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嘉,吳 丹
(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安徽 馬鞍山 243041)
以阿卡貝拉豐富高專音樂選修課程的實踐
趙嘉,吳丹
(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安徽 馬鞍山 243041)
根據學生自身愛好,擬從教師、學生、教材選擇等方面進行分析,通過音樂選修課的形式,提出“阿卡貝拉”演唱訓練的策略,找尋一條阿卡貝拉的獨特演唱形式,為高專音樂選修課的開設提出切實可行且操作性強的解決對策。
阿卡貝拉;音樂;教學
現代“阿卡貝拉”有別于傳統合唱的獨特之處主要體現在人聲敲擊、非實義音節及器樂化的旋律和節奏等三項。由于“阿卡貝拉”在節奏、和聲、風格上具有一些特殊形態及其極強的音樂層次感、頗具難度的音色塑造和音色模仿能力等演唱特點,因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因此,這種興趣與挑戰并存的“阿卡貝拉”演唱形式,將為高專學生終身熱愛音樂、熱愛歌唱打下基礎。
A cappella源自意大利語,中譯“阿卡貝拉”,是一種無伴奏,純人聲的合唱形式,始于15世紀的教堂音樂。
20世紀以前,“阿卡貝拉”的演唱還局限于意大利美聲發聲,所唱內容也局限于傳統無伴奏合唱的領域。20世紀初,一部分流行音樂人逐漸關注這種形式,于是“阿卡貝拉”的發展出現了近現代的時代特征,開始出現了流行音樂的曲風。
現代“阿卡貝拉”最獨特之處有下列三項,它們也是與傳統合唱的不同之處:
(一)人聲敲擊(Vocal m im icry)。在專業音響技術的協助下,演唱者利用聲線模仿樂器的聲音,其中以模仿敲擊樂器最為常見,除為樂曲奏出節奏外,人聲敲擊也能為樂曲增加音色上的變化。
(二)非實義音節。歌詞中沒有實際意義的音節,如“fa-la-la”。幾乎每首現代阿卡貝拉曲目都會應用到這種另類歌詞。
(三)器樂化的旋律和節奏。歌者常要唱出較為器樂化的旋律和節奏;各聲部的音域也常挑戰歌者的極限。
(一)構建以“阿卡貝拉”為特色載體的高專音樂生“動態選修”的課程方式。這里的動態選修,首先是年級段學生打亂班級的全校性選課,同時在教學內容上體現“阿卡貝拉”的動態選修特色。即學生在變換歌曲的同時變換不同的合作伙伴,以充分發揮各自的音色特點和演繹風格,帶來全新的歌唱體驗。
(二)探索以“阿卡貝拉”為演唱技巧的高專音樂個體“復合演唱”的訓練路徑。本課題從“阿卡貝拉”演唱形式的訓練理念、訓練內容、訓練方法等角度,探索高專音樂選修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歌唱訓練的有效策略;通過聽、唱、演等途徑,訓練學生初步掌握“阿卡貝拉”演唱形式的表現方法及多種音色的塑造能力。
(三)促成以“阿卡貝拉”為興趣視角的高專音樂群體“多元合唱”的自主發展。作為高專興趣特長類的其中一門選修課程,“阿卡貝拉”,促進學校合唱教學特色的形成和合唱形式的多樣化,促成以“阿卡貝拉”為興趣視角的高專音樂群體“多元合唱”的自主發展。
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探索適合大多數高專學生發展的多聲部歌唱訓練途徑。
(一)練習演唱法。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基本的音準、節奏、音色、多聲部演唱等訓練,掌握初步的“阿卡貝拉”演唱技巧。
(二)示范引領法。包括教師的范唱和優秀團隊的錄音演唱欣賞。
(三)簡易創編法。通過運用快速記譜法、旋律及節奏聽寫、簡易的節奏創編和合音編配等實踐創作活動,理解現代“阿卡貝拉”與傳統合唱的不同之處。
(一)動態選修。通過動態換歌進行動態分組,在變換歌曲的同時變換不同的合作伙伴,以充分發揮各自的音色特點和演繹風格,帶來全新的歌唱體驗。
(二)同伴互助。利用學生的差異資源實施教學,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合作的精神。
[1]張甸華.也談聲樂表演中的“聲情并茂”[J].學周刊,2011(34).
[2]袁小娜.弦樂四重奏中大提琴的演奏藝術[J].電影評介,2007(01).
[3]袁凱,劉佳.合唱教學中的多聲部視唱訓練探析[J].大眾文藝,2011(16).
[4]徐元勇.中外流行音樂基礎知識[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5]柳剛.流行音樂編曲教程[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J69
A
1007-0125(2015)03-0197-01
趙 嘉(1981-),男,安徽馬鞍山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鋼琴教育與表演研究。
安徽省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阿卡貝拉在高專院校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實踐研究”(2014jyxm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