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紹建
2006年以來,云南省施甸縣在深入推進易地扶貧開發過程中,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種新模式——小規模集中安置與插花安置相結合的易地扶貧搬遷模式。通過對就地不能解決脫貧問題的農村貧困人口采取易地扶貧搬遷特殊扶持措施,基本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
山區縣的搬遷難
施甸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到2013年底,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有7.2263萬人,占全縣農村人口的25%。2011年,施甸縣被國家列入“滇西邊境山區”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主戰場范圍。
為全面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施甸縣先后在太平鎮帕丹壩開發區和擺榔鄉小龍潭開發區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共建成移民安置點10個,安置移民2430人,國家補助資金1242.02萬元,安置方式屬鄉內集中安置。
施甸縣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后備土地資源十分缺乏。現有的耕地所有權屬于集體,普遍承包到戶,國家很難調出來安置給新來的移民。二是移民安居房建設補助標準低。由于財政扶貧資金重點用于集中安置點的水、電、路、學校等基礎設施建設,又無其他部門的項目資金注入,因此,移民安居房建設補助資金少,加之搬遷群眾經濟基礎差,這就造成相當部分搬遷戶靠借款建房,移民自籌資金壓力大。三是大規模集中安置整體效益不明顯。無論從搬遷群眾的意愿上,還是從搬遷后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等方面分析,由于搬遷不徹底,搬遷戶出現了遷出地與遷入地兩頭居住的現象,因此,在施甸縣實施大規模集中安置的效果并不理想。
當地扶貧部門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得出一個結論:施甸完全不具備大規模集中搬遷安置的實施條件。
改變從實踐中來
在人均耕地不足1畝和農村土地流轉難的情況下,施甸縣逐步探索出一條小規模集中安置與插花安置相結合的易地扶貧搬遷新路子,為全縣今后的易地搬遷項目實施提供了寶貴經驗。
在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中,施甸縣把財政扶貧資金重點投向移民安居房建設上,每戶補助2萬元,同時加大整合部門項目資金力度,減輕移民建房壓力,充分調動了移民的積極性。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實施,搬遷農戶排除了危房或地質災害的隱患,改善了生存環境,提高了收入水平,拓寬了發展空間,基本實現了一年搬遷、兩年發展、三年脫貧的目標。
舊城鄉李來村松林寨29戶人家地處高寒山區,交通不便,生產生活資源緊缺。近幾年來,有17戶先后自發搬遷到緊靠山下公路、海拔600米的李來壩子,2009年,當地對剩余的12戶實施了插花搬遷,至此,松林寨29戶全部搬到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的李來壩子,村民脫貧致富的條件改善了,目標有了,信心足了,對國家的關愛深表感謝。
擺榔鄉擺榔村有20戶農戶常年遭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通過2009年的插花搬遷,農戶都搬到了安全地帶,住上了新房。彝族村民李煥民的母親說到:“我家遭受滑坡災害,有國家的幫助,才蓋起了新房。現在雖然欠了3萬元的債,但兒子和兒媳已到江蘇打工,一兩年就能把錢還上。”
從已經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看,全縣移民搬遷在空間上以鄉內搬遷為主,就近就地插花搬遷以行政村村內搬遷為主;從安置方式來看,以就近、零星、插花安置為主,輔之以小集中安置;從安置后的生產方式來看,仍然以有土安置為主,即從農到農安置模式為主。在就近就地插花搬遷的方式上,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從地質災害區搬至安全區;二是從人員密集區搬至生產生活便利區;三是從居住分散區遷入人口居住集聚區。在搬遷移民的選擇標準上,要求搬遷移民戶為生存條件惡劣、自然資源貧乏地區的特困人口。
改變的力量
從2006年到2013年底的5年間,施甸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421戶1754人,項目建設涉及7個鄉(鎮)、29個村(居)委會、106個自然村,建設了小規模集中安置點3個,安置97戶452人;插花安置點98個、安置324戶1302人,建設安居房421戶25260平方米。完成總投資4041.28萬元,其中中央省級財政扶貧資金875萬元,整合部門資金609.2萬元,群眾自籌及投工投料折資2557.08萬元。施甸縣易地扶貧搬遷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實施效果明顯,并成功打造出“仁和鎮半坡新村”和“酒房鄉爛泥塘新村”,發揮出了典型示范作用。搬遷群眾十分滿意,呈現出群眾踴躍搬遷、人人感謝黨和政府的良好氛圍。
經過多年的摸索,施甸縣認為要想打贏扶貧攻堅這場硬仗,必須繼續穩步推進小規模集中安置與插花安置相結合的易地扶貧搬遷模式。解決土地資源短缺的矛盾,提高貧困農戶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探索易地扶貧搬遷與城鎮化、工業化等建設有機結合的可行方式。
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德政民心工程,能夠從根本上使生活在惡劣自然環境的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只有樹立大扶貧的理念,才能把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好。下一步,施甸縣將千方百計加大項目資金整合力度,一方面,在扶貧內部項目的整合上,盡可能安排整村推進、安居工程、產業等扶貧項目;另一方面,按照“統一規劃、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最大限度整合各部門的項目資金,形成合力,攻堅克難。此外,教育、人社、扶貧等相關部門還要切實提高移民的綜合素質,加強引導和培訓移民,使他們提高科技水平,提高適應現代生產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