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慧芬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蹦敲?,如何教學生閱讀?總結十幾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閱讀教學不應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具體從三方面抓起。
一、抓好課堂閱讀教學
把閱讀教學貫穿于課文教學之中,目的是引導學生分析探討課文的語言現象。教師要對課文中的詞句和其它語言現象進行有重點的、深入細致的分析和講解,通過各種練習使學生掌握方法,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每教一篇新課文時,都要做到強化朗讀,帶動精讀。
1.朗讀要讀正確,即字要讀準,包括生字、輕聲、變調、兒化音等,還要重視糾正地方音,做到不丟字、不添字、不顛倒、不指讀、不重復字句,要讀出長句子中詞語之間的停頓,句子之間的停頓和段落之間的停頓。在語氣、停頓方面利用教師范讀、學生跟讀等方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教師堅持以讀為本,采用范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安排充裕的時間讓學生朗讀,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毛主席在花山》一課時采用自主學習法,上課伊始提出學習要求,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文,讀后想一想課文記敘了毛主席在花山村時的哪幾件事,圍繞這幾件事讓學生自己讀書,說出體會及所悟出的感情。
3.引導學生精讀課文的重點段落,要求認真仔細地揣摩研究,感悟內化。例如:在教學《釣魚的啟示》一課時,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鱸魚的心情變化,理解父親不容爭辯地要我把鱸魚放回湖里的理由。先讓學生找出“我”心情變化的詞句反復讀,說出自己的理解,突破難點,感受這次放棄對“我”的影響,然后讓學生齊讀最后一段,升華啟示內涵。這樣,學生可以較全面地理解語文的內容,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形成對文章的判斷和評價。
二、指導學生課外泛讀
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材料的選擇非常重要,這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環節。選取閱讀材料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選材內容要新穎廣泛。所選閱讀材料從文學角度來說包括小說、戲劇、詩歌,散文等適合低年級學生的閱讀材料,如《格林童話》《兒歌三百首》《小飛俠》等;中年級的學生應有目的地選取課外閱讀材料,深層次安排有益的書來閱讀,如《綠野仙蹤》《魯濱遜漂流記》《英雄人物的故事》等,讓他們從書中尋找想要探究的答案;到了高年級,針對學生讀書量的積累及讀書質的飛躍,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讓他們接觸四大名著類的小說,更應讓他們從中悟出哲理,寫出點滴體會,用自己的思想去評價書中的人物是非,發展語言能力。
2.寫作方式應以記敘文和說明文為主。材料可包括傳記、小故事、小傳奇、小游記、科學技術、天文地理、環境保護、自然災害等方面。所選閱讀材料要符合小學生的心理需要、年齡特點、興趣和愛好,這樣學生才會愛讀書,樂于讀書,讀書的效果和效率才會高,而且通過閱讀,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和品行,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3.選材要難易適中。課外閱讀的主要目的不僅僅在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還在于高效地復習和鞏固所學的知識,而且我們所用的教科版語文書中,每冊都配有《課外閱讀資源》,它是主體課文的拓展和延伸。在學習快樂讀書屋的文章時,可適當從中選取學生能產生興趣的文章來輔助學習。但所選材料一定要難易適中,以此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信心。
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點撥
通過閱讀,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語言知識,獲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領悟文章的內涵,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能,成為具有獨立閱讀能力的人。閱讀的能力主要指閱讀速度和理解程度。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學法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水平呢?
1.閱讀和思考相結合。讀了思,思了讀,邊讀邊想,讀想結合,這是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想什么,怎么想是首先要明確的問題。另外,在閱讀的不同階段還要有所側重。初讀課文,嘗試理解不懂的詞語,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問題,要學習抓住重點詞句思考理解,進而思考全文主要講什么,要說明什么,給自己哪些啟發教育。最后還要思考學習這篇課文在讀書方法上有什么收獲,在今后讀書時有何借鑒。
2.善于把握文章脈絡。一般來說,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脈絡可循,如敘述文以人物為中心,以時間或空間為線索,按事物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來展開;論述文的文章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等要素,首段一般闡明文章的論點,末段往往是文章的總結。把握文章脈絡,就是根據文體的特點理順作者的行文線索,抓住線索所串聯的事實,然后歸納全文的主旨。這樣,文章的主題和細節都能在一幅完整的認知圖中得以呈現,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也一覽無余了。
3.聯系生活實際幫助理解課文。語文課本內容十分豐富,有的課文所描寫的事物、運用的語言與小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啟發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去尋找與課文描寫的事相類似的經驗或人物,并把二者聯系起來,幫助理解課文。
讀書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知識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師應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多讀書、讀好書,讓學生的童年有好書相伴,愉快度過。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