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玲 南桂英 張 冉 朱 倩 田 賓 雷 歐
王慧玲:女,本科,教授,護理系主任
臨床護理路徑(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醫療衛生機構的一組人員,按照臨床路徑表的標準化治療護理流程,對一類特殊的患者采用的住院護理模式[1]。臨床護理路徑作為一種先進有效的護理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護士的工作效率,使臨床帶教標準化、個體化,提高教學質量[2]。我國衛生部已于2009 年啟動臨床路徑管理試點工作,2012 年衛生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對臨床路徑管理試點進行了評估,認為各試點醫院通過臨床路徑改革,保障了醫療安全,提高了醫療服務效率,控制了不合理醫療費用,提高了患者滿意度。我校為適應醫學新形勢下的護理模式的變化,同時培養適應現代社會健康需求的護理高級應用型人才,已在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科護理、兒科護理及崗位能力綜合訓練等課程中開展CNP 教學,效果滿意?,F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我校2010 級高中起點三年制專科兩個班,一個班作為教改班開展CNP 教學改革,另一班作為對照班接受一般常規教學。教改班62 名,年齡(19.25±1.91)歲;對照班60 名,年齡(19.73±1.27)歲。教改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入學成績、在?;A課(如解剖學、生理學等課程)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每一課程均為同一任課教師承擔兩班教學任務。
1.2 方法
1.2.1 對照班 采取傳統授課方法,課前教師根據授課內容采編醫院的病例,選用的案例能被學生接受并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比如在消化性潰瘍急性大出血患者的護理時,教師首先展示病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進行知識鏈接,完成病因、發病機制、病理改變、臨床表現的學習,在對病情了解之后,然后完成護理內容的講授。
1.2.2 教改班 在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科護理、兒科護理、護理技能綜合訓練等課程中開展CNP 模式教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按CNP 設置情景,從患者入院開始一直到出院,將每天的治療、護理、執行醫囑等情況均展現出來,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患者住院情景”。結合病例進行相關護理,具體如下:(1)入院當日。采取必要的搶救措施或入院護理,立即通知主管醫師進行準備,做好心理護理和生活護理;患者病情緩解后簡要介紹醫院環境、主管醫師、責任護士等。(2)入院后第1 天?;颊卟扇∵m當體位,注意保暖;觀察并記錄患者生命體征、意識,排泄物(嘔吐物)的性質和量,24 h 出入量。向患者解釋疾病相關知識,消除焦慮情緒,做好生活護理,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科室情況、作息時間、探視制度和陪護制度。以后每日護理內容依據CNP,同時針對患者具體病情進行指導,直至患者出院。
1.3 評價方法
1.3.1 理論考試 課程結束后理論考試按照護士資格考試題型出題,滿分100 分。
1.3.2 發放問卷 (1)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教學后發放問卷,調查學生對該教學方法的主觀反應,發放調查問卷62 份,有效62 份,回收率100%。(2)調查滄州市人民醫院、滄州市中心醫院、滄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三所醫院中實習生的帶教老師50 名(帶教老師同時帶教教改班學生和對照班的學生),調查帶教老師對護生的滿意度,針對教改班和對照班護生問卷各50 份,共回收有效問卷96 份。(3)調查在滄州市人民醫院、滄州市中心醫院、滄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三所醫院中接受護理服務的患者120 例,調查患者對護生的滿意度。其中教改班和對照班護生問卷各120 份,共回收問卷225 份,其中有效問卷220 份,回收率93.75%,有效率97.78%。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兩班課末考核成績比較采用t'檢驗,臨床帶教老師對護生臨床能力的主觀反應和患者對護生的滿意度比較進行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班學生課末考核成績比較(表1)
表1 兩班學生期末考核成績比較(分)

表1 兩班學生期末考核成績比較(分)
組別 人數 考核成績教改班62 89.63±2.58對照班 60 76.79±5.51 t'值16.395 P 值 <0.05
2.2 教改班學生對該教學方法的主觀反應(表2)

表2 教改學生對該教學方法的主觀反應(n=62)
2.3 臨床帶教老師對護生臨床能力的主觀反應(表3)

表3 臨床帶教老師對護生臨床能力的主觀反應(名)
2.4 患者對護生的滿意度比較(表4)

表4 患者對護生的滿意度比較(名)
通過研究調查,教改班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在臨床實踐中,臨床能力整體水平較高,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同時學生對CNP模式教學的反應良好。CNP是現代管理理念在臨床醫療以及護理中的應用,體現了質量管理、循證醫學、以患者為中心、溝通與沖突化解、結果測量等現代管理理論,在保證醫療質量的同時,降低了醫療成本,患者也得到了人性化服務[3]。臨床中CNP 的應用,使患者從入院到出院都能得到最適當和最佳流程的服務[4]。CNP 模式在學校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護理、兒科護理及《崗位能力綜合訓練》課程推廣和應用后,護理的教學流程得到了整體規范,結合臨床病例,使教學目標、方法和時間管理具體化,使教學組織貼近臨床,有利于護生實現學校學習與臨床崗位的對接,為學生職業素質的提高提供了更全面的指導。CNP 模式的開展,有利于教師在有限的上課時間里,通過生動的臨床病例,重難點突出地闡述各個知識點,使學生學習更加輕松,課堂效率普遍得到提高。教學中要求學生參加案例討論,培養了學生了解護理工作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了學生對疾病特點的全面認識,學生體會以人性化的服務方式從事護理職業。同時在對CNP 模式教學的嘗試中,各教研室教師通過研讀相關著作、文獻等,借鑒、汲取了國內外相關學者的教學經驗,并且經過教學小組的不斷研究、探討,增強了教師間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法重視病因、發病機制、病理改變、臨床表現、護理內容各個板塊的獨立授課,學生學習的疾病內容較零散,不能有效結合臨床護理實踐,學生學習缺乏興趣,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生上課時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對患者入院后的護理缺少以時間為視角的發展性的思考,未來進行臨床實踐時工作缺乏預見性、計劃性,不能有效達到護生職業素養以及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
總之,采用CNP 模式教學能使學生更加清晰地理清學習思路,有針對性地彌補學生知識的不足,使學生盡快掌握護理要點并參與護理,在從事護理工作中全面、準確、及時地依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制定細化的護理服務,并且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臨床能力,有效縮短學校教育與臨床實踐之間的差距。所以,將臨床路徑的理念引入護理教學之中,能夠進一步提高護理專業教學的效果,幫助學生樹立優質護理服務觀念,并且為其他護理職業院校進行CNP 模式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1] 磨 琨,黃 茜.臨床護理路徑管理模式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2,18(3):170-172.
[2] 陳小慧,周作霞.臨床護理路徑的概念及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2):123-125.
[3] 李明子.臨床路徑的基本概念及其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59-61.
[4] 陳穎梅,陳俊國.淺談臨床護理路徑[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11):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