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富
教學多年,常常聽到學生說自己今天一定要如何,明天開始一定要如何……其實,學生也經常在家這樣和父母說。看他們的樣子,一定以為他們已經狠下決心了,然而一切照舊,這已經成了學生的通病,更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絆腳石。學生年齡雖小,但他們應該有遠大理想,光有理想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得為理想而奮斗才行。想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先要從一個個小的愿望開始,如果小事做不好,怎么實現遠大理想呢?只有在付諸實施后才能體現理想的價值。那么,怎樣才能讓計劃得以良好實施呢?
一、培養學生執行計劃的習慣
每一天都有一些學生會把自己辛苦得來的想法取消或埋葬,因為他們不敢執行,出現這種情況,教師和父母必須讓學生清楚一點:無論你的想法有多好、理想如何遠大,如果不付出努力,永遠沒有收獲。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要做得最好。
被公認為優秀的學生常與下列詞匯相關聯:勤奮、刻苦、努力、好學、踏實……這些詞語其實是行動的代名詞,所以行動是學生成長的必然,沒有行動,也就沒有結果,更不可能成功。教師經常批評學生“主觀不努力,客觀找原因。”其實就是光會說,沒有行動。魯迅先生曾告誡后人:“與其每天想一百件事,不如每天實實在在地做一件事。”比如,一名學生計劃七點看書,但因為晚飯吃得太飽,就想看一會兒電視,他本想看五分鐘,誰知節目太精彩了,只好繼續看。在不知不覺中節目演完了,剛想坐下來看書,又想給同學打個電話聊聊天,聊完后,看到有人在打球,一時手癢,又去打球了,打完球洗個澡,感到十分疲倦,便躺下睡覺了……于是,這一晚就這樣過去了,書也沒有看成。不可否認,或許他始終都在想著要看書,但他最終卻沒有做。其實很多學生都在重復地過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等他們領悟到該行動的時候,卻發現早已經被別人落下好遠。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遇事當機立斷、絕不拖延。
生活就像一場棋類比賽,坐在學生對面的就是時間,如果猶豫不決,終將被淘汰出局;如果他繼續下去,就會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戰勝自我。世界上一些領袖人物成功的法寶就是在于果斷英明。當美國入侵朝鮮時,身為鄰國的中國面臨選擇,是出兵支援,還是袖手旁觀?毛主席任命彭德懷為總司令,派兵出征鴨綠江,抗美援朝。這一果斷的決定不但拯救了朝鮮,同時也樹立了中國的形象,更體現了毛澤東偉大的政治魅力。
二、行動是克服內心恐懼的最好辦法
行動不僅是學生健康成長、適應社會的好方法,而且行動本身也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當人們面對一個難題時,不應把太多的時間花費在思考上,雖然要三思而后行,但一定不要三思而不行,因為考慮過多,就容易產生恐懼,不敢正視面臨的難題,可能會采取逃避或拖延的方式,特別是思想還不夠成熟的學生,想得過多會讓他們離理想越來越遠。克服學生內心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行動,只要心里有了目標,教師就應教育和鼓勵學生付出行動。什么事都沒有絕對的完美,如果等到所有的條件都具備了再去做,很可能要永遠地等待下去。
當孩子對父母說“明天我一定早起”時,父母就應該在第二天一大早去敲孩子的屋門;當學生對老師說“我一定完成功課”時,教師應特別關注這名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學會積極行動,才能懂得行動的價值有多么巨大。許多演員在后臺時總是滿頭大汗,等演出開始后,所有的恐懼都沒有了,許多老演員也有這種經驗,他們最能理解治療“舞臺恐懼癥”最好的辦法就是行動,立即進入角色就可以解除所有的緊張、恐懼和不安。平時我們也發現有這樣的情況:在考試之前,大部分考生總感到六神無主、呼吸急促、手心出汗……學生真的害怕考試嗎?一旦進入考場,學生的恐懼就會一掃而光,但如果拖拖拉拉,就會越來越不想考試,更不用說考出好成績了。
行動可以戰勝恐懼,學生害怕與人交往嗎?馬上就讓他和身邊的陌生人打招呼、聊天,這樣他會發現原來事情根本沒有想象的那么恐懼。當學生訴說自己的計劃、理想和承諾時,應該馬上告訴他一句話:“快去行動吧!記得成功了要告訴老師呀!”
三、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利用好每一天的寶貴時光是非常重要的,但現在很多學生做不到這一點,都把任務推向明天,這種懶惰的心理必須克服,否則很可能會一事無成。昨天是歷史,明天是希望,只有今天才是每個人都應該把握住的。
作為學生,應該從現在起樹立明確的目標,制定好計劃,并按計劃實施。初一打基礎,初二抓鞏固,初三拼沖刺,從而創造中考的輝煌。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積極行動,勤奮學習,反之就沒有成功的希望。制定目標是為了達到目標,目標制定好了以后就要付出行動,否則制定的目標就毫無意義。人生沒有目標就會隨波逐流,有了目標而不付出行動,那目標只能是一句空話。我會在今后的工作中引導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好今后的路,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