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體育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
作者: 龔正偉
出版社:湖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9月
定價:32.00元
一直以來,國內眾多學者對體育教學論的研究都是圍繞著體育教學論的科學化這條基本線索而展開的。就學科發育狀況而論,我國體育教學論已經成為體育科學中最有活力、成果最豐碩的領域之一。但我們也應該承認,體育教學論要作為一門完整的學科,還存在著一系列不可忽視的問題。《體育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一書從理論上對體育教學大綱和教材進行了分析,并對當前體育教師在實施體育課程中的困惑進行剖析,同時向廣大教師和高等院校體育專業學生闡述了國內外體育教學改革的現狀和我國體育教學改革的前景,并對體育教案的編寫方法、注意事項、課程設置進行了理論闡述與分析。
體育教學論研究方法的缺失表現在對體育教學過程中的認識活動進行機械的、靜止的分析,對體育教學過程客觀規律的必然性、復雜性缺乏令人信服的論證,結論或要求的主觀任意性、強加性比較突出。例如,我們大多數人都已熟悉的體育教學論中的概念,如體育教學目標、體育教學原則、體育教學方法、體育教學模式、體育教學策略等大都是從教學論、教育學中演變而來,沒有根據體育教學認識論來重新審視或再次抽象概括。
體育教學論是一門理論學科,首先必須肯定的是,理論學科決定研究者研究的理論范型,但并不決定其在價值關系上也是理論的。在這一問題上,目前我國體育教學論學科的理論構建中普遍能看到“為理論而理論”的影子。很多研究者摒棄理論來自于實踐的科學精神,一味地沉迷于從教學論“移植”相關的理論知識。這種過分拘泥于理論的研究,往往使研究者注意力分散,置活生生的體育教學現實于不顧,導致體育教學論未能深入研究現實發展與未來展望的問題。
對目前我國各師范體育院系比較通用的6本體育教學論教材進行比較分析,來看我國體育教學論學科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其一是體育教學論教材結構的比較。
共同點:首先這6本教材都是以體育教學論學科的基本概念和范疇構建教材框架的。這些基本概念和核心范疇主要包括“體育教學”、“體育教學目標”、“體育教學過程”、“體育教學原則”、“體育教學方法”、“體育教學模式”、“體育教學評價”。其次都試圖尋找一種邏輯順序來編排章節框架。再次,結構體系保持開放性。不管是從體育教學論的發展歷程,還是從這6本著作,我們都可以看出體育教學論教材的結構框架一直在變化更新。
不同點:首先從總體的篇章構成上來看不盡相同,其次教材編排體系的構建方式不同。6本教材的結構布局各有特點,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試圖用體育教學系統論來規范體育教學論的框架體系,另一類則是試圖以體育教學構成因素來解釋體育教學現象,構建體育教學論教材體系。
存在的問題:我國體育教學論作為獨立學科存在也就短短幾年時間,雖然在這之前有很深的理論積淀,但是其學科教材的結構框架還處于探索、前進階段,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體育教學論的一些基本概念雖趨于明朗,但仍存在分歧,特別是一些概念、范疇的類型、層次、前后依存關系尚待厘清、反思。其次是怎樣吸收、容納新的成熟的研究成果,保持教材的開放性,是在已有的框架內將新的成果納入原有概念之中,還是另設章節嵌入原有框架,這都是體育教學論研究者所面臨的問題。
其二是體育教學論教材內容的比較。
共同點:縱觀這6本教材內容,首先是體育教學論的學科研究范疇決定了教材內容涵蓋了體育教學的理論基礎,即一般教學理論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體育教學的操作系統,主要涉及體育教學策略、方法、評價等;體育教學獨特經驗的提升與理論概括。其次是從理論內容的編排上也有一定的共性,即都是在已有教學理論的基礎上進行闡述,并試圖有所創新、突破。
不同點:首先,在內容的編排上大致分為純理論與理論實踐結合型。其次,反映教改實驗的方式有別。有的教材將同一改革實驗置于教材的不同章節進行述評,有的放在教材開頭,有的作為補充材料置于教材后面專章介紹,有的兼而有之。
通過對《體育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一書的閱讀我們可以概括地說,當前體育教學論研究方法的缺失主要表現為“雙重替代論”和“無為論”。“雙重替代論”是指我國體育教學研究的方法論的理論基礎來源于教學論。“無為論”是指體育教學論研究者除了移植教學論的研究方法外,在方法論方面再也無所作為,這一點是值得我國體育教學工作者們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