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剛
摘 要:“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是目前學術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過程中廣泛使用的兩個基本概念,然而有些學者由于對這兩個概念的外延和本質特性含混不清,往往造成對這兩個概念的誤讀和誤用。因此,科學區分這兩個概念的本質內涵,辨別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對于我們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在理論的實踐過程中傳承“馬克思理論”的本真思想,與時俱進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回歸“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的人民本性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理論; 主義; 理論
中圖分類號: A811; 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6-0052-04
“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是目前學術界關于馬克思的學說、思想、體系研究普遍采用的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無論從外延上還是從內涵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但是有些學者或者初學馬克思思想的人卻經常把這兩個概念混用、誤用,導致對馬克思本真思想的錯誤理解;因此,科學地闡釋“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對于我們當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主義”和“理論”概念之分
“主義”和“理論”是我們在生活中或科學研究中經常聽到和采用的兩個概念,比如“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鄧小平理論”、“思辨理論”、“批判理論”等等;那么到底什么是“主義”?什么是“理論”?“主義”和“理論”在使用上有無區別?目前學術界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還存在著很大差異。
有學者認為,“主義”等同于“理論”,因為兩者都是在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中所形成的正確認識;有學者認為,“主義”是一個政治學概念,具有很強的階級性,比如“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等等;還有學者認為,“主義”是一種信仰,比如“共產主義”。盡管這些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主義”的本質,但都是不全面、不完整的。
“主義”作為一個中性概念,是指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思想、理論、學說和信仰;在涉及到社會形態方面,它又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和階級性,是為統治階級的思想統治服務的。
“理論”不同于“主義”,“理論”是指利用一定的概念、范疇去反映事物運行發展的一般規律所形成的科學的觀點和方法體系,它具有科學性和不科學性之分,同時又具有特定性,即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時期,針對特定的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所形成的科學認識。
但是,“主義”和“理論”二者之間的關系又是相互聯系、相互區別、辯證統一的關系。“主義”是以一定的“理論”為依據或指導的行為,是“理論”和行為的統一;“理論”是表達“主義”的理論性的文章和書籍,具有非常深的學術性、科學性、實踐性和價值性;“理論”是特定的,具有相對穩定性;“主義”由于其主體性的不斷變化,使其具有多樣性和不穩定性,是一個發展的、變化的范疇;“主義”是一種信仰,“理論”是一種成果;“理論”決定“主義”的形成,“主義”隨“理論”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二、“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之別
1.何為“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針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當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專家和學者都對這一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理解。
“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國社會民主黨人弗蘭茨·梅林于1879年提出的,用于標志馬克思的理論和學說,并且直到19世紀80年代末才被“馬克思學說”的批評者和擁護者用作斗爭概念。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經典文本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說過由他們創立的馬克思主義,但是并未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做出過明確的概念界定。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指出:“馬克思在談到七十年代末曾在一些法國人中間廣泛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時也預見到會有這樣的學生,當時他說:‘我只知道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1]由此可見,馬克思本人并不贊成“馬克思主義”這一提法,他更愿意把他在探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的理論、學說稱為“新唯物主義”、“共產主義”或“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在很多方面是恩格斯的杰作,因此,“馬克思主義”原本是某種“恩格斯主義”。恩格斯針對如何對黨內的領導者和年輕人進行馬克思理論的教育,使他們成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非常重視“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的確定,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主義”是應無產階級的實踐需要而產生的,是實踐中的理論創新,是一種信仰,是用來教育廣大民眾的科學的理論和學說。
列寧在其著作《卡爾·馬克思(傳略和馬克思主義概述)》中簡明地指出:“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彼勾罅衷谄渲鳌恶R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與社會的發展規律的科學,是關于被壓迫和被剝削群眾的革命的科學,是關于社會主義在一切國家中勝利的科學,是關于共產主義社會建設的科學。”[2]毛澤東是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后,通過蘇聯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的,因此他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列寧主義,也即蘇聯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鄧小平針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因為“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3]。
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專家和學者也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探討,形成了不同的理解。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國際無產階級領袖和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科學?!庇袑W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后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盵4]還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對現代社會的內在批判,它標志著現代社會科學的誕生,它表明了現代社會關于自由、平等、理性的主張是如何通過市場和組織而轉向了它的反面?!比绱说鹊?。
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專家和學者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不同理解,我們可以給“馬克思主義”下一個概念,即“馬克思主義”是恩格斯依據馬克思和他自己的理論創立的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學說,是關于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特別是關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
2.何為“馬克思理論”?
“馬克思理論”也可以理解為“馬克思的理論”,是指馬克思本人結合自己所處時代的基本特征,在總結和繼承前人優秀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在探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科學結論,是一種社會實踐的批判性理論和革命性理論,它具有時代性和歷史性?!榜R克思理論”的形成經歷了馬克思個人思想的不斷發展和轉變,是一個曲折的歷史過程。
馬克思本人一開始并不是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他經歷了一個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過程。馬克思早期的思想受青年黑格爾派的影響,是一種唯心主義思想,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馬克思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畢業后,在工作實踐過程中,馬克思認識到哲學中存在的問題,開始對黑格爾哲學的基本思想進行反思和批判,受費爾巴哈的影響,經過與青年黑格爾派哲學的論戰,使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進行了徹底清算,實現了由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偉大轉變。此后,在科學實踐觀的指導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等一系列文章的發表,使馬克思理論的核心思想即唯物史觀得以確立。
唯物史觀思想形成以后,為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及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一般規律,以便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科學的理論武器,馬克思自1843年開始進行了40年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完成了《資本論》,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資本論》不僅是馬克思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也是一部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思想理論的偉大著作,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總體性的指導。唯物史觀的創立和剩余價值學說的形成標志著“馬克思理論”的基本形成。
3.“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概念之別
“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范疇,它們之間既存在著理論的相通性,又存在著外延和本質特性上的差異性。
首先,“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存在著理論上的相通性?!榜R克思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淵源,與“馬克思主義”是源與流的關系,為“馬克思主義”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則是對“馬克思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因此,基于“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這種理論上的相通性,我們必須要正“源”,只有正“源”才能清“流”,深化對“馬克思理論”的研究。因為深化對“馬克思理論”的研究,是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點,也是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推進“馬克思主義”當代發展和創新的基礎。
其次,“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在概念外延上存在著差異性?!榜R克思主義”的概念范疇要比“馬克思理論”的概念范疇廣泛得多,尤其是現在。著名的國外馬克思主義思想家保羅·托馬斯說:“并非所有馬克思的信念都是馬克思主義的信念。理由既充分又簡單,當馬克思主義發展起來的時候,馬克思所寫的知識不夠用了?!薄敖裉烀鎸迫鐭熀5母黝愸R克思主義,其中,馬克思自己思想的位置模糊不清了。”[5]“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的理論、恩格斯的理論、列寧的理論以及后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一些思想和觀點,“馬克思理論”是基于原著的馬克思本人的思想,這一部分思想數量有限。比較起來,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和原則是自稱與馬克思本人的信念和信仰保持一致的思想,并不是所有的馬克思主義的信念都是馬克思的信念。因此,從概念范疇和外延上講,“馬克思主義”比“馬克思理論”具有更加廣泛的外延和范疇,是對“馬克思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再次,“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在概念的本質特性上存在差異?!榜R克思主義”是一個政治概念,具有政治性、意識形態性,它涵蓋了馬克思以及馬克思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學說和觀點;“馬克思理論”則是一個科學概念,具有科學性和具體性,是系統地探討馬克思本人思想的理論,具有時代性和歷史性。然而,在當今的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部分經典作家或學者往往看不到這兩個概念這種本質上的差異性,習慣于將這兩個概念混用、誤用,尤其喜歡將“馬克思主義”誤用于“馬克思理論”,也即將經典作家或者后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觀點或思想誤認為是馬克思本人的思想,這樣往往會導致對馬克思本真思想的誤讀,如果放在指導思想上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在社會主義問題的探討上,馬克思“事實上只是指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得出了資本主義要滅亡的結論。但是,取代資本主義的社會,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應該不應該長期實行計劃經濟,應該不應該局限于蘇聯形式的公有制,都是他所沒有回答的問題。他甚至認為社會主義只能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但是,列寧和他領導的十月革命改變了這一切。列寧認為,在落后的國家,尤其是像俄國這樣落后的國家,同樣可以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權,因為資本主義已經走到了它的盡頭,走到了它的最高階段——帝國主義。后來,列寧成功領導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這甚至被認為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貢獻”[6]。其實是列寧對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革命概念的置換,“毋庸置疑,俄國進行的革命本質上是農民革命,他要解決的是農民問題或者說是土地問題。士兵是這次革命的主力軍,當然也包括先進的、集中的工人階級。但是,奪取政權與維持政權是兩回事。奪取政權可以依靠當時的工人階級,而維持政權就不得不更多地考慮農民的利益。所以,這里并不涉及對資產階級革命的問題,因為當時俄國的資本主義非常幼稚,甚至還沒有資格被革命??梢钥闯?,列寧進行的革命,與馬克思所言的發生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革命是兩回事”[7]。
三、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
“馬克思主義”是對“馬克思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其理論基質來源于“馬克思理論”,“馬克思理論”是馬克思本人在探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科學結論,是一種社會實踐的批判性理論和革命性理論,“馬克思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之間是一種“源”與“流”的辯證關系,只有科學地、歷史地對待“馬克思理論”才能夠形成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只有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夠使馬克思的本真思想得以傳承和繼續。因此,我們必須要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只有這樣才能夠在理論的實踐過程中去傳承“馬克思理論”的本真思想,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首先,正確區分“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糾正對“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在概念上的誤讀和誤用,還“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在概念使用上的本來面目?!榜R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所反映的概念內涵以及時代特征具有很大差異,“馬克思主義”是在新的時代特征的情況下,對“馬克思理論”基本觀點、立場、方法的豐富和發展,是一個發展的理論體系,它所提出的一系列觀點和對問題的認識遠遠超出了“馬克思理論”中馬克思本人對同一問題的觀點和認識,體現了新的時代精神。因此,在使用“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正確區分這兩個概念的本質內涵,準確把握它們不同的使用語境,科學地利用這兩個概念,避免在研究過程中對這兩個概念的誤讀和誤用。
其次,與時俱進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后來的研究者、繼承者對“馬克思理論”的基本觀點、基本理論、基本學說的創新和發展,是革命的和社會批判的,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真理性和時代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偉大理論品格,同時還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特性。15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迎擊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但是能夠始終挺立潮頭,永葆青春,其原因就在于它的這種與時俱進的理論特性。因此,在當前多樣化社會思潮不斷涌入、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凸顯的形勢下,為了永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理論特性和理論品格,我們必須要高瞻遠矚,站在時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實踐,把握時代的新特征,利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和解決新情況和新問題,在理論與實踐的交融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再次,批判繼承地對待“馬克思理論”,杜絕對“馬克思理論”做出狹隘的和意識形態化的解釋。“馬克思理論”是馬克思本人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過程中所形成的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一種批判的、革命的理論和學說,具有科學性的特征。因此,對待“馬克思理論”我們應該用科學的眼光,堅持批判和繼承的態度,回到馬克思,科學揭示馬克思在它所處時代對一些問題的本質認識,批判當前各種對馬克思本真思想無中生有、任意發揮、任意擴大的錯誤解釋,揭示出一個真正的“馬克思理論”。
最后,回歸“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的人民本性。無論是“馬克思主義”還是“馬克思理論”,它們之所以能夠永葆理論活力,不斷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和發展,原因在于它們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反映人民的本性。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曾經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盵8]
“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并不是某種神圣的和神秘的東西,它們和歷史上一些偉大理論一樣,都是人類文明發展長河中一個智慧的成果,它們融匯于人類文明的浩瀚洪流之中,成為它的一個有機的水滴。因此,我們決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凌駕于人民之上,更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自異于人民之外。我們應該回歸“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理論”的人民本性,使它們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始終代表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始終代表時代的現實和未來。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
[2] 斯大林選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8.
[3]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83.
[4] 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08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5] Paul Thomas,“Critical Recaption:Marx Then and Now”,in Terrell Carver,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rx[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26.
[6][7] [英]梅格納徳·德賽.馬克思的復仇——資本主義的復蘇和蘇聯集權社會主義的滅亡[M].汪澄清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譯者前言”7,8.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責任編輯: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