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去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下行壓力。在三期疊加形勢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結構調整加速。同時,在調結構、促改革中,中國經濟在努力探索新的增長點和動力。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很多問題引發持續關注。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回落是否見底?經濟結構調整進展如何?未來增長潛力還有多大?新的增長點在什么地方?政府應該做些什么?
“中國經濟長期增長潛力仍然較大。”4月3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的長安講壇上,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如此判斷。
經濟結構已經向好
幾年來,李稻葵堅持做的一項研究是統計中國的居民消費到底是多少,探究居民消費與經濟結構的關系。與國家統計局每年選擇3萬戶樣本家庭進行入戶調查的方式不同,李稻葵及其研究團隊采用的是從社會零售總額出發,加上居民服務類消費,再加上居民自產自用的消費,減去建材,再減去社會集團,包括央企、國企和政府在零售市場的采購額,計算出他們認為比較可靠的居民消費數據。這個消費數據顯示,從2007年開始,居民消費占GDP比重開始上升。
“入戶調查得不到很多中高收入家庭的合作。因為需要被調查家庭和統計局緊密配合,事無巨細,把每天的收入支出都報出來,作為補償,國家統計局會每個月給幾十塊錢的補貼,這是最典型的統計上的樣本選擇問題。這樣就把中高收入家庭剔走了,中高收入家庭時間很寶貴,誰愿意跟統計局合作呢?”李稻葵說。
另一方面,中國的進口量在上升,相對而言,出口量在下降,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2007年,我國的貿易順差達到8.8%,但這個數字逐年下降,一直降到2013年的2.5%左右。“消費是在2007年出現拐點,貿易順差也是,完全一致的時間點。”李稻葵表示。
只是在2014年,貿易順差比重有所上升,漲到了3.8%左右。李稻葵分析,2014年中國貿易順差比重上升的原因不在于我國經濟疲軟或者消費下降,而在于國際油價、原材料價格下降,所以進口產品價格迅速下降。國際原油、原材料的降價對很多國家都是重大利好。印度歷年是貿易逆差,去年終于實現貿易順差。日本長期以來是貿易順差,但自從福島事件之后,大量進口原油、天然氣發電,連續兩年出現貿易逆差,導致財政赤字,去年也緩和了,出現順差。
而勞動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之后開始反彈。從1992年開始,勞動收入占GDP的比重逐步下降,2001年開始迅速下降,到2007年降到了42%。2007年之后開始出現反彈,現在仍然是往上走的趨勢。
“中國經濟是一個二元經濟,有大量的勞動力在農村。在勞動力市場上,想進城的農民工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只要給農民工務農的收入加上一點路費,再加上一點離開家人的感情補償就夠了,所以長期以來農民工資上不去。”李稻葵說,“同時,每一個工人所產生的勞動價值,每個工人所創造的GDP卻是不斷上升的,因為資本在積累,每一個農民工身上背著的跟他一塊干活的機器價格在上升,所以每一個農民工的生產效率在不斷提高。”

但是,中國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在不斷減少。據中國社科院農村研究所研究員張興華估算,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1%,也就是說,現在中國農村已基本無剩余勞動力。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工工資必然上漲。2008年之前,農民收入趕不上城里人收入,到2008年持平,實現同步增長。到了2010年,出現逆反,農民工的收入增長速度超過了城里人的收入增長速度,中國城鄉收入差距也在縮小。
據李稻葵觀察,投資拉動增長的比重在下降,投資的貢獻從2009年的88%下降到2013年的54%,去年也差不多,跟這個相關的是消費,為經濟增長帶來貢獻。
“居民消費在按比例上升,勞動收入在上升,農村的收入增長速度超過城市,進出口貿易順差在下降,這是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我認為是向上的一個發展趨勢,都是市場經濟帶來的,而不是某一兩項政府的政策帶來的,我們要保護這個趨勢。”李稻葵說。
長期增長潛力仍較大
關于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速度,目前爭議很大,相關的擔憂也很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中國經濟要下臺階。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會有所下降,但通過努力全年仍有條件爭取7%左右的增長,他預測未來10年平均增速會達到6.2%左右。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也認同這一增速,其主要依據在于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勞動人口總數下降,人口出現老齡化,已經成為影響經濟學家預測增長速度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林毅夫3月29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如果中國經濟增長率降到6%,我就會擔心了。”這種擔心主要針對就業、壞賬和不良貸款等問題,他指出,中國可能會以7%的速度持續增長5年。
“今天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是因為我們生產能力跟不上嗎?還是因為沒有需求?顯然是因為沒有需求。今天中國市場上,基本每個產業都產能過剩。所以,勞動力的增長放緩,解釋的是生產能力增長緩慢,但這不是制約中國經濟的主要因素,至少中短期不是。中短期內,把中國經濟放緩的原因歸于勞動力這個因素,還為時過早。”李稻葵說。
他認為,更重要的是,不能只看勞動力的人數,還要看勞動力的素質,中國勞動力的素質在所有發展中國家中是最高的。“我們有一大批初中甚至是高中畢業的藍領工人,確實素質高,到那些發展中國家看一看,就會特別有感覺。”他以印度為例,印度文盲率是30%,婦女文盲率甚至達60%。他說,印度對文盲的定義跟中國不一樣,中國的文盲有一個識字數量標準,印度是不能簽出自己的名字就叫文盲。

中國人口素質比較高,宏觀經濟管理比較謹慎,同時開放度比較高,作為第二經濟體是具有趕超能力的。
而且,這幾年中國勞動力的素質還在提高。“我們的技校和大學畢業生的素質在提高,我國每年700萬大學畢業生中有約1/3是學工程的,工程院校的畢業生應該相當于西方國家工程碩士畢業生,因為我們是正經考進來的,西方學工程的都是后兩年學五六門課,就算學工程了。”
在李稻葵看來,勞動生產率是順周期的,經濟增長快的時候,勞動生產率增長也非常快。比如,工廠生產電腦,經濟好的時候銷量很高,但不能馬上雇工,所以要求加班加點,把工作效率提高,這時每個工人生產的電腦量上升。相反,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銷量下降,但也不會大幅度解雇工人,銷量下降的速度遠遠超過工人被解雇的速度。“所以,生產效率是順周期的,不能說中國這兩年勞動生產率下降,未來就呈下降趨勢。”
他表示,探究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必須考慮幾個因素。一是和美國人均GDP的差距。“一個經濟體的增長潛力,更多的是取決于人均GDP與領先國家的差距。美國是經濟發展大國,是領跑者。全世界人口超過1000萬的國家,沒有一個人均GDP超過美國。中國現在的人均GDP是美國的19%。日本、韓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的19%后,5到10年的經濟增速都高于8%,所以我們有信心潛在增長不至于太差。”
二要考慮人口與制度。一個國家的基本制度決定了這個國家未來成長的潛力,文化傳播、人口素質也決定了未來增長的潛力。“中國人口素質比較高,宏觀經濟管理比較謹慎,同時開放度比較高,作為第二經濟體是具有趕超能力的。”
3個新的增長點
在傳統行業面臨危機的情況下,中國經濟要保持穩定增長,迫切需要發現并培育新的增長點。
李稻葵認為,現階段中國有3個新的增長點。一個是基礎設施建設。在北京等大型城市,居民家中家用電器水平、家庭住房面積、整潔程度不比倫敦差,但出門環境很糟,空氣污染嚴重,交通擁堵,公共交通跟不上。除了北京,其他地方基礎設施也跟不上。2011年,中國人均基礎設施擁有量僅是西歐的38%,北美地區的23%,日本、韓國的18%。
他估計,如果中國用20年時間將人均基礎設施量趕上上述發達國家,那未來5到10年,平均每年可以拉動GDP達4.5%。
第二個增長點是產能更新。中國過去投資的一些產能,包括鋼鐵等都是高污染、高排放、低能效的,必須更新改造。“北京的大氣污染主要是周邊的重化工業帶來的,在北京周邊有3億噸的鋼鐵產能,怎么治理?道理很簡單,給其政策,搞置換,把破舊鋼鐵廠炸了,然后引導投資去建世界上最先進的沿海鋼鐵廠。”
據他測算,僅五大耗能行業——有色金屬、鋼鐵、電力、化工、建材,更新一遍高污染、高能耗的產能,就需要10年時間,其每年將拉動GDP增長1%,由此帶來的低污染和低能耗將令國人長期受益。
第三個增長點是居民消費。“經濟結構調整的第一個征兆,就是消費開始往上漲了。”根據李稻葵的分析,再過四五年,消費占GDP的比重應該能達到50%左右,那時消費將成為中國的增長動力。
“沉舟側畔千帆過,一定要往前看,往遠處看,經濟增長就是舊產業終結、新產業不斷涌現的過程。”李稻葵強調。
反腐敗同時要有正面激勵
在新生產業發展、經濟動力轉換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待解。政府如何決策,如何作為,相關領域的改革如何推進,將直接影響這一進程。
“當前基礎設施建設的確是新的增長點,但問題在于我們沒有找到一種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融資的方式。”李稻葵說。
到目前為止,各個地方政府融資一般是組成一個投資平臺或投資公司,由政府拿地抵押,去銀行貸款。銀行貸款期限一般是3年或5年,有的更短。
“現在我國的國民儲蓄率遠遠超過美國等發達國家,可惜我們的貸款利率非常高,動輒6%以上,能達到3%~4%就了不起了。而且,銀行推出的都是中短期貸款,用中短期貸款去給那些20年、30年的融資項目融資,這是自殺,是荒唐的。”
李稻葵認為,中國的融資成本高于一個基本水平,正是因為長期項目占用了短期貸款。由于有政府擔保,銀行更愿意給這些長期項目貸款,只剩下零星資金給企業貸款,這就造成企業貸款僧多粥少,把利率拉起來了。這實際上是融資難的問題,所以投資、融資需要一起改革。
他提出,可以在國內建立一系列類似世界銀行的獨立投資機構,設立長期投資建設基金。由政府擔保,在債券市場上發20~30年的長期債,這樣利率就能降下來。然后用這個基金到各個地方去評估,哪個項目好就投哪個,不由地方政府說了算。這種長期債務要公平,資本市場投資者不斷監督這些投資基金的運營情況,通過這種方式改造投資的長期規模。
事實上,投資融資方面的改革已經啟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提到要改革投資融資體制。3月份,財政部下達了1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額度,降低地方政府的利息負擔。
但是,現在很多地方政府不知道怎么發力,也不愿意發力,怕發錯了力,出現腐敗或違規。
李稻葵指出,“現在抓腐敗的力度非常大,但也缺少正面發力的激勵。反腐肯定很重要,但對地方官員不能只是反腐、講覺悟、學習焦裕祿,還要有正面激勵。”
他建議,可以在年底對做得好的官員發一些獎金。比如地委書記給縣級市書記發獎金,不要給自己發,也不要越級發,要客觀評價政績。提拔干部也是一種激勵,但光靠提拔不行,太遙遠,獎勵也要加上。
另外,在一些重要領域,亟須制度創新。在過去的經濟發展中,環境問題已經十分突出,這將是政府部門面臨的巨大挑戰,需要在新的發展與經濟增長中解決。
“環境保護部應該轉變為環境保護與發展部,環保是發展的一塊。”李稻葵提出,“可以給環保部一點基金,對一些好的項目進行支持補貼。如果環保部只是抓違規,就變成了高級主管,人人恨它,到處不受歡迎。所以,環保部不僅要有牙齒,還要有胡蘿卜。”
(實習生夏曼、李菁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