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的春天,別樣桃花映日紅。
以創業帶動就業,是實現中國夢的人力資源大戰略。在上月閉幕的“兩會”中,代表委員中多有當年創業者。他們提醒新生代創業者,要在社會走勢、行業方向和自己擅長的領域找到結合點。
最好的創業是無中生有。有例為證:3名女大學生把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困難、秸稈焚燒污染環境、超市購物袋付錢這3個看似不相干的的問題聯系到一起,組織農村婦女用秸稈編織購物袋,拿到超市替換塑料購物袋,賺錢后回饋農村。
他們的創業憑的不僅是公益心,還有抓住想象并讓它邏輯化的創意,集資源于無中生有的變通。創業憑什么?調查表明,更多受訪者認為創業憑的是人脈關系(占47.8%),次之是創業環境影響因子,如,稅收減免(占37.7%),開業手續成本(占29.5%)。而作為創業成功者劉永好說內因要素更重要:憑最大的決心、憑團隊合作、憑不怕失敗的韌性。專門從事創業教育研究的學者趙延忱則認為,創業者最不該忽略的是要按照企業生成的內在規律辦事。
大學生自主創業成功率僅為百分之一,創客空間可一鍵啟動而營銷乏力,還有創業教父稻盛和夫的那句提醒:“草創易,守城難。”市場的每一個角落都可找到創業成敗得失的“憑據”,你會在意哪一單、哪一項、哪一個決策?
一家創業者俱樂部有一首“會歌”:“水千條山萬座,我們曾走過……”他們聚首時總會朗誦冰心年輕時寫的一首小詩:“墻角的花/多少人驚羨你的姹紫嫣紅/哪里知道/你曾經浸透了奮斗的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