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榮
(貴州省福泉市人民醫院 貴州 福泉 550500)
腹腔鏡手術是一門新發展起來的微創方法,利用腹腔鏡及其相關器械進行,與傳統手術相比,具有痛苦小、切口小、恢復快等優點,是外科發展的總趨勢和追求目標。目前,腹腔鏡手術用于大部分普通外科的手術,如膽囊切除、闌尾切除術、結腸切除術、疝氣修補術、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腎上腺切除術,還有卵巢囊腫摘除、宮外孕、子宮切除等等,隨著腹腔鏡醫生操作水平的提高以及腹腔鏡技術的逐步改善,幾乎所有的外科手術都能采用腹腔鏡手術[1]。本文選取我院1451例腹腔鏡手術案例,對其并發癥進行回顧分析,并討論起防治手段。現將其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進行腹腔鏡手術的患者1122例,其中男486例,女636例,患者的年齡為19-82 歲,平均年齡41.3±3.9歲。共進行術式9種,具體見表1。

表1 術式及例數
1.2 麻醉及手術方式:采用芬太尼、卡肌寧、安定及異丙酚等進行麻醉,臨床所有患者采用氣管插管全麻,均選臍周緣做第1穿刺孔,由此進鏡檢查,而其他穿刺孔則根據不同術式而選不同穿刺點。術中監護心電、血氧、氣道內壓等,手術平均用時75分鐘,術后1-2天恢復飲食。
1.3 并發癥處理:對于并發癥的判斷主要根據相應癥狀的診斷標準,根據不同情況采取術中手術、再次腹腔鏡、保守治療、開腹手術等手段進行治療。
1.4 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以α=0.05,P<0.05為具有顯著性差異。
腹腔鏡手術并發癥的概況:1122例經腹腔鏡手術的患者中,有68例患者出現慢性并發癥,發生率為4.69%。腹腔鏡特殊并發癥、手術相關并發癥、其他并發癥,分別占42.65%、51.47%、5.88%。具體并發癥的發生率占前三有出血、血管損傷和皮下氣腫。針對多數并發癥,采取保守治療,此外術中手術2例,再次腹腔鏡6例,開腹手術2例,所有患者經治療后均康復出院。具體詳見表2。
對于腹腔鏡手術并發癥的處理和預防一直以來都是臨床上的研究熱點,對其并發癥及其防治的分析討論,有利于腹腔鏡手術的進一步發展。目前臨床上腹腔鏡手術并發癥分為三類,其中手術相關并發癥和其他相關并發癥在其他手術方式中也較為常見并。手術相關并發癥和腹腔鏡特殊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本研究中分別占51.47%和42.65%。已報到的各項具體的并發癥的發生率不同,但出血、血管損傷和皮下氣腫、臟器損傷等發生率較高,本研究中出血、血管損傷和皮下氣腫的發生率的居前三,與其他報道結果相似。腹腔鏡并發癥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已有報道說明和手術類型及難度、術者手術經驗、患者腹部手術史等有關[4]。
根據腹腔鏡常見并發癥及其高危因素,有針對進行防治十分關鍵。腹腔鏡特殊并發癥中穿刺并發癥的相關因素有氣針及第一Trocar穿刺為“盲穿”、腹膜后血管位置的變異、有腹部手術史以及穿刺技術。針對穿刺并發癥,若腹膜后大血管的損傷應開腹手術處理,腹壁血管的損傷可壓迫﹑縫合或者電凝,而大網膜或者臟器血管損傷可電凝止血或者縫合止血,術后腹壁血腫可進行保守治療。掌握手術適應癥,提高手術技術是積極預防穿刺并發癥的關鍵。氣腹相關并發癥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若有氣胸或者氣栓應馬上停止手術,輸液、吸氧,必要時穿刺排氣。手術過程中應明確氣針進入腹腔內再充氣,同時形成氣腹時充氣速度不宜太快。腹部手術史、胃腸脹氣、腹腔內粘連針、穿刺技術差或者能量器械使用不當均可能造成胃腸道損傷,若術中發現的破裂,可進行腹腔鏡下或者開腹修補,術后高度懷疑腸道損傷者,應及時開腹探查。手術以全麻為首選,有利于手術的放松以及術中的監測,此外氣腹的壓力不宜過高,以不超過16mmHg為宜[5-6]。對于切口疝應行手術修補,主要預防腹壁切口的感染。神經的損傷則進行保守治療如針灸或者理療,一般可自愈。

表2 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手術并發癥是各類術式的共同難題,醫者應熟練掌握手術指征和能量器械的使用,提高手術技術。由于腹腔鏡手術的特殊性,了解其并發癥的類型、發生原因、診斷及治療原則,并掌握其預防措施,能有效減少并發癥發生率。
[1] 亢文,董繼興,范長青等.腹腔鏡手術1467例臨床分析[J].航空航天醫藥,2007,18(3):135-137
[2] 周紅,王衛星,黃順榮.腹腔鏡手術的并發癥[J].醫學綜述,2009,15(5):742-745
[3] 冷金花.腹腔鏡手術的并發癥以及預防措施[J].繼續醫學教育,2006,20(16):50-56
[4] 冷金花,郎景和,李志剛等.腹腔鏡手術并發癥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2,11(6):430-433
[5] 雷海錄,張康泰,陳勇等.單中心18726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并發癥分析及預防處理對策探討[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3,9(2):79-81
[6] 鄭民華.我國腹腔鏡手術并發癥現狀和防治對策[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27(9):679-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