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軍
(西南林業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云南 昆明650224)
微集水區是山區集水系統的最小尺度單元[1,2],其可就地攔蓄和入滲降水、徑流。森林集水區更是對整個流域的水分狀況影響很大[3,4],早在1900年瑞士學者對Benmese Emmental的森林集水區和牧地森林混合集水區水文效應進行對比觀測,得出了森林集水區洪峰流量和年產水量較低,但其基流值卻更高[5,6]。
本研究通過對2013年5~10月的不同類型降雨和徑流量進行觀測并分析,以探討和分析在云南山區森林微集水區的水文過程及其生態效益,為山區森林水文過程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礎數據。
本次選取的森林微集水區位于松華壩水源保護區上游迤者小流域內,流域總面積為13.26km2南北長度范圍為6.7km,東西寬度為6.6km,呈一紡錘形,流域內海拔最高點為西側土灰塘山(2445.2m),最低點為東側河道出口處(2003.8m),大部分區域隸屬迤者村委會,西、南鄰富民縣,東靠金鐘村,北連阿子營鄉。微集水區成葉形,屬于該流域較高地勢處。
在微集水區所在小流域設置了自計雨量計,不間斷對研究區降雨進行觀測。
在微集水區出口處設置了1座三角形薄壁堰,采用Odyssey自計電容水位計對微集水區測流堰的水位動態變化進行不間斷監測,時間間隔為10min。根據以下公式對徑流量進行計算,三角形薄壁堰的流量計算公式為:

式中:Q為流量(m3);H為堰上水頭,即水深(m)。
根據全國氣象分類標準對區域內(2013年5~10月)的降雨進行分類、統計,分類為:A(小雨)、B(中雨)、C(大雨)、D(暴雨)、E(大暴雨),共有14場降雨。結果如表1顯示,和往年相比,2013年監測的降雨量稍低于多年平均降雨量。從降雨的場次來看,降雨量最大的是8月11日,降雨等級為C,降雨量達到52.80mm,其次是6月1日、7月18-19日和6月27日,降雨等級為C、C、D,降雨量分別為45.20mm、39.20mm 和29.80 mm。從月份上看,5月份和6月份雖有多次有效降雨,但是降雨量普遍不大。7月份降雨最少,僅有兩場有效降雨。8月份降雨相對較多,雨量比較集中充沛。9月份降雨場次較少,而有效降雨均發生于該月初。

表1 研究區產流性降雨場次匯總
在微集水區出口處設置有一卡口站,其內布置了電容式自計水位計,監測到的總降雨性徑流量為505.84m3。其中,產流量最大是8月11日,徑流量為116.02m3,洪峰流量為0.00352m3/s,水位為0.091m;產流量最小是9月6日,徑流量幾乎為2.15m3,洪峰流量為0.00005m3/s,水位為0.016m。由于此微集水區有常流水,故監測過程中已去除原有常流水的干擾,對降雨性產流量進行觀測。
本研究選取7月19日的監測結果對微集水區徑流過程進行研究。7月18~19日共產生降雨39.2mm,僅19日當日就產生36.6mm的降雨,降雨強度較大,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據圖1可知,至18時03分,降雨基本停止,此時,降雨量達到36.4mm,此次降雨產流過程中,最大產流值滯后最大降雨量值2h50min,由降雨開始至恢復常流水水位歷時18h。

圖1 2013-7-19降雨-徑流關系
(1)降雨量直接影響微集水區的徑流產生量。7月19日24h內降雨量為36.6mm,降雨性產流105.57m3,為監測年份內第二大徑流量。
(2)微集水區徑流洪峰一般滯后于降雨量峰值。7月19日降雨—徑流監測中,最大產流值滯后最大降雨量值2h50min,由降雨開始至恢復常流水水位歷時18h。
[1]王克勤.云南山區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微區域集水系統技術體系[J].中國水土保持,2011(2):37~40.
[2]張盛華,王克勤.云南山區微區域集水系統的經濟效益評價[J].綠色科技,2014(1):164~166.
[3]楊海裕,張宋智,劉小林,等.小隴山林區強降雨徑流過程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27(3):27~30.
[4]王小明,周本智,鐘紹柱,等.不同降雨條件下天然次生林水文過程分析[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0,36(6):57~60.
[5]ENGLER A.Under auchungen ther den einfluss des waldes aofden stand der gewasser[J].Mitt.Eidg.Anst.Forst,Versuehswes,1919(12):1~626.
[6]BURCE H.Einfluss des waldes aof den stand der rewasser ∏itteilung der wassethaushah im sperbe-und rappengraben yon 1915/16bia 1926/27[J].Mitt.Eidg.Anst.Forst,Versuehswes,1938(18):3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