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銳軍
(中國人解放軍61413部隊 湖北 襄陽 441003)
急腹癥是臨床普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病具有發病率高、病情轉變快而迅速、病因復雜等特點,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腹腔鏡在普外科手術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使許多急腹癥患者的得到了有效的救治。筆者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7月間就診的急腹癥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對之進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總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基本資料: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7月間就診的急腹癥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0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范圍在18~45歲之間,病程在2.7~25個月之間,其中伴有闌尾炎的患者為15例,伴有腹部外傷的患者為16例,伴有腸穿孔的患者為14例,伴有腸梗阻的患者為5例;對照組50例,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范圍在19~48歲之間,病程在3.1~27個月之間,其中伴有闌尾炎的患者為17例,伴有腹部外傷的患者為13例,伴有腸穿孔的患者為16例,伴有腸梗阻的患者為4例。通過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以及病因進行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上述兩組治療時間均為30天。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的開腹手術進行治療,具體步驟如下:a.手術前準備:對上述所有患者均使用氣管插管并進行全身麻醉;b.手術中操作:上述所有患者均參照楊演清等[1]常規開腹的操作方法進行手術;c.手術后操作:手術后應及時患者進行護理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腹腔鏡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具體步驟如下:a.手術前準備:患者采取仰臥位,對需要手術范圍內的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并對其按照對照組的麻醉方式進行麻醉;b.手術操作:首先應形成氣腹,在患者的臍孔上緣橫向切長1 cm 的切口,對患者行氣腹穿刺手術,穿刺手術完成后,即形成氣腹,并使患者的腹壓維持在13mmHg左右;其次對疾病進行探查,在患者的特定位置進行套管穿刺,將腹腔鏡置入患者腹腔內,并對患者的肝臟、膽、腸以及大網膜等氣管進行超聲檢查,并對超聲檢測到的病變部位進行重點的探查。如果發現診斷錯誤必需立即結合臨床相關數據做出正確診斷;隨后進行手術操作,在患者的右下腹麥氏點以及對應的左下腹點、恥骨聯合上、左側分別按以5mm、5mm、l0m、5mm 的大小進行穿刺,依據手術需要放入相應的手術器械并進行相應的手術操作;待手術操作完成后,需要進行氣腹排空,并借此取出之前放入的器械,及時拔出套管,并對患者創口進行常規的縫合包扎;然后按照對照組的護理和治療方法對患者進行操作。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相比:30 天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其中治愈26例占52.0%,有效22例占44.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0%(其中治愈20例占40.0%,有效19例占38.0%),兩組相比,差異顯著(χ2=7.16,P<0.01)。結果見表1。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手術情況相比:通過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手術時間、手術中的出血量、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患者滿意度等進行分析比較,兩組除了在手術時間上無顯著差異(P>0.05)外,觀察組在其余各方面均具有明顯優勢,差異顯著(p<0.05)。結果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手術情況相比
急腹癥是臨床普外科常見的疾病[2],因其發病急、病情轉變快,給臨床診斷和治療帶來了很大困難,雖然現代醫學對于急腹癥的診斷和治療的有自身的優勢,但是在急腹癥的早期診斷方面還存在不足。腹腔鏡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臨床效果非常好,研究顯示,采用腹腔鏡對急腹癥的治療總有效率達90%以上。本研究結果顯示,30天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0%,兩組相比,差異顯著(χ2=7.16,P<0.01);通過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手術時間、手術中的出血量、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患者滿意度等進行分析比較,兩組除了在手術時間上無顯著差異(P>0.05)外,觀察組在其余各方面均具有明顯優勢,差異顯著(p<0.05)。
綜上述,在臨床普外科急腹癥的治療過程中腹腔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相比療效顯著,并且住院時間較短、創傷比較小、出血量比較少、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患者恢復較快,具有臨床應用推廣價值。
[1] 楊演清,林木青,余強,等.腹腔鏡與開腹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的對比研究.外科理論與實踐,2011,16(6):585-586
[2] 潘勇.普外科腹腔鏡治療急腹癥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外醫學研究,2011,9(3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