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佩丹
[內容摘要]預設是生成的基礎,沒有預設就沒有生成;而生成則是預設的升華,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關注課堂中的生成資源更有利于師生探究活動的開展,有利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有效的課堂就是讓預設和生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在預設的基礎上關注課堂中的生成資源,本著一切為學生的宗旨,運用合理的方法將預設與生成進行有效整合,使語文課堂煥發生機。
[關鍵詞]預設;生成;關系;基礎;升華
長期以來,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最后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一直是教師們努力追求的目標,也是每個教師提升教學藝術的基本途徑。在新課程背景下,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所在。 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生成,用智慧將教學演繹得更加精彩!
一、預設與生成的內涵
什么是預設和生成?預設本來是邏輯學中的一個名詞。《辭海》認定:預設就是“語句中所包含的使其具有價值或有意義的先決條件。如‘小吳現在不教書了,其預設就是‘小吳曾經教過書”。而這里所說的預設,不同于邏輯學上所說的預設。它一般是指教師對教學的總體設計和達成的一種結果預測,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設想和教學實施細節的具體安排。預設的主體是教師。關于生成的意思,《辭海》認定:它和“變易”的意思相通。而“變易”即是指“反映事物發生、變化與消滅的哲學范疇。”而教學活動中的生成,通常是指學生進入教師的預設情景之后,由于教學的雙向互動、學生的不同經歷和生活體驗以及他們對情境的不同理解產生碰撞而隨機表現出來的反饋信息,是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與想法為契機,及時調整或改變預定計劃,遵循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展開教學而獲得的成功,生成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本質是一種探究。
二、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預設和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課堂預設和生成成功的關鍵是科學預設,機智生成。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直面真實的教學,根據師生交往互動的具體進程來整合課前的各種預設。面對新課改,我們要在繼承傳統預設課堂的良好基礎上,做到預設與生成的有機融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進行科學地預設,尤其是做好生成性教學資源的幾個方面的預設,即:
1.預設個性化的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應該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化體驗可能會得出許多新穎的個性化的觀點,這在學習過程中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教師要對文章容易產生個性解讀的部分進行充分預設。如教學《少年閏土》一文時,可以設計一道填空題:( )的閏土,鼓勵學生讀出個性,讀出屬于自己的結論。著力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與文本對話,研究研究閏土,看他是個什么樣的人。
2.預設文本的情感點
每篇文章都蘊含著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學生在對文本的解讀中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甚至形成一定的共鳴。只有對學生可能的情感反應進行充分的預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預設時要多關注文本的情感點,對文章的動情點進行深入細致的挖掘,預測學生可能會對哪些情感產生共鳴,教師面對這樣的感受又應當如何正確的對待和引導。課堂教學預設內容很多,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在現實中,又往往會出現許多偶然事件、意外問題,所以,在設計教學預案時,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些不確定因素,盡量設計一些應對、調控的措施。
(1)對課堂生成目標的捕捉。“動態生成”需要有積極的“生態環境”,即建立在師生雙方真誠平等基礎上的民主對話。教師要以一個參與者、合作者、促進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平等對話,傾聽學生的心聲,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活躍的心理學習狀態下,敞開心扉,放飛思想,進行真情“對話”。課堂上“對于這個問題,你們想說什么”“說說你的想法”“你們有不同想法嗎”等簡單問題的設計能較好地引發學生暢談自己的真實感受,說說自己獨特的思維過程。學生在與復雜多變的教育情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新的想法,生成新的學習目標,教師要及時地整合、調整。
(2)對課文多方面感悟的捕捉。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部分是優美的文學作品,多年前對文學作品的單一閱讀已經不存在了。新課程倡導對課文的多元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讓學生的不同見解互相碰撞、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反復碰撞中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形成較為完善的人格。這樣的生成點也是非常可貴的。學習《兩只小獅子》時,就有學生大膽地說:“我就是喜歡像懶獅子那樣生活啊,爸爸說不會休息的人也不會學習”,這明顯不是社會的主流意識,但為什么要我們的學生是單一的、像流水線上生產的產品一樣呢?我贊賞這個學生,贊賞他的與眾不同、贊賞他的勇氣。
總之,只有科學而機智地把握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讓預設和生成相得益彰,我們的課堂才會因課程資源的不斷生成而更富靈動,才會洋溢出生命的光彩!
參考文獻:
[1]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葉瀾.《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9.
[3]周一貫.《讓預設和生成激情共舞》.福建教育,2005,5.
(責任編輯 劉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