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平
目前,地方高校改革發展正處在“深水區”。因為參加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緣故,中山大學前校長黃達人閱讀了2009年以來進行合格評估80所地方高校的專家評估報告,對地方高校改革發展他有一些理性的建議與思考。
應用型、地方性是對地方高校辦學定位的基本要求。有些地方高校忘記了這兩個基本點,它們的改革究竟是為了國家需求、社會需求、學生需求,還是為了學校能夠從中獲得好處?黃達人舉例說,某高校在2010年學校黨代會上就明確提出要建設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大學,到2013年教育部提出向應用型轉型后,這所地方高校也跟著高喊“向應用型轉型”。
這種只顧仰望星空、不接地氣的高校學生培養理念令人關注與憂慮。另一位知情者透露,2014年地方高校改革發展中出現了兩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一個案例是,一所被樹立為地方高校改革發展先進典型的大學竟然沒有通過本科教學評估;另一個案例是,作為教育行政部門領導聯系點的一所地方高校也沒有通過本科教學評估。
“地方高校改革發展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多接地氣。”業內人士建議。

“接地氣”是生存發展之道
“提到加強地方與高校合作創造、創新工作時,市長講加強與天津大學、中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合作,地方高校的黨委書記、校長還能坐得住嗎?”江西新余學院黨委書記劉冬說,肯定是“壓力山大”,說明地方高校沒有充分發揮近水樓臺的作用。
地方高校往往是順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而生,尤其像新余學院這樣一所歷經近10年才成功升為本科的地方高校,深刻感受到地方黨委、政府寄予的厚望。據劉冬介紹,早在2000年底,為加快發展新余高等教育事業,地方政府就決定創建本科高校。此后,新余市委書記、市長換了一屆又一屆,但對支持該校升本的決心一直沒有動搖。
直到2009年,該學院才在全國100多所院校要求更名、升格的激烈競爭中勝出,正式升格為本科高校。新余學院院長羅玉峰說,地方性是地方高校與生俱來的基因,接地氣為大學生存發展之道。
目前,該學院形成了以材料物理、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等為主體的新能源光伏類專業群;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專業為主體的冶金制造類專業群;以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等專業為主體的信息通信技術類專業群;成立了江西省高校硅材料重點實驗室、江西省光伏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新余市光伏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新余市新能源研究所、新余市光伏工程技術中心等研究機構。
對接地方優勢產業,服務地方發展大局,就是拍地方政府“馬屁”嗎?顯然不是。黃達人擔任中山大學校長期間,就明確提出把廣東的需求作為學科、專業布局與建設的依據。中山大學不是農業高校,但同樣公開高舉農業、海洋大旗,其農業、海洋等學科都是為服務廣東的需求而設置的。
在國際合作過程中,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學院、中山大學與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都是一流的學科。之所以瞄準這兩個領域,因為廣東核電用的是法國技術,電子行業是廣東的支柱產業,該校國際合作也必須沿著這個方向走。
“多接地氣,具體而言,就是要求大學培養的學生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使大學更加具有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地方行業產業發展的能力。”劉冬告訴記者,地方高校必須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
針對國內地方高校發展定位情況進行一年多時間調研后,黃達人建議,對于重慶科技學院、南京工程學院等原來是行業高校且一直堅持應用型道路的高校,以及常熟理工學院等原來缺少行業背景、主動探索走應用型道路并取得重要發展成果的高校,當前的要務是強調定型,堅持應用型道路不動搖;對于剛從高職高專升格本科的高校,他們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規律熟悉,堅持走應用型道路比較有利。

985、211大學也在關注應用型
據介紹,應用型最顯著的特點,一是大學培養的學生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二是大學更加具有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地方行業產業發展的能力。因此,社會各界不應該在“應用型”字義上做文章,爭論不休。
他以中山大學為例,不是所有的大學都要走應用型道路,既不能這樣提,也不應該這樣說。但是,所有的大學都應該關注應用型這個問題。
擔任中山大學校長期間,黃達人提出的辦學指導思想就是國家需求。可是,國家需求體現在哪里,尤其是國家頒布實施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以后,該校就明確提出廣東需求就是國家需求。
這位前校長介紹,中山大學非常關注應用型問題。比如,醫科就沒有提出學科建設為龍頭,而是以疾病為導向,因為醫科畢業生重點要解決看病問題;中山大學文科專業也同樣是以問題為導向;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注重給應用型研究特長的教師職稱評審、晉升等提供特別通道。中山大學與國內很多高校一樣建有創業學院,至今有3屆154名畢業生,其中有57名畢業生創建了57家公司。
其實,985、211等大學也都在關注應用型問題。黃達人介紹,教育部、財政部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以來,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等一些原來行業背景并不鮮明的高校,都走在了產學結合的前沿。
地方高校找準定位
黃達人說,自2014年以來,高等教育領域就出現了“職業教育”、“應用型”兩個關鍵詞,在兩者之間他認為現在更應該關注應用型問題。
他認為,職業教育不是指傳統意義上的高職教育,把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的高等院校都看成職業院校是沒有根據的,是對職業教育的誤解。正因為如此,不一定非得把應用型高校直接等同于職業教育本科層次,這兩者之間沒有必要畫等號。
同時,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從專科到本科、研究生教育。黃達人建議,不要把職業教育與整個教育體系分得太開,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更沒有必要把應用型高校納入職業教育體系中去。
“把職業教育獨立于整個教育之外,無法提高職業教育地位與取得社會共識,只有把高等職業教育放到高等教育整個框架下去考慮、著力,互相融合才使職業教育更有影響力。”黃達人表示。
很多地方高校領導常問黃達人:“您訪問了中外200多位優秀大學校長,最欽佩誰?”其中,某高校黨委書記還向他透露自己在唱“三首歌”,即對外高唱《東方紅》,對內齊唱《國際歌》,在行動上唱《敢問路在何方》。
黃達人用訪問浙江警察學院的觀察來回答地方高校領導們最關心的問題。浙江警察學院自2007年升格為本科以來,堅持辦公安專業教育不動搖,非公安專業的學生幾乎不招生,現在該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且大部分畢業生都在公安系統工作。
最難得的是,浙江警察學院這么多屆校領導堅持公安專業辦學方向,這說明他們的頭腦清醒,對學校的定位準確。
“作為大學管理者,最重要的是把學校定位找準,你就是一個成功的管理者。”黃達人認為,首先是國家層面,怎么把地方高校放在高等教育體系下去考慮,對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做哪些調整;其次是學校層面,每一所高校都要有自己的辦學定位,立足定位辦好學;第三是學生層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才能真正體現高校以學生為本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