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侃 山華
摘 要:德育生態是德育的一種新理念。我國目前的德育生態研究觀點可歸納為德育生態環境觀、德育生態系統觀和德育生態結構觀,研究內容集中體現在德育生態概念、德育生態建構、德育生態評價研究等三個方面。客觀評價已有的研究成果,正視德育生態與相關概念混淆使用的現狀,把握德育生態本質與德育生態特性的差異,充分認識德育生態實踐中的主客體關系,切實關注德育生態的價值引導與價值建構的雙重功能,為德育生態的新發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德育生態; 價值引導; 價值建構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6-0113-04
德育生態研究于20世紀90年代末受到我國德育學界關注,經過十余年的研究,現已成為德育研究的重要領域,積累了一定的關于德育生態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表明,德育生態以“生態世界觀”審視我國學校德育而進行的德育思維轉換,以及分析與把握德育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隨著我國德育教育的推進,研究德育生態既是落實“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客觀要求,也是回應社會轉型和多元文化沖突與融合,樹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現實需要。為此,在全面了解我國德育生態十余年的研究狀況、系統梳理該領域的研究觀點和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反思,進而為德育生態研究的新發展提供建議。
一、我國德育生態研究觀點介述
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我國“主體性”德育與“德性”德育研究的深入,以“生態”觀反思并重建學校德育,以期發揮德育生態的價值引導與價值建構雙重使命,尋求德育理論合理性與實踐有效性的統一,成為學校德育研究的熱點。從已有的德育生態研究觀點來看,可分為德育生態環境觀、系統觀和結構觀。
1.德育生態環境觀
德育生態環境觀的提出,是針對傳統德育在學校德育實踐中的整體性、層次性、多方位缺失反思的結果。它以自然生態環境觀為視角,借助環境對生物有機體生存空間的影響以及生命有機體對環境的依賴為路向,對學校德育環境構成及其層次進行探討,力圖對影響學校德育實效性的環境因素進行糾偏。易連云等認為,德育生態環境包括物理環境、生物環境、社會環境和個體環境幾個方面,它們以各自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而維持相對的穩定。因此,學校德育應充分維護思想品德的個體存在和社會存在的轉化所產生的制約和調控作用的多維空間及其內部各因子的有序組合,達到“德育生態環境”的相對穩定。[1]劉軍認為,德育生態環境由社會大生態環境、教育系統生態環境和高校德育“微生態環境”三個有機部分構成,要著力整合三者之間及其諸要素的相互適應與協調是德育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2]唐國琪認為,德育生態環境是人類的生命機制中德育最終和最基本的主張和依靠,并以人的本能為內核的生命的自然生成。德育生態環境整體功能的發揮對人的道德品性的形成至關重要。[3]因此,德育生態環境是德育實效性的基礎。學校德育生態環境觀的研究,既是德育回歸生命、生活的本真意義,促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在德育思維方式上的重要轉換,也是從多維自然環境層面審視影響學校德育實效性的環境因素,為修復人工生態環境的失諧提供了方法論意義。然而,德育環境畢竟是影響德育的外在客觀因素,一般是間接作用于德育,強調德育環境的意義在于對德育生態的全面把握。
2.德育生態系統觀
面對學校德育失范、失諧甚至沖突等所顯現的德育危機,研究者基于生態系統是以生物群落與周邊環境組成的功能整體認知,以生態系統觀為視角,強調德育諸要素的有機結合及其生態達成。朱家安認為,德育生態系統是由社會生態系統、學校生態系統和學校德育生態系統構成的層次性整體結構,學校德育生態系統是由教育者、教育對象和教育措施構成的一個整體系統,通過學校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的相互協調與適應,達成德育生態系統的整體和諧。[4]馬千認為,德育生態系統是由學校德育以及與其相互作用的德育供應者、需求者、競爭者、互補者、政府管理部門等子系統,并與所處的地域文化、經濟等環境所構成的一種復雜的生態系統。[5]德育生態系統觀,其主要特點在于把德育放在一個整體、動態、聯系以及開放的系統中來思考,同時在對德育系統各子系統協調的基礎上,彌合德育內部系統與外部系統的阻隔與疏離,以期德育價值的實現。但如何發揮系統內德育主體的主動性與能動性等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3.德育生態結構觀
面對轉型期的德育危機,如何協調“德育”和“育德”之間的關系,是德育生態能否實現平衡的關鍵所在。樊浩認為,德育無力或德育無奈是“德”和“育”生態的不適應,應著力從特定的“德”和“育”關系中把握其生態,確立“德”和“育”生態的理念,強化“德”—“育”生態的理論建構與實踐作為。[6]要著力把握德育發展規律,堅持適應與超越的相輔相成,堅持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平衡,堅持社會發展與個體發展的和諧,才能使“德”與“育”達成有機的統一。[7]如果從德育生態的效力上看,實際上是德育主體德力生成問題,也就是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客體化、客體主體化”。因此,把握德育主體(學生)的實際狀況和德育的基本規律,面向德育主體的層次與德育結構,確立德育結構的兩種類型——“習德”與“立德”,豐富德育的兩種結構類型的內容,增強德育模式對德育主體的結構性適應,并將德育結構類型轉化為工具理性與德性理性意義上的德育主體的德性生成。[8]德育生態結構觀,在一定意義上深化了“生態”的哲學意蘊,消解了德育生態環境觀、系統觀視域中忽視個體內在的道德結構、道德自我的現實以及個體道德的道德需要,關注的是德育主體的德性生成的過程性,彰顯德育的價值引導與價值建構使命。事實上,學校德育的效力依賴于德育環境和系統的完善,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一味讓學校德育承擔學校德育環境乃至學校德育系統以外的責任和義務,這也是不現實的。相反,會助長尋找客觀原因并以此弱化“德”—“育”關聯的生態。
二、我國德育生態研究的主要內容
1.德育生態概念研究
德育生態概念,就是要回答德育生態是什么,研究者們從不同視角提出了種種觀點。如,德育生態是指在具體的學校生活中作為復雜系統而存在的學校德育系統。[9]德育生態就是學校德育應與社會生活保持一致,豐富生活化內容和文化內涵,實現學校、家庭及社會的相互配合,保持學校德育系統的和諧與穩定,促進其生命自由成長。[10]德育生態就是德育與其環境所形成的結構以及這種結構表現出來的功能關系。[11]德育生態就是借用生態學和教育生態學原理,建構德育生態環境和發揮學生的道德主體作用,運用環境的力量來影響和引導學生的道德心理與行為,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選擇能力、行為能力和生態發展能力。[12]
綜上,以生態觀審視學校德育已成為德育生態概念研究的共識。但從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兩個基本特征來看,如何將生態視野中的“環境、系統以及結構”觀統一于德育生態概念中并揭示其本質,是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2.德育生態建構研究。
(1)德育生態環境建構 顧名思義,該構建的重點就是加強學校環境的生態建設,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因此,在針對構建和諧的學校德育環境方面,就需要著力協調社會大生態環境、教育系統環境和學校德育微生態環境這三個層面的諸因素。并在社會大生態環境背景下,面向學校生態環境的變化,從處理好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的關系,優化德育隊伍結構和實現大中學校德育理論教育的有機銜接等三個方面進行構建。[13]還有研究者認為,單純強調學校德育與社會生活保持一致,加強同家庭和社區的德育溝通,以及德育內容生活化都不能真正實現德育生態環境中各要素的良性互動。必須面對致使德育生態環境失調和失衡的根本原因,亦即“私人環境”和“公共環境”內在的價值尺度的深刻矛盾。因此,審美超越才是走出德育生態環境困境的途徑。[14]
(2)德育生態系統構建 德育生態系統構建,主要是在把握“系統”所具有的整體和諧、動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合理性與有效性特征的基礎上,對由“教育者-德育措施-受教育者”構成的學校德育生態系統的三個基本要素進行明確定位,厘清該系統中的三個基本要素自始至終都基于德育生態系統的整體相互關聯,并憑借“德育措施”這一中介平等互動與發展,而且這種“互動”并不是在德育生態系統內部孤立地進行的,還要把握社會生態系統—學校生態系統—德育生態系統層次性與整體結構,以建構的方式,通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平等互動過程,實現其整體和諧。[15]因此,“三要素”是德育生態系統建構的重點。還有研究者認為,學校德育生態系統不是獨立存在的系統,而是一個整體、動態的復合生態系統,因此,在德育生態系統建構中,必須與家庭、社會建構起一種整體的、良性循環的復合生態系統,要形成學校德育與家庭德育、社區德育聯成一個和諧有序、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有機德育體系和內在生成機制,以此推動學校德育生態系統功效的發揮。[20]
(3)德育生態結構構建 德育危機在相當程度上是“德”與“育”的生態適應危機。因此,必須集中于解決“德”—“育”適應的結構危機,從“德”—“育”生態的適應入手,著力解決“德”—“育”的統一,建立起與新的道德精神相匹配的文化精神、文化機制、文化生態,實現“德”—“育”良性循環和健康互動。[16]當然,這種危機也表現在學校德育情境與學生生活世界的嚴重割裂,致使其理想化德育情境與真實社會情境的強烈反差中產生自我身份確認困難而最終陷入認同危機之中,因此,要加強德育情景的結構性建構,尊重與倡導學生的體驗和感受生成,提升學生同一性形成和自我身份確認。德育的生態建構要立足于道德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合題選擇”,超越德育理論上和實踐中的偏見和成見,將“習德”與“立德”兩種德育結構類型統一于學校德育過程中,切實關注德育主體的層次性,并尋求德育內容、德育過程、德育目標生成性與之和諧共生。以上三種建構策略,對我國德育生態建構超越環境等制約無疑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提示。
3.德育生態評價研究
德育生態評價研究,從已有的文獻來看,主要以高校德育為研究對象。綜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可分為“競爭評價”、“生態位評價”和“功能評價”。德育生態競爭評價,是以高校競爭的現實為背景,將生態競爭思想引入高校德育,構建高校德育生態競爭力評價模型。從靜態、動態和勢態等三個角度,構建其評價模型。[17]德育“生態位”評價,該評價將高校、德育者和受教育者確立為競爭主體,高校德育發展所需的資源為客體,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能動地與環境和其他高校相互作用所顯現出來的地位就是生態位,其評價的重點在于資源競爭評價;德育生態功能評價,該評價將德育生態的功能歸納為“承載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續力和發展力”所構成的模型框架,并將模型框架細化為與其對應的“德育生態環境調適、德育課程生態化導向、德育內容的生態化設計、德育雙主體互動、德育目標生態定位”等評價要素,以期發揮德育生態評價功能。
上述三種德育生態評價探討,主要是以學校組織對德育資源投入為前提,以期推動學校組織內德育生態綜合效益的實現,該評價實屬“評價”或“評估”,有待商榷。
三、對我國德育生態研究的再思考
1.充分認識德育生態概念與其相關概念的內在區別
“德育生態”概念與其相關概念的混用帶來了德育生態研究的混亂。在目前的研究中,出現了將德育生態與生態德育、德育生態性、德育生態化等概念互為混用的現象。事實上,這三者之間確有聯系,但也有本質的區別。生態德育的核心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塑,實際上就是如何重構人與自然的關系,克服“人類中心主義”以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德育生態性的實質是對德育賦予“生態”屬性的認識,并不是對德育一定具有“生態”性質的表征;德育生態化是德育生態作為德育的一種理想價值追求,是一種理想的德育“狀態”,反映了以一種把握“物”的邏輯與方法來把握“人之德育”的思維方式,盡管從“生態”到“生態化”是事物發展的路向,但脫離德育本質訴求的“生態化”研究范式有理想期待之嫌,有待進一步厘定。因此,在德育生態研究過程中,既要注重“自然生態”與“人工生態”的區別與內在聯系,還要高度重視德育生態概念使用的規范性以及比照自然生態研究的范式缺陷,堅持“德育”與“育德”的全過程性結合,堅持德育目標、德育模式與德育資源配置上的和諧統一,才能為學校德育生態研究與實踐帶來生機與活力。
2.準確把握德育生態本質與德育生態特性的差異
德育生態的本質是以德育本質為前提條件,除此之外的探討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德育生態的本質研究就要回答兩個問題:德育生態是什么(實然)?德育生態應當是什么(應然)?然而,更多地是研究應然問題,即側重于從“生態”一般意義上說明德育生態的糾偏價值,或側重于從特定實踐意義說明某一具體德育活動的社會功能,缺乏從德育的理性價值與工具性價值的總體性考察。就德育生態的本質而言,關鍵的問題是“德育生態實際上是什么”,至于其“糾偏”等則是德育生態目的和功能所要討論的主要內容。還有就是對德育生態應當具有整體性、多樣性、開放性、互動性和發展性等表述,這些屬性不是德育生態內部質的規定性,也不是德育生態活動與其他活動區分的標準,而是德育生態的特性。因此,研究德育生態的本質就要是揭示德育活動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也就是揭示德育活動與其他活動質的差異性,才是德育生態本質的關鍵。
德育生態概念的意義,不僅是為了有別于傳統德育或從局部德育要素和德育現象考察入手來觀照德育的視角轉換,主要是把德育體系及其運動過程看作一個由德育要素組成的活的機體,從機體的內在聯系和運動規律出發,以“生態觀”對德育進行綜合考察,把握其體系性、有機性、關聯性、差異性。因此,對德育生態概念的把握應超越自然觀的范疇,從“生態觀”所賦予的哲學意蘊上理解德育生態。
3.充分認識德育生態實踐中的主客體關系
在部分德育生態實踐研究中,出現了“雙主體”、“主體(教育者)—介體—客體(受教育者)”、“多主體”等論述。要充分認識到德育既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一種實踐活動,它包含了兩個相互聯系而同時進行著的活動過程,其一是主體作用于客體的過程,其二是客體作用于主體的過程,這也就是實踐關系中的“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完整過程。德育的主體是學生,這已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共識。盡管教育者在德育生態實踐過程中相當重要,但實屬是德育資源(文化)的“載體”,其作用是“激活”德育資源(文化),從而便于德育主體有效地占有德育資源(文化),促進其更好地發育和發展。[18]而不是倒過來,使德育實踐活動成為教育者的實踐活動,而把德育主體(受教育者)性排除在外或降低為次要地位,這只能加劇德育主體的“生態”缺失。在德育實踐中對德育主、客體的認識誤區,不但會影響德育生態建構的實際效力,而且也會助長以外在環境“評估”模型替代德育主體德性生成的“評價”模型,這對德育生態價值的彰顯和建構策略都是無益的。
4.切實關注德育生態的價值引導與價值建構的雙重使命
對于德育生態價值研究,多數研究側重于從生態學學理意義上邏輯推導德育生態價值的實現條件與實現機制,較少從當代社會發展和人類實踐形態的轉型等意義上探討這一問題。德育生態研究的關鍵是要把握德育沖突與危機的文化要義,這才是德育生態著力之處。在面對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沖突的現實背景下,如何引導德育主體擺脫文化融合下的迷茫以及所帶來的危機,就迫切需要引導德育主體進行價值選擇,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在多元文化激蕩中站穩根基、突出主旋律,加強“立德樹人”教育,把培養具有主流價值觀并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作為學校德育生態面臨的重要任務。在這個意義上說,德育生態就兼備了價值引導與價值建構的雙重使命,其研究就要著重關注其文化價值及其在當代社會的實現機制和實現過程上,尋求德育合理性與實踐性的有效統一。
參考文獻
[1] 易連云,張學敏.德育生態環境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1):28.
[2] 劉軍.論構建和諧的高校德育生態環境[J].湖北社會科學,2007(8):154-155.
[3] 唐國琪.道德健康發展的基礎——論德育生態環境系統的地位及作用[J].成都大學學報(教科版),2007(7):1.
[4][11] 朱家安.德育生態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8:24,36.
[5] 馬千.高校德育生態位模型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0(9):166.
[6][16] 樊浩.“德”-“育”生態論[J].東南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2):18-22.
[7] 于景志,周文翠.人本視野中的高校德育本質芻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113.
[8] 劉志侃.高校德育結構類型的價值向度與構成[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3(3):92-94.
[9] 李家成.重建學校德育生態——“新基礎教育”研究的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07(4):47.
[10] 蔣業華.論德育生態視野下的網絡德育[J].學術論壇,2007(8):177.
[12] 劉運喜.德育生態與和諧德育關系辨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8(10):124.
[13] 付曉容.新時期關于學校德育的生態性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1):108.
[14] 朱家安.和諧社會的德育生態——理性與有效性的統一[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8(3):45-47.
[15] 韓雪.學校德育生態研究[D].河南大學,2008:15.
[17] 馬千,葉美霞.高校德育生態競爭力的評價[J].學海,2010(6):197.
[18] 劉志侃.實現高校德育實效性的路徑探究[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4):64.
[責任編輯: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