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天鳴
(溫州大學 音樂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溫州鼓詞的聲腔研究
許天鳴
(溫州大學 音樂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溫州鼓詞在當下時代大潮的沖擊下,面臨著發展與傳承的棘手問題,改革在所難免。鼓詞的聲腔改革按照現代的科學技法表演可以完善其音色,使行腔更流順,更能做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其韻味風格。
鼓詞;聲腔
溫州鼓詞,簡稱“鼓詞”,俗稱“唱詞”是江浙地區的主要曲種之一。其發源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南下的曲子詞,在明代時更是結合當地的民歌小調,經過幾百年的沉淀,吸收了各類藝術形式,才有了今天的溫州鼓詞。50年代后期,溫州鼓詞在“雙百方針”政策的指引下,煥發出新的活力,1958年進京參加全國曲藝匯演后,這一寶貴的藝術形式第一次登上首都的舞臺。溫州鼓詞在新中國成立后,在溫州得到較快發展。
鼓詞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明末清初就開始產生雛形,時至今日依然走過數百年,農耕文化導致的固定人群在固定的土地上不斷地繁衍,讓這個曲藝形式相對穩定的流傳了下來。然而今天新媒體時代洶涌來臨,沖擊著這門古老的藝術,鼓詞的生存處境和前景也越來越令人擔憂。首先鼓詞的聽眾目前以老年人為主,并且大都集中在城鄉郊區和偏遠農村。由于如今的人們可選擇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多,如電影電視話劇音樂會等等,人們不再喜歡傳統的戲曲。并且學習鼓詞演唱的人越來越少,傳統藝術最怕的就是后繼無人,鼓詞也不例外。雖然目前鼓詞藝人的收入很可觀,但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媒體不斷沖擊的今天,大膽進行改革,才能使這門古老的藝術繼續散發往日的光彩。
(一)聲腔氣息的巧用。聲腔是鼓詞藝術的靈魂,是其區別于其他曲藝形式主要因素,筆者認為鼓詞的唱腔是其生命和靈魂。只有勇敢的直面鼓詞的現狀進行大膽的聲腔改革嘗試,才能讓鼓詞這門古老的藝術重新煥發勃勃生機。鼓詞在保證其行腔韻味的同時,在平時的訓練上如果借鑒民族聲樂的聲音訓練方法,將會起到更好的訓練效果,比如傳統的鼓詞訓練方法采用清晨“喊嗓”和“吊嗓”的方法,存在即是真理,這種方法固然有其可取之處,可以讓聲音的機能得到不間斷的練習,保證練習者的聲音始終處于狀態上。如果再借鑒上民族唱法中的氣息和共鳴的運用,行腔必將更加自由。鼓詞的唱法雖然與我國的民族唱法不盡相同,但是所有演唱形式都離不開良好的氣息的支持,氣息是行腔咬字的原動力,鼓詞演員在舞臺上,不僅要完成演唱,還要運用各種伴奏樂器,其對氣息的要求將更加嚴格,從兩種唱法的基本發聲要求和原理上看看,有許多相同之處,如對氣息共鳴咬字的要求上。我國的民族聲樂唱法經過多年的借鑒美聲的融合和廣大一線演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聲樂教學體系與統一的審美。如果鼓詞大膽地借鑒民族聲樂唱法的精華,把民族唱法中訓練聲音的方法與鼓詞中特有的韻味結合起來,既能保留鼓詞唱法的風格特色,又能完善和發展鼓詞藝術。近年來,戲曲唱法,大膽的與民族唱法相結合,在聲音的音色和控制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對于整個鼓詞的教學傳承和表演的生態體系,都有極大的幫助。
(二)聲腔的共鳴與咬字。共鳴腔體的合理運用才能保證音色的統一并且發出圓潤的聲音,鼓詞由于使用的是溫州地區的瑞安方言,瑞安方言柔軟婉轉,但發音上的腔體打開的較小并且咬字靠后,發音的腔體容易受到咬字的影響,這更需要表演者在保證字正腔圓,把方言咬清楚的同時,充分利用喉頭的打開,用舒服的深呼吸使頭腔咽腔胸腔適度打開,形成穩定的共鳴腔,讓咬字和聲音融合到一起。如果延續之前的高喉位,即便有呼吸支持,聲音也不免會淺薄。
(三)伴奏樂器的音準對于聲腔的影響。溫州鼓詞的伴奏樂器以牛筋琴,二胡、扁鼓、梆子、三粒板為主,還配有三弦、琵琶、月琴。牛筋琴也有其局限性,由于制造工藝的原因,牛筋琴的音準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最初的牛筋琴只有一塊木板,用牛筋作的五根弦發出宮、商、角、徵、羽五音。在二十世紀初,藝人又把五弦增加到七弦。溫州鼓詞藝人鄭聲金在牛筋琴上增加兩個半音弦,并使其音域擴大,演奏各種曲調就更加運用自如了。在以后的日子里,隨著曲目的不斷變化,為了滿足需要,牛筋琴已變為23弦。牛筋琴的改革也是當務之急。
藝術形式的最終目的是服務大眾,生存的根本也要依托市場化,在大眾的審美改變的同時,藝術形式也要做相應的調整。溫州鼓詞這門存在幾百年的的藝術形式,無論將來命運如何,當下的從業者都應做出與時俱進的改革和大膽的創新,為溫州鼓詞重新散發活力做出自己的貢獻。
[1]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中國曲學大辭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89.
[2]湯鎮東.溫州鼓詞男女篇[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3.
[3]葉大兵.溫州民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36.
[4]胡珠生.溫州近代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546.
[5]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綱(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許天鳴,溫州大學音樂學院聲樂教師。
J82
A
1007-0125(2015)03-02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