目審查、數額審查、方式審查、人員審查與違法甚至犯罪行為定性等,讓他們有專業知識、偵辦技術與依法行政意識,去秉公執法維護國家稅收安全與法制秩序。當前,典型地表現為各種偷稅現象的偵辦培訓。
2.加強稅務籌劃教育。這是當前中小企業主與其他負責人最缺少的專業知識與技術之一。根據中小企業偷稅漏稅的案例與稅務征管經驗,主要從三個方面稅務籌劃教育:
(1)加強企業負責人的稅務籌劃教育。重點在培養企業負責人的稅務籌劃意識、稅務籌劃知識與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稅務籌劃技術,讓他們能結合自己企業經營范圍實際、所在地域實際與所屬產業行業實際,開展具有實效性的稅務籌劃工作,有效節稅的同時贏得更多的利潤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2)加強企業財會部門專業人員稅務籌劃教育。主要是針對企業財會人員的教育。由于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術與稅務知識和技術具有直接相關性,他們學習效率高且可以利用自己的部門職責與崗位職責,從會計專業和稅務專業的角度,為企業決策層或領導層提出專業性的建議,實現對企業節稅的專業性支持和引導。這是當前培訓工作開展的重點模式之一。
(3)加強專業財會機構的稅務籌劃教育。針對社會上專門提供財會專業技術服務的機構,如各種會計工作室等,對他們的從業人員開展相關專業教育,既能拓展他們的業務范圍和提升他們的服務技能,也能讓更多的企業開展合法的節稅活動,避免違規、違法甚至犯罪所付出的更大的代價。
3.政府激勵守法企業。在打造法制社會與誠信社會的環境里,政府可以運用綜合性的手段,激勵企業去依法經營和依法納稅。當前具有操作性的激勵措施有三種:
(1)建立企業納稅征信制度。可以是在某個行政區劃內,如縣級、市級或省級等,也可以是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聯網的納稅征信制度,讓所有的企業都納入到征信體系中,以誠信加分與違規違法減分的形式,開展征信評定工作,且設置一定的分數線與警戒線,以對企業產生警示警告作用。在實際的應用中,可以是貸款政策的優惠,也可以企業榮譽的獎勵等。
(2)建立企業誠信納稅獎勵制度。這是按照年度等時間期限開展激勵的辦法,如針對年度納稅誠信企業直接獎勵一定數額的資金等,為其他企業樹立積極正面的學習榜樣,以此引導廣大的企業都能依法經營和依法納稅,把更多的精力、智慧運用到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與市場開拓工作中去。
(3)建立企業誠信納稅稅負優惠制度。在既有的國家稅收優惠政策與法律規定基礎上,具有特定權限的高新區、開發區、免稅區與產業或行業等,可以對中小企業借鑒車險"強制險"安全行駛情況下的逐年降低費用的辦法,如每個年度按照某個比例降低企業的稅率等,引導廣大企業都能嚴格地遵守法律,企業通過自身的納稅誠信即可獲得利潤的絕對增長。另外,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是有效杜絕中小企業鉆法律漏洞的根本途徑之一。可以是法條的補充、修訂與刪減,也可以是地方政策的靈活完善。
四、結語
中小企業偷稅漏稅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市場現象、行業競爭現象與法律現象,在實際地應對與防范中需要運用綜合性的手段,做到法律與依法行政的疏堵結合,運用強力的懲戒措施震懾違規違法甚至犯罪者,運用科學的激勵措施引領依法納稅者向著更自由、更寬松、更公平的方向與境界提升自己。
參考文獻:
[1]楊本明.企業偷稅漏稅手段及其防范探討[J].現代商業,2013(07).
[2]劉軍勇.中小企業財務風險及其防范措施[J].中外企業家,2014(11).
[3]郝志華,叢愛玲.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探討[J].北方經濟,2012(7).
[4]楊松.企業偷稅漏稅弊病的綜合治理措施[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3(12).
[5]劉新未,周凱.我國餐飲業偷稅漏稅現狀及應對措施[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