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婷婷 張靜中
自1972年中日建交以來,兩國貿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1972年,雙邊貿易總額僅為10.4億美元,2000年增加到831.5億美元。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兩國貿易發展速度更為驚人,2013年雙邊貿易額已達3127.06億美元,比建交初期增加了300多倍,兩國成為彼此重要的貿易伙伴。然而,從出口和進口來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雙邊貿易的推動作用存在差異,相對而言中國對日本進口的增長速度快于出口,使得中國對日貿易逆差由2002年的50.32億美元擴大到2010年的最大值556.93億美元,2002至2013年中逆差累計額達3206.14億美元,日本成為中國外貿逆差的最重要來源地之一。
目前,有關對中日貿易失衡現象的研究發表了不同的觀點,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期望作一次深入的探討,以便保持兩個經濟大國發展正常的貿易關系,從兩國貿易中獲得雙贏的效果。
一、中日貿易失衡的變動態勢分析
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日貿易飛速發展。從貿易總額來看,中國對日貿易總額由2001年的877.55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3127.06億美元,年均增長11.17%,而增長速度最快的2003年,增長率高達31.07%。雖然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對發達國家經濟的不良影響逐漸顯現出來,2009年日本經濟嚴重受挫影響了中日雙邊貿易,中日貿易總額大幅下滑。但2010年,由于中國進行了經濟結構調整,收效顯現,中國經濟仍然保持較高的增長率,促使中日貿易迅速恢復。2011年,中國對日貿易總額首次突破3000億美元,達3428.34億美元。從中國對日本的進出口來看,出口額由2001年的449.58億美元增長至2013年的1504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0.59%;同期,進口額由427.97億美元增長至1623.06億美元,年均增長11.75%。
就兩國貿易差額來看,在貿易總額不斷擴大的同時,兩國貿易關系呈現出 “中方逆差,日方順差”的特征,日本成為中國主要貿易逆差來源地。2000年中國對日本還存在21.61億美元的貿易順差。然而,自2002年中國對日貿易由順差轉變為逆差,至今為止一直處于逆差狀態。2002年逆差額只有50.32億美元,到 2010年達到最大逆差值556.93億美元,約為2001年的11倍。2011年日本遭遇大地震導致許多企業發展陷入困境,加上2012年受 “釣魚島事件”的影響,中國從日本進口大幅減少,中國對日貿易逆差規模開始縮小。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到中日貿易失衡的基本狀況(詳見表1所示)。由圖1也可以看出21世紀以來中國對日本貿易呈現出持續逆差的發展狀況,且2002-2010年逆差額呈現不斷擴大的發展趨勢,2010-2013年中國對日本貿易逆差額大幅回落,而2010-2013年中國對日本貿易逆差額的大幅下滑,是受特殊事件影響出現的暫時性狀況還是兩國貿易趨于平衡發展的實質性變化,還有待進一步觀察研究。
二、中日貿易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國際分工不同
日本是發達的工業國,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資本,而中國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在全球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日本、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在全球范圍內尋求自身所需要的資源,充分利用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使得日本把低端制造業轉移到中國。所以,中日貿易還是以垂直型的分工為主,中國主要向日本出口原材料和糧食等初級產品,而從日本進口各種技術產品。
因此,在國際分工體系中,日本處于產業鏈的高端,主要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而中國則處于產業鏈的低端,主要生產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產品,形成了“日本核心元件—中國組裝加工—全球銷售”的國際分工鏈條,這就導致中國需要大量從日本進口先進設備和高技術水平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在國內組裝成成品進行就地銷售,同時在中國生產日本不愿意生產而又必需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返銷日本,最終形成了中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狀況。
(二)人民幣匯率波動
2005年中國進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內整體貿易順差的擴大,中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導致人民幣匯率對美元中間價由2005年7月的8.1持續升值到2013年12月的6.1。圖2顯示2001-2013年人民幣對日元的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波動趨勢。國際經濟學理論表明,在名義匯率一定的情況下,實際匯率內含了兩國物價水平的變化,一國物價水平高于貿易伙伴國,一般會導致貿易逆差。因此,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高于日本導致人民幣兌日元實際匯率的變動對中日貿易逆差產生顯著影響。
(三)兩國經濟增速差異較大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經濟持續低迷,而中國經濟處于快速發展階段。2001-2013年間,中國GDP增長率在2007年達到最大值14.2%,最低也有7.7%,年均增長9.98%;反觀日本經濟,2001年以來日本經濟最高增速也僅為4.7%,低于中國的最低值,而2009年跌至-5.5%,年均增長僅為0.82%,與中國相差9.16個百分點。另外,統計數據還表明,2001- 2013年間日本的人均GDP年均增長率僅為0.78%,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拖累降到-5.4%;同期,中國人均GDP保持了驚人的增長速度,其中有三年增速高于10%,最高增長率達13.6%,平均增速為8.65%,高出日本人均GDP平均水平7.87個百分點。
因此,日本持續低迷的經濟發展,導致國內需求不旺,限制了進口擴張能力的提高,進口量減少。而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帶動了居民有效需求的增加,提高了進口擴張能力,從而加大了對日本高科技設備和技術的需求。與此同時,一國人均收入的增加也會促進進口量的增加。隨著中國消費者收入的提高,對日本汽車、電子電器等高檔產品的需求也逐步增加。所以,中國經濟增速遠高于日本,經濟增長率的巨大差異導致中國進口需求增長率大大高于日本,最終推動中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的擴大。
(四)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加劇了雙邊貿易失衡
2001年中國加入WTO,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日本對華直接投資規模大幅增加,當年投資額達43.48億美元,此后幾年日本對華投資規模進入穩定增長階段。直到2006年,部分日本企業投資趨于理性,加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日本經濟陷入了嚴重的衰退,影響了對華投資的熱情,投資金額逐漸回落。然而,此后隨著經濟的復蘇,投資額開始逐年上升,2012日本對華投資額已經突破70億美元,高達73.82億美元,見表2所示。
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資金大部分源自日本跨國公司,它們把資金投入到中國后,為了在中國生產,就需要從本國進口一些高端的原材料和高技術含量的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帶動中國從日本的進口。跨國公司生產的許多成品除返銷日本促進中國對日本的出口外,也大量在中國市場以及歐美市場銷售。所以,日本對華直接投資極大的推動了雙邊產業內貿易,與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相關產品的生產促進了雙邊貿易的發展。因此,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導致從日本進口產品的大幅增長以及日資企業在中國生產的產成品銷售市場的分散,是導致中國對日本貿易逆差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政治因素的影響
2010年9月釣魚島海域發生非法扣抓中國漁船事件,中日兩國關系遇冷。2012年以來發生的釣魚島領土領海爭端事件以及日本政府的“購島國有化”問題,致使中日政治關系急劇惡化,給雙邊貿易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釣魚島事件引發了中國民眾廣泛抗議抵制日貨的活動。中國是日本汽車產業和電子產業最重要的海外市場,釣魚島事件的升級導致作為日本經濟支柱的汽車產業在中國市場連連受挫,夏普彩電、索尼、松下等電子產品在中國的銷量也大幅下滑;然而,中國出口到日本的產品中資源與半成品所占比重較高,日本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彈性較小,中國對日本的出口額所受影響相對較小。因此,釣魚島事件的影響導致中國從日本進口的機器設備、零部件、汽車和電子電器等產品大幅減少,而中國對日本的出口額相對穩定,這無疑會在一段時期內減少中國對日貿易逆差。
三、改善中日貿易失衡現狀的中方對策建議
(一)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優化升級
在國際分工體系中,日本處于產業鏈的高端,而中國則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現階段,中國對日出口的產品中,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所占的比重比較高,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主要向中國出口高技術水平的機械和電子產品等。因此,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優化升級,是改善中日貿易失衡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國內企業應在與日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集中精力學習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運用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與升級,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另一方面,正確引導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鼓勵企業向通信、電子以及金融等方向發展,逐步將新興產業做大做強,這樣才能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深化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謹慎調整人民幣匯率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貿易順差的持續擴大和外匯儲備的持續增長,導致美日歐等國迫切要求人民幣升值。然而,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中國出口產品相對價格的提高,削弱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對中國出口到日本的紡織品、食品等以低價取勝的產品帶來巨大沖擊,進一步擴大中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因此,中國要進一步深化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擴大匯率波動的范圍,促進人民幣匯率自由波動,降低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此外,中國政府還應積極采取多種手段,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按照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以漸進的方式對人民幣匯率作出恰當的調整,使匯率水平真實的反映當前的經濟狀況,盡量避免人民幣升值過快帶來的不利影響。最后,隨著金融市場的逐步深化,中國應建立靈活健全的外匯市場,為進出口商提供良好的對沖機會,進而降低人民幣匯率風險,保證對外貿易的均衡發展和外匯市場的穩定。
(三) 積極引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
雖然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規模比較大,但是投資重點主要是其國內不再大力支持的、喪失比較優勢的行業,或需要利用中國的勞動力和資源優勢的勞動密集型或資源密集型產業,真正涉及高技術含量的領域比較少。所以,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對中國的技術溢出效應并不明顯,也增加了中國從日本的進口,加劇了中日貿易失衡。因此,首先中國應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日資企業在華建立研發機構,采取多種措施引導其向產品研發環節投資,強調技術在引資中的重要性。其次,合理引導日資企業的產業投向,不要單純的注重引資的數量,更應注重引資的質量,鼓勵外資流向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和服務業等行業,國內企業應通過與跨國公司聯盟,發揮出引資的技術外溢效應,不斷提高生產效率,改進產品質量。
(四)加快建立自由貿易區促進貿易自由化
中日兩國是世界經濟強國,兩國的發展對東亞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建立中日自由貿易區順應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現階段,中國和日本處于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在國際分工和產業鏈中也處于不同的位置,而且兩國的資源稟賦存在著很大差異,這就導致了兩國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加快建立中日自由貿易區可以消除兩國貿易中存在的各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逐步打開各自的國內市場,推進區域內貿易投資的自由化,從而發揮出各自的比較優勢和區位優勢。中國巨大的潛在市場將會為日本企業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而日本市場對中國開放程度的提高,也可以擴大中國優勢產品的出口,這樣不僅可以緩解中日貿易失衡,還將促進兩國經濟持續發展實現互利雙贏。
(五)改善兩國政治關系
當前,中國因釣魚島事件激化了雙邊關系的矛盾,不僅導致兩國政治、經貿關系惡化,而且對整個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建立和改善兩國的政治關系,是鞏固和發展雙邊貿易關系的重要前提,所以,針對兩國政治問題,首先要承認爭議而不要否認爭議,要擱置爭議而不要激化矛盾,爭取盡早妥善解決釣魚島爭端,避免事件進一步擴大惡化。其次,雙方應意識到政治的穩定是推動經貿發展的基礎,缺乏良好的政治環境,兩國貿易發展便失去了外部支撐,使貿易風險加大。雙方只有通過積極溝通、加強協商、相互妥協、增強合作以改善兩國政治關系,為雙邊貿易健康發展創建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才可以最終化解政治風險,實現雙邊經貿互利共贏。
注釋:
①以e表示直接標價法下的人民幣對日元的名義匯率(人民幣/100日元),r表示中日之間的實際匯率,則r=e×,,分別表示日本和中國的物價水平,以兩國2000年為基期計算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