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
(廣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非裔美國英語發展研究
楊柳
(廣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的發展歷程影響著該民族語言的發展。隨著美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在各個領域中,非裔美國人都逐漸占據了一席之地,其語言的重要性也日漸突出。
非裔美國英語;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哈萊姆文藝復興
有關于非裔美國黑人英語的起源,在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而在眾說紛壇的假說中,克里奧爾語假說論最為主要。語言學家Dillard和Rickford等人主張非裔美國英語是一種克里奧爾語,其前身是16世紀非洲西部黑人使用的洋涇浜英語。從十六到十九世紀,歐洲殖民者從非洲運送大量黑人奴隸到美洲各個種植園。這些非洲奴隸從西非的各個部落而來,他們的語言復雜多樣。當時的奴隸主為了防止非洲奴隸互相聯合起來進行反抗,他們把這些奴隸拆散,讓不同部落的奴隸混居,使其語言不能相通。后來為了交際,在奴隸之間逐漸形成了一種彼此能夠理解的、摻雜一些英語詞匯的英語。這種叫做洋涇浜英語的語言保留了西非語言的特點。漸漸地,英語對這種語言的影響加深,使其逐漸演變成非洲奴隸后裔的語言。隨著奴隸制被廢除,大量非裔美國人往北遷移。由于種族和社會等因素的影響,非裔美國人與白人隔離的現象日益嚴重,形成了一個言語共同體。而他們所使用的這種克里奧爾英語,通過長期演變及代代相傳,形成了目前這種有別于白人標準英語的語言變體。
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社會地位的變化與其語言的發展方向密切相關。語言就像一面鏡子,反映了民族的歷史軌跡。并且,一個民族的語言發展往往融合于占優勢地位的民族。在美國,非裔美國人為了更好地生存,不得不學習占優勢地位的白人所使用的美國英語。這種現象與其低人一等的社會經濟地位是分不開的。
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屬于美國民權運動。該運動興于1950年代,于1970年代結束。它是美國黑人為爭取與白人同等的地位而發起的群眾性斗爭運動。這個全國性政治運動還獲得了許多先進白人的支持。在1963年,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廣場發表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成為民權運動的高潮。二戰結束后,美國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與此同時,非裔美國人的經濟地位也開始提升,出現了一批黑人中產階級。他們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在政治權利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法律上的不平等已經基本消除,黑人政治意識增強,成就顯著。
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改變了其自身命運,賦予了他們在政治、人身自由上的平等和尊嚴,也深遠地影響了所有美國人的生活觀念。政治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發展,語言作為民族的靈魂,也受政治運動的影響。非裔民權運動進一步推進了非裔美國英語的發展,這個發展不是被動地出自于生存需求,而是非裔美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主動地提高自身社會地位,進而提高其所使用的語言的地位。
哈萊姆文藝復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文化運動。其主要內容是反對種族歧視,批判并否定馴順的舊黑人形象,并鼓勵黑人作家在藝術創作中歌頌新黑人的精神,樹立新黑人的形象。南北戰爭后,美國南部的黑人群眾紛紛遷居北方大城市。在一戰后,一些北方大城市的非裔美國人人口顯著增加。他們大規模聚居于城市,其生活有所改善,并且獲得受教育的機會。非裔美國人的民族運動高漲,廣大非裔美國人的思想覺悟有很大提高,其民族自尊心也得以增強。爵士音樂風靡全國,有關非裔美國人的文學作品也風靡起來。二次大戰之后,國際上和美國國內的情況都有很大改變。杜魯門總統在政府提議中將非裔美國人融入主流美國社會生活中。非洲國家相繼獨立,它們的民族獨立運動對美國黑人的影響很大。七十年代初隨著全國性經濟衰退,新黑人運動也宣告結束。文化自主和民族自豪感畢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而這場著名的非裔文化運動,毫無疑問地對非裔美國人使用的語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果說政治運動給了非裔美國人更高的社會地位,那非裔美國人文藝復興運動,可以說是非裔美國人在文化層面的覺醒。他們不需要美國當局的文化來對其進行約束和影響,他們可以創造反映本民族自己的文化,可以為自己的非裔文化發聲。
縱觀非裔美國人的歷史,從最初的被販賣到美洲做奴隸,到民權運動中社會地位提升,再到如今,美國的政治界、文化界、娛樂界和體育界出現了許多非裔美國明星及重要的政治人物,可以說,非裔美國人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都在顯著提升。非裔美國英語,作為非裔美國人使用的主要語言,也隨著歷史、社會的發展而進步。但是由于在美國,標準美語的權威地位,非裔美國英語還是向著標準美語靠攏。但是,由于非裔美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及自豪感,非裔美國英語還是保留了其特點,并且自身也在不斷發展成一個獨立的標準美語語言變體。
[1]蔡昌卓.美國英語史:美國英語融合與創新的歷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75-181.
[2]張靜媛.接觸與語言的生滅——美國黑人歷史對黑人英語的影響[J].懷化學院學報,2009,(26):120-122.
H 31
A
1007-0125(2015)03-02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