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強 何劍波
(1.陜西中醫(yī)學院 陜西 咸陽 712046;2.陜西省西電集團醫(yī)院神經內科 陜西 西安 710077)
血管性癡呆(VD)主要是由于腦血管病變所造成的腦損傷,屬于獲得性智能損害綜合征[1-2]。臨床表現為情感、語言、記憶以及認知等精神障礙消失與減退,給社會與家庭帶來巨大負擔。本文主要分析丁苯酞治療血管性癡呆臨床療效,效果明顯,具體如下。
1.1 資料:選取從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血管性癡呆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0)與觀察組(40),均經MRI或者是SCT 診斷證實。對照組中,15例女,25例男,年齡為61歲-88 歲,平均為(75.89±17.23)歲;觀察組中,18例女,22例男,年齡為62歲-89歲,平均為(76.21±18.41)歲。病例入選標準:癡呆癥;腦卒中,并且伴有失語、偏癱等癥狀;認知功能呈現為漸進性、波動性或者是突然惡化;腦卒中3個月后發(fā)生癡呆癥狀。將嚴重精神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以及肝、肺、腎、心功能障礙排出。對比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對照組采取抗血小板聚集、抗血糖、調血脂以及降血壓等內科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丁苯酞(國藥準字H22900509,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yè)有限公司),每次0.2g,每天3次,12天為一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療效評價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3]。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即為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7%,即為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為18-45%,無法生活自理,即為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為46-89%,即為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為90-100%,即為痊愈。對比觀察兩組MMSE(簡易精神狀態(tài)量表)評分、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CDR(臨床癡呆程度量表)。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數據統(tǒng)計分析應用SPSS13.0 軟件,計數資料采取x2檢驗,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標準差表示,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兩組MMSE、ADL、CDR 評分對比情況: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MMSE、ADL、CDR 均有明顯改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有明顯差異,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前后兩組MMSE、ADL、CDR 評分對比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情況:觀察組有效率為87.50%,對照組有效率為42.50,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x2=3.848,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臨床療效對比見表2。
臨床中,血管性癡呆病理變化與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主要是由于慢性腦血管、神經遞質異常、遺傳所引發(fā)的炎癥反應,造成海馬神經元死亡,進而引起癡呆癥狀。臨床治療血管性癡呆的藥物較多,主要是避免可逆神經元損傷,改善腦供血不足區(qū)域神經細胞代謝,預防發(fā)生神經細胞損傷[4]。丁苯酞是從芹菜籽中所提取出的一種左旋體,然后人工合成為消旋體。丁苯酞能對缺血性腦損傷的不同病理環(huán)節(jié)產生阻斷,使線粒體功能得以改善,避免生成自由基,進而使細胞線粒體能量供應得到有效改善,提升前列環(huán)素與血管內皮一氧化氮水平,對谷氨酸釋放進行移植,增強抗氧化酶的活性,使神經細胞凋亡得到抑制。同時能對花生四烯酸與其代謝產物介導的不同生理、病理過程進行選擇性抑制,使微血管痙攣解除,對血小板聚集產生抑制,將自由基清除,從多環(huán)節(jié)與多途徑對由于腦缺血而形成的生理病理過程有效阻斷,進而改善患者腦缺血記憶障礙與神經功能缺損。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MMSE、ADL、CDR 與對照組有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有效率為87.50%,對照組有效率為42.50,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對血管性癡呆患者采用丁苯酞治療,能明顯改善MMSE、ADL以及CDR 評分,療效明顯,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表1 治療前后兩組MMSE、ADL、CDR 評分對比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1] 王薇.丁苯酞治療血管性癡呆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1,02(04):112-115
[2] 劉斌,朱新臣.丁苯酞治療血管性癡呆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0,05(23):1145-1147
[3] 劉超,杜萬紅,鄭桃林.丁苯酞軟膠囊治療血管性癡呆的臨床療效[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3,07(02):1167-1169
[4] 王英杰,董國嶺,涂慶玲.丁苯酞注射液治療血管性癡呆的療效觀察[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2,03(04):113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