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煤與房地產,讓鄂爾多斯愛恨交織:“因煤而興”、“一煤獨大”,伴隨著房地產的跌宕命運。
一個資源型城市如何轉型?民間借貸崩盤“后遺癥”如何解決?房地產行業泡沫破滅之后的陣痛如何修復?鄂爾多斯經濟“爬坡過坎”如何厘清產業結構方向?
埋頭拉車,抬頭看路,鄂爾多斯亟需一份“體檢報告”。
從產業發展來看,一產總量小,三產支撐作用不強,二產內部煤炭產業比重過大,天然氣、化工、電力等煤炭轉化工業尚處于成長階段,以煤為基的多元轉化尚未形成長產業鏈條,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等產業遠未形成規模效益。
所謂“鬼城”
4月1日中午,記者來到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區美食廣場二樓用餐。
這里有情侶,有一家三口,人來人往。美食廣場有80個攤位,出售的美食包括比薩、肉餅拌湯粥、挑三鮮肉夾饃臘腸餅,品種齊全,南北皆宜。廣場內背景音樂帶有明顯的蒙古草原旋律,伴著咚咚咚的切菜聲和轟隆隆的沸騰聲,煞是熱鬧。
二樓的西南角,7D互動影院老板招攬著顧客,一樓巨幅的LED電子屏不斷刷新著廣告,上面寫著:“把鄂多斯建成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上的璀璨明珠”“喜迎2015年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鄂爾多斯舉辦”等等,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
傍晚時分,涼風襲來,記者入住的恒信大酒店附近,雖然街頭沒有熙熙攘攘的場景,但肯定無法讓人與“鬼城”畫上等號。
提起鄂爾多斯被扣上“鬼城”這頂帽子的時間,可以追溯到5年前。
2010年4月5日,美國時代雜志刊發一篇名為《中國鄂爾多斯:一個現代鬼城》的攝影報道。該報道用14張圖片記錄了鄂爾多斯的“鬼城”形象:鄂爾多斯是一座現代化的空城,作為100萬人新家的康巴什新區鮮有人居住,15分鐘內不見一個行人,駛過的汽車不到10輛。
兩年后,BBC的一篇《鄂爾多斯:中國最大的鬼城》報道,進一步加深了世人的印象。
“鬼城”,這一令不少當地人生厭的標簽,猶如一張狗皮膏藥,緊緊粘在了鄂爾多斯市身上。
鄂爾多斯,蒙古語意為“守護宮帳的人們”或“眾多的宮殿”或“在河套之南”,鄂爾多斯學研究會副會長包海山認為,通常而言,鄂爾多斯指“眾多的宮殿”。
歷史上,鄂爾多斯地區曾被稱作朔方、河南地、新秦中、察罕腦兒、河套、伊克昭盟等。2001年,撤盟設地級鄂爾多斯市,市名就來自“溫暖全世界”的鄂爾多斯企業品牌。
而“鬼城”這個標簽,最初是指康巴什新區。

2014年3月14日,內蒙古鄂爾多斯一處露天煤礦,一名煤礦工人坐在煤堆上。圖/CFP
提起康巴什新區規劃的初衷,一位在成吉思汗廣場散步的市民說,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發展受限,東西兩面都是山,缺水,基礎設施落后,改造不如另外尋找一塊地方發展,而康巴什新區地表水豐富。
“鄂爾多斯是漏斗型城市之一。當初開發新城,可能也有東勝缺水的因素。”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室研究員孫學力曾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由于地下水超采,城市地下形成漏斗型,造成地下水位逐年降低。而康巴什新區三面環水的地理位置,為新城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康巴什新區的誕生還有另外一個版本:當時傳聞將會以資源增劃“煤炭直轄市”,鄂爾多斯市正好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山西、陜西三個煤炭大省份交界處,如果劃分,直轄市市府放在哪里?
康巴什是一片處女地,區位優勢顯著,誘人。時任市委書記力排眾議,大建新城區。
暴富年代
就在被扣上“鬼城”帽子的2010年,鄂爾多斯的經濟可謂高歌猛進。當年,全市財政收入甚至超過了呼和浩特和包頭兩市的總和。呼、包、鄂三市也被人稱為中國北方的“金三角”。
“羊煤土氣”,在共和國的版圖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像鄂爾多斯這樣資源富集。8.7萬平方公里的地下,儲藏著全國六分之一的煤炭、三分之一的天然氣。
而“一煤獨大”的局面在很多年前就形成了。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間,煤炭經濟以80%的GDP占比,一直是鄂爾多斯市當之無愧的支柱產業。2012年時,我國原煤產量36.5億噸,鄂爾多斯煤炭產量5.9億噸,折合產值約3000億元,占鄂爾多斯市當年GDP的80%。2013年全國煤炭產量完成37億噸左右,當年鄂爾多斯市煤炭產量近6.31億噸,也約占GDP的80%。
煤炭資源作為鄂爾多斯經濟發展的引擎和原動力,從2004年開始就給這個地區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年起,全國煤炭價格迅速上漲。鄂爾多斯遍地都是一夜暴富的神話。開礦征地和煤礦買賣,催生了鄂爾多斯第一批富起來的人。
房地產注定要成為財富的儲蓄罐。2006年前后,以華研、萬正等為代表的當地地產商賺得盤滿缽滿,刺激了大量資本涌入房地產,鄂爾多斯的房地產熱潮,在煤炭暴富和全國房地產大開發的大背景下,迅速發展。
一項數據顯示,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1.7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46.01萬人,鄉村人口55.74萬人,城鎮化率為72.4%,高城鎮化率背后是對房屋的剛性需求。
民間借貸資本不少投資于房地產,“全民放貸”并不夸張。
東勝區盤恒小區81歲的曹國華、史蘭英老兩口,分5次借出380萬元,這些錢有一部分是老兩口的“棺材本”,有一部分來自自家親戚,借款人是一個李姓開發商,也就是盤恒小區的開發商,當時承諾是2分5利息,三個月結一次利息。
李某在當地小有名氣,做羊絨起家,后轉行做房地產,還是某建筑行業的一個副會長,自從2011年7月第一筆借出后,又陸續借出4筆,不久,鄂爾多斯民間借貸崩盤,老兩口本息無歸。
“我們拿不出起訴費,起訴也沒有用,李現已失聯了,在他辦公室我見過一厚摞法院傳票。”長嘆一口氣后,曹國華兒子說。在曹國華兒子手機里保存著一張照片,這是一份貼在開發商辦公室玻璃門上的通知,“各位債主:在經濟蕭條的大氣候下,我們從即日起每位債主付叁到伍仟元,實在對不起,請原諒,祝各位債主朋友春節愉快,來年計劃年底,給所有債主歸還一半。”通知上有李姓開發商的簽名,時間為2014年元月18日。
和許多開發商一樣,李姓開發商留下了一堆“爛尾樓”。在當地,“爛尾樓”這個數字大得驚人,據當地一開發商調研統計,僅3個區旗就有80多個樓盤,接近3.7萬套。為期一周的采訪過程中,記者所到之處,均能見到“罷工”的高聳塔架。
“爛尾樓”的成因,一方面是缺錢,另一方面是部分開發商悲觀的市場信心。誰來購買?不少本地人已經擁有幾套房,項目引來的人“還在路上”,還需要等待。
一個開發商坦率地表示,現在即使有錢也不敢投進去,沒有人來購買,何況還沒有錢。在完成樓房的主體結構后,他選擇了停工。
房屋賣不出去,空置率居高一度成為無法回避的現實。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資本的貪婪,也在于政府決策和城市規劃。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認為,政府決策行為短期化,有錢了,一屆政府就花掉了,搞了很多形象工程,沒錢的時候政府財政緊張。而政府規劃一味地搞房地產開發,功能單一,服務業沒有發展起來。
煤都轉身
煤“家底”能挖幾輩子?“煤炭之都”立志不吃“子孫飯”。
今天的鄂爾多斯早已跨越了單純挖煤、賣煤的階段。鄂爾多斯人開始把目光投向煤炭的就地轉化增值和深加工,“煤從空中走”(煤發電)、“煤從管道走”(煤化工)。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通過煤炭變成化工產品,這是鄂爾多斯迅速崛起的一大產業。
“鄂爾多斯產業轉型發展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是煤炭深加工產業的延伸之路;二是非煤產業的替代之路。”鄂爾多斯市一位副市長曾經說。
“工業經濟轉型步伐加快,資源型產業延伸升級、非資源型產業規模化發展都取得新進展,新增煤化工產能190萬噸;非煤產業完成投資1989億元,占工業總投資的80%,實現增加值86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2%;煤炭產業占工業的比重降到60%以下。”2015年2月4日,在鄂爾多斯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鄂爾多斯市市長廉素匯報過去一年經濟轉型“成績單”時說。
實現工業從一煤獨大至多元支撐的完美轉型,是鄂爾多斯的夢想。而對于轉型發展主體,鄂爾多斯對于企業的目標是,要在全市重點培育銷售收入過1000億的企業1家,銷售收入過500億的企業3家,銷售收入過100億的企業17家,銷售收入過50億的企業20家,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的企業發展格局。
“在我認為,鄂爾多斯應該由吃‘資源’向吃‘知識’轉變,從主要發展資源密集型工業向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善于借助‘外腦’,提前做好規劃,確定產業發展方向,而不能是逮住什么項目就上什么項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說,“利用資源優勢,發展接續產業,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三高’產業,同時妥善處理好各種矛盾。”
接續產業是特指為了以礦產資源開發為基礎而興建起來的工礦型城市的再造和使其可持續發展,依托現有資源條件和基礎,利用高新技術,通過產業延伸和替代發展起來的產業。
2014年,鄂爾多斯非煤產業完成投資1989億元,占工業總投資的80%,實現增加值86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2%。
國家發改委體改所統籌發展研究室副主任王喆認為,資源型城市在轉型過程中,總的思路是要充分發揚資源之“長”,依托資源、不唯資源,實現新舊產業“雙發動機”齊發力。既要做好新產業的培土施肥,也要對舊產業挖潛開荒,使其能老樹發新芽。
能源之外
其實,煤炭只是大自然饋贈給鄂爾多斯的自然資源,當地還有很深的歷史文化積淀等。這在煤都轉身中也扮演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一提起鄂爾多斯,人們首先會想到“溫暖全世界”的鄂爾多斯品牌服飾。鄂爾多斯年產羊毛9000噸,羊絨1700噸,并擁有世界上纖維最長、細度最細、品質最優的阿爾巴斯羊絨,羊絨制品產量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其中“鄂爾多斯”和“成吉思汗祭祀”已載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政府將出臺振興羊絨產業政策,依托鄂爾多斯羊絨產業園區,推進產業整合重組和優化升級。”一名當地鄂爾多斯牧民興奮地告訴記者,“再創鄂爾多斯羊絨產業發展新輝煌,必將指日可待!”
除此之外,內蒙古自治區有兩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均在鄂爾多斯,一個是成吉思汗陵旅游區,另外一個是響沙灣。
“成吉思汗與鄂爾多斯產生出800年綿長奇趣的歷史故事。”鄂爾多斯博物館研究員楊勇說。他專門撰文《成吉思汗與鄂爾多斯800年的歷史淵源》,“卾爾多斯成為了13世紀蒙古族宮廷文化、祭祀文化和古老的游牧文化最具特色、最為完整系統的傳承保護地區。”
成吉思汗陵旅游區位于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內,以優美的草原環境、神秘的人文景觀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顯示著草原帝王陵的雄姿,是世界上唯一以成吉思汗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為主題的旅游景區。這里一年一度的成吉思汗祭祀活動,不但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且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旅游盛會,每年都會吸引國內外很多游客到此觀光游覽。
因“沙子會唱歌”而得名的響沙灣,坐落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境內庫布其沙漠東端,可謂是大漠龍頭。約1.6萬平方公里的響沙灣風景區,其上沒有任何的植被覆蓋,從沙丘頂部向下滑會響起“嗡嗡”之聲。金黃色的沙坡閃現在藍天白云下,有一種茫茫沙海入云天的壯麗景象,好似一條金黃色的臥龍。
2015年3月27日,鄂爾多斯文化旅游產業推進會召開,市委書記白玉剛說,鄂爾多斯市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人文底蘊等方面有優勢,將推動旅游業與新型城鎮化、文化、科技、現代物流業、工業、現代農牧業融合發展,形成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格局,把鄂爾多斯建設成為我國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
“真希望中央能夠給我們一些支持, 搬遷幾所高校和醫院到康巴什新區來!”鄂爾多斯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謝東平充滿無限憧憬。在謝東平看來,這將給這座城市帶來更多的生機。
人肯定會來
雖然現實離謝東平的期待還有一些距離,但一些工程正在落地,事情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轉變。
2015年3月27日,蒙西—天津南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準格爾匯流站施工現場舉行開工動員大會。蒙西—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核準動態總投資175.2億元,途經內蒙古及山西、河北、天津4省(自治區、直轄市),新建蒙西、晉北、北京西、天津南4座變電站,新增變電容量2400萬千伏安,新建蒙西——晉北——北京西——天津南雙回線路2×627.1公里。

修繕竣工后的成吉思汗陵宮后殿內景。圖/CFP
該工程的意義是,將大大促進鄂爾多斯市煤電基地建設,實現蒙西地區煤炭資源高效清潔利用,同時緩解京津冀地區電力供需緊張矛盾。簡而言之,將鄂爾多斯“煤從空中走”。
煤電基地建設還包括爭取早核準早開工上海廟至山東特高壓輸電通道及配套電源點項目,確保蒙泰、君正等熱電廠項目建成投產,新增電力裝機340萬千瓦以上。
“煤從管道走”則是指加快推進神華煤制油第二、三條生產線及伊泰精細化學品等項目建設,爭取新蒙、北控、中海油、河北建投、華星煤制氣和伊泰200萬噸煤制油等項目核準并開工建設,爭取中電投80萬噸烯烴項目年內核準,加快推進中天合創甲醇轉烯烴等項目建設,確保久泰60萬噸、中煤蒙大60萬噸烯烴,億利一期30萬噸乙二醇等項目建成投產,新增烯烴產能120萬噸以上。
“人肯定會被吸引而來的。”謝東平對此充滿信心,“一方面,康巴什新區房價便宜,性價比高;另一方面,該區域環境易居。”
謝東平還給《民生周刊》記者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2012年8月聯合國人類居住署署長西西麗婭·馬丁內斯密帶領考察團對康巴什新區進行實地考察,由于署長高度認可康巴什新區的宜居環境,甚至建議,在新區有些地方應該建過街天橋或地下通道,為將來大量涌入該區域的人做準備。
“我一直認為鄂爾多斯這個‘鬼城’只是暫時現象。”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的理由正是資源稟賦,“因為那里有1700億噸的煤,還有8000億立方米天然氣儲量,有這種資源在,它不會成為‘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