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巍
教學目標:
1.借助多媒體和教師對作品的體驗,帶領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
2.通過反復朗讀,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
3.引導學生學會合理、充分使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開拓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古典詩歌傳統意象在作品中傳情達意的效果。
2.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雨霖鈴》。
3.掌握古典詩詞的鑒賞步驟。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問答法,誦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分別總是痛苦的,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許多寫離別的詩句,大家知道哪些?
學生說出自己學過或在課外學習到的相關詩句。
二、講授新課
1.題解
《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因在雨中聞鈴聲而思念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象征離愁別恨。
作者在填這首詞的時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和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更覺得痛苦萬狀,所以這首詞的基調格外低沉,在朗讀的時候要注意體會這一點。
2.柳永簡介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通曉樂律,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是以描寫城市風貌見長的婉約派代表詞人。
3.整體感知
播放《雨霖鈴》原聲朗讀,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這首詞,并談談整體感受,引導學生在音樂嘆惋的余聲里走進作者用文字所營造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請學生朗讀課文,讓學生初步感受本詞的意境和感情。從整體把握上闋寫臨別時留戀難舍的情景和下闋寫離別后孤獨痛苦的心情。
找出詩中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
4.名句賞析
賞析思路:手法+依據+作用,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賞析: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例:這一句給我們點出了別離的季節是蕭瑟凄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后陰冷的黃昏,寒蟬、長亭、日暮、雨歇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凄清蕭瑟的送別氛圍,為全詞定下凄涼傷感的感情基調。
賞析: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學生進行賞析。
5.分析下闋中的典型意象
下闋詞人擷取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見的哪些典型意象?(酒、柳、月、風。)
6.講解虛實結合
實寫: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像、實事、實境。
虛寫: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
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
想象:設想的未來之境。
回憶:已逝之景之境。
聯想:由此及彼。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描寫了離別時凄清的環境和兩人難舍難分的情景,寫的是現實之景,是實寫。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想象中的別后所見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虛寫。
本詩虛實結合,豐富了詩歌離別的內容,拓展了詩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強化了詩歌詞人與戀人離別時的傷感、孤獨和無奈的感情。
三、詩詞小結
從整體上看,這首千古名詞通篇圍繞“傷離別”三字構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之時,重在描摹情態;再寫別后想象,重在刻畫心理。全詞情景交融,情深意摯,凄楚動人,具有極強的婉約美。
四、布置作業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