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雷
(溫州大學 音樂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
在藝術文化情境中陶冶情操
——有感于音樂院校聲樂課程中的美育
富春雷
(溫州大學 音樂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
如何激發音樂院校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教師研究的課題。本文從了解、感知藝術文化的歷程,樹立自豪感;創建藝術文化情境,感受聲樂藝術之美;參與聲樂文化的創建,培養責任意識;塑造教師藝術形象,美化學生優秀品格等四個方面闡述如何在藝術文化情境中陶冶情操,并探討在音樂院校聲樂課程中如何進行審美教育。
音樂;教育;美育
音樂學院或學校是藝術情境充盈的專業院校,在這種情境中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生的身心應該是愉悅的,然而,人滿為患的就業分配現狀給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學生感到前途渺茫,導致學習缺乏動力,大部分學生的心態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渾渾噩噩度日子。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音樂院校應該立足課堂教育教學改革,在提高自身教學素養與教學能力的同時,努力發掘音樂藝術文化積淀,讓學生在藝術文化情境中陶冶情操,實現“人”的發展。
每個音樂學院或學校都有辦學歷史。讓學生充分認知學校的辦學過程和歷史,了解學校的歷史和過去的榮譽以及學院的文化,樹立學生對本院校的熱愛以及作為本院學生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比如,在學生入學后,就開始讓學生了解,什么時間成立的學院,在過去的時間里學生、老師在專業上取得的成就,在國內或國際的專業比賽中的獲獎情況等。上海音樂學院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因為它本身的知名度,在讀或已畢業的學生就非常有學院歸屬感和自豪感,作為該學院眾多優秀學生中的一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自然噴發。這一切形成了學院的文化,贏得了學院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在聲樂教學過程中,經常讓學生了解學校的藝術文化歷程,促進學生自豪感的樹立。
應該十分重視聲樂文化藝術的熏陶,傳輸給學生美的理念,進而讓學生學會自己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
(一)創設樂曲優美旋律情境,誘發聲樂藝術興趣。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應該非常重視選擇旋律優美的樂曲,通過“音響播放樂曲間接感知優美的旋律、鋼琴彈奏樂曲直接體驗優美旋律、教師范唱歌曲感受優美旋律”等習前三部曲,激發了學生愛音樂的情懷。在學生躍躍欲試的時刻,讓學生練唱,自主參與到學習情境中,通過反復的聽、唱、演來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從而誘發他們自然而然地喜歡聲樂課、喜歡聲樂藝術。
(二)創設母語教育情境,感受聲樂藝術魅力。著名符號哲學家卡西爾說:在某種意義上,言語活動決定了我們所有其他的活動。我們的知覺、直觀和概念都是我們母語的語詞和言語形式結合在一起的,要解除語詞與事物間的這種聯結是極為艱難的。但是,當我們領悟了歌詞的神韻時我們總會有這樣的感覺,似乎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一個有著它自己的理智結構的世界。這就像在異國進行一次重大發現的遠航,其中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了以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待我們自己的母語。
在教學外國作品時,應該總是先讓學生用母語理解作品語詞的內涵,從中領悟歌詞的神韻。通過對著名作品中包含的聲樂語言的領悟,提升學生對聲樂藝術的感受力、欣賞力,啟迪他們潛在的藝術心智,體驗聲樂語言藝術的魅力。
(三)創設聲樂藝術實踐機會,體驗豐富的文化生活。應該通過創建聲樂合唱團、舞蹈團、獨唱團等多個藝術團隊,定期開展學生藝術展示活動。充分發揮自我藝術天賦,豐富了精神生活,智力和情感也得到了健康和諧的發展。
(一)激發創作欲望,感受聲樂藝術的神圣。把藝術文化教育作為突破口和載體,通過藝術文化的熏陶,學生漸漸提高了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出現了創作的激情。盡可能讓學生直接參與藝術文化的創建活動,各文藝團隊的學生自編、自唱、自演,積極參加各類聲樂藝術比賽,在編排作品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聲樂藝術的神圣。
(二)建立創作評價機制,樹立責任意識。為學生建立比較具體的評價內容,以獎勵為目的,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引發學生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取得成績的同時,自信心、責任心、成熟感不斷增強。
(一)豐富知識涵養,積淀美。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全球一體化,任何一門學科必須著眼未來,著眼全球,著眼自己的文化傳統,才能夠持續健康地發展。音樂學科的發展面臨同樣的問題。音樂課程的改革和實施需要每一個音樂教師具備新的思維、新的知識結構,新的思維不再僅局限于傳統模式,更強調多層、多元復合的結構模式,創新的知識性結構。
從各門藝術學科來看,音樂學科的綜合性相對比較強,它包括了歷史、地理、舞蹈、律動、文學和歌唱等多門藝術學科知識和技能。一個具有專業稱職的音樂教師,應該博覽群書,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知識和藝術修養。學習政治、文學、歷史和有關音樂的其他門類學科,能使教師對音樂有更深更廣的理解能力和闡述能力。不能只局限于對教學大綱的研究,涉及的藝術范圍越廣,在課堂中,教師的滿腹經綸如多元的活水,能激活聲樂中蘊含的藝術生命力。
(二)提高教學能力,醞釀美。上面已經提到,音樂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藝術學科,音樂教育更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藝術教育學科,音樂教育理念、教育教學方法,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只有通過研究這些教育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學能力。
什么是能力?從心理學理論分析,能力,就是人們順利完成某個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征。而能力總是和實踐活動緊密聯系的。毋庸置疑,教師的音樂能力包括音樂理解能力、音樂表達能力、音樂感染能力和其他影響音樂教育教學效果的素養。因此,音樂課程的改革要求音樂教師有更高的音樂能力,更廣的藝術修養,以及創新和研究的能力。
叔本華說:“讀書是走別人的思想路線,而創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線,只有經過自己的思想路線,把讀書得來的知識消融掉,才會變為自己的東西。”具備創新能力的音樂教師也會有更深的分析研究能力,對音樂作品的個性特征有更深的感受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音樂教師在學生面前還應表現出很強的研究和創作能力。不僅在音樂技能上要非常嫻熟,還要懂得很多的音樂歷史、音樂知識,具備寫作教案、教學隨想、論文寫作,以及學科研究等能力。
音樂教師要從心底深處去感應、領悟和闡釋教學生活和人生。音樂教育科研非常艱難,是每個音樂教師歷練自己的過程。在教材的選擇和應用上,針對不同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演示音樂表達能力、審美能力、感受能力、感染能力;在課堂組織中,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和教師互動;在課后進行反思,總結經驗和教訓,在原來的教學經驗中迸發創新思維。各種能力的完善結合才能使音樂教師高效完成聲樂課程任務。在學生的眼里,音樂教師就像一只勤勞的蜜蜂,默默醞釀著甜美。
(三)掌握聲樂專業知識,傳遞美。一個稱職的聲樂教師,不僅應具備基本的音樂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知識,也應該具備各種藝術文化知識,熟讀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中外文學史,以及其他的音樂理論等,這是評價一個音樂教師功底如何的基本標準,不過要強調的是音樂教師要在實踐中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和理論,而不是機械地復制。在課堂上,聲樂教師應該表現出較強的歌唱能力,無論什么歌曲,聲樂教師的演唱應具備相當高的專業水準,應是字正腔圓,優美動聽,聲情并茂;與音樂理論學科的教師相比,聲樂教師還應該是鋼琴彈奏家,要有過硬的彈功,為聲樂作品的演唱渲染足夠的藝術氣氛。聲樂教師還要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離口,名曲名調不離口,準確傳達專業知識,讓學生在愉悅之中接受音樂的熏陶,從而培養聲樂演唱能力。學生們在仰慕教師藝術技能和知識的同時,主動學唱,躍躍欲試與老師比高低,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藝術情感自然而然地得到激發。教師若有學者的風范,學生就會如飛蝶戀花般地崇拜老師,崇拜知識。
(四)積淀人格素養,贏得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音樂藝術的教育目的,是凈化人的靈魂,揭示人性美、自然美,并表達美。學生在知識的成長時期,也是個性美、思想美、靈魂美的成長時期,在這個時間內,音樂教師對學生進行人格的塑造。美的知識傳播和表達美感受美的能力培育,是一個人成長中至關重要的。教師的人格也是進行教育的“基石”,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魅力。音樂教師的人格內涵除了豐富的音樂知識和技能,還應具備公正、寬容和愛的人格魅力。啟發、引導學生內心豐富的感性世界,使每個學生都能認識自身人格發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專業學習,發揮理智的最大潛能。讓學生在美麗、諧和、舒適、友愛的氛圍中體驗成功。
老師的言行是學生的榜樣,我在跟學生上課時,很注意語言的分析,以柔美、甜潤的語言打動學生的心。教師得體大方的衣著打扮對大學生審美觀的影響也是極大的。在生活中,我非常重視自身形象的塑造,始終堅持以大方脫俗、高雅清新的儀表出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目之所及,賞心悅目,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美的同時,感受到生活的美。
教師的嚴以律己、寬待他人的人格更為學生的成長打下了烙印,不管是課堂言行,還是日常行為,我們都應該自律,要以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信賴。在我們的努力下,學院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怎能不感到美在其中,樂在其中。學生藝術情操的陶冶和提升也便水到渠成。
J6
A
1007-0125(2015)03-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