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句話用在河北省阜平縣的百姓身上再合適不過了,雖然當地的山說不上秀麗、巍峨,但卻以特有的方式養活了一代又一代人。“上世紀60年代那會,就是屋后的大山養活了全村人,山上能吃的、能當柴燒的全都被老百姓弄下山來,就連茅草根都被我們刨出來當柴燒了。”家住馬沙溝村的73歲村民孟慶國記憶猶新。
在困難歲月,山養活了全縣人,前幾年鐵價飛漲,大山深處的鐵礦又富了一小部分人。山給村民帶來的恩澤讓村民對其充滿了敬畏,縣里那幾座山神廟的香火一直沒有斷過。
然而,伴隨著村民無止盡濫砍濫伐、過度放牧和過度開墾而出現的,是嚴重的水土流失,“山上最厚的土層也就幾厘米,有很多地方出現了石漠化,到處都是裸露的片麻巖,什么也不長。”在馬沙溝當了15年村支書的董金發認為,阜平縣的貧困原因之一,就是以前老百姓對大山毫無節制的開發利用。
本世紀初,阜平縣開始禁止村民上山放牧、濫砍濫伐,禁山的標語隨處可見。禁山對當地生態恢復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村民收入因此大大減少,于是他們紛紛外出務工,掙到錢的更是舉家搬到了城里,農村依然貧困。
抓時機 促發展
2012年元旦,習近平總書記到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當看到老區一些鄉親尚未擺脫貧困、生活還比較困難時,他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為了不辜負總書記期望,在2013年正月的鞭炮聲中,阜平全縣上下拉開了新一輪脫貧致富的征程。平山縣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此時落戶阜平,攜手貧困群眾,共商致富良計。
葫蘆峪公司成長在太行山里,在對荒山、荒坡和中低產田整理和改良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葫蘆峪模式。該模式適用于在淺山丘陵地區的大面積荒山、荒坡,選擇適當區域,集中運用現代工程機械和配套技術,展開大規模集團作業,一次性造出高標準農田,同時實現水、電、路配套到位。他們在選擇優勢植物種類時根據市場需要和當地的資源條件,配以全新的農業組織形式和科學的生產管理模式,發展規模化的高效、有機、特色、生態農業。同時,有序延伸產業鏈條,相應建設區域加工中心,構筑專業銷售渠道,聚集發展要素,形成種、養、加、儲、運、銷、游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阜平縣有著大量閑置的荒山,葫蘆峪公司是治理荒山的“能工巧匠”,雙方一拍即合,決定共同治理開發荒山。為此,阜平縣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由縣長任組長,縣、鄉、村均設立駐村工作組,統一調度安排公司流轉工作。葫蘆峪公司于2013年10月份開始施工,建設葫蘆峪現代農業園區,先后以王林口鄉馬沙溝村、大臺鄉東板峪店村、臺峪鄉王家岸村和平陽鎮馮家口村為試點,截至目前已完成高標準土地整理1.3萬畝。
“馬沙溝現在一共有401口人,耕地175畝,2013年人均收入1555元。”董金發告訴記者,“葫蘆峪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讓我們村耕地一下子增加了3300畝,到時候栽植核桃樹可達到12萬棵。”葫蘆峪公司辦公室主任楊恩華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我們在阜平縣的項目總投資為41億元,項目建設期3年,總開發面積將近10萬畝,2014年全年將完成高標準土地整理及配套設施完備的高效生態農業園區4萬多畝。”
該項目之所以能達到如此高的效益,離不開葫蘆峪公司對特色農業高效園區的探索,在阜平農業開發項目中,該公司集中建設了一個以優質核桃種植為主,集高效設施農業、旅游觀光、立體養殖和農產品加工于一體的特色農業高效園區,使得阜平縣的荒山成了名副其實的“金山”。
抓環保 保生態
當幾十臺挖掘機上山時,馬沙溝的村民非常擔心,是否會破壞山上的植被?夏季汛期會不會造成大規模的水土流失問題?為此,董金發多次與葫蘆峪公司交涉。最后,楊恩華把項目技術人員叫到辦公室,詳細地為董金發解答了疑慮。
第一,在園區整體規劃上,葫蘆峪公司請河北農業大學、河北農林科學院的專家進行科學合理規劃,從園區地形到果樹、農作物栽植都考慮到了生態問題。在園區采取滴灌措施、樹下綜合經濟等一整套措施,探索規范化的治理模式,解決路往山下走、水往山上流、泥沙不下山等一系列荒山治理難題。“項目建設初期,很多配套設施來不及跟上,防洪固沙工程還未完成,導致部分地段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接到董支書的通知后,我們迅速派出技術人員對毀壞地段進行了修復,并派人實時監督,后續防洪固沙工程預計到2014年年底即可完工。”楊恩華告訴記者。
第二,在將來的經營管理上摒棄傳統農業的粗放型生產。“粗放型農業對資源消耗太多,生產成本高、效率低,不符合園區高效、生態農業的要求。”楊恩華認為,科學技術才是現代農業成功的關鍵。因此,在項目建設中,葫蘆峪公司堅持技術支撐,注重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緊密結合市場需求,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什么是高科技農業?就是一畝高科技現代農田產生的價值等于傳統農業的3畝,而消耗卻相當于傳統農業的五分之一。”該公司技術人員武彥凱說。
第三,葫蘆峪科技農業園區的建設堅持綜合開發,循環利用的原則。在園區規劃中,把樹木管理、水源管理、道路管理綜合起來,有效避免山區原有生態系統的破壞,同時結合當地實際環境,人工創造新的生態系統。按照山水林田路的綜合開發思路,修建塘壩、揚水站、蓄水池,鋪設覆蓋整個園區的小管注流節水灌溉網絡。在園區植物栽植上,充分利用核桃樹間隙,在樹下種植苜宿草,發展養殖業,將畜禽糞便用于生產沼氣,村民可以利用沼氣取暖、發電,沼渣、沼液用于種植蔬菜和給經濟林施肥、治蟲。這樣,既解決了畜禽糞便污染環境的問題,又能夠為蔬菜、果樹提供有機肥料,生產有機農產品。
endprint
抓民生 奔小康
阜平縣是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這些年也嘗試過發展各類產業,“縣里邊搞過養殖,也種過果樹,不過那時候就是挖個坑,樹栽進去沒幾棵活下來的,全白折騰了。”但是,董金發特別看好葫蘆峪科技農業園區的發展前景,他說,因為這個項目和以前的有很大的不同之處。
首先,農民的有效耕地倍增。以馬沙溝為例,過去401口人只有175畝耕地,通過綜合開發,村里的耕地達到3300畝,增加了將近18倍。“過去人均不到半畝地,老百姓指望這點地別想發財致富,每年在地里累死累活打的糧食基本只夠自家吃,生活開銷要么靠外出打工,要么在村口的煤場裝、卸車。”馬沙溝村民史會錄說。
阜平縣大部分地區情況和馬沙溝一樣,山多地少的狀況制約了一代又一代人發展。“大量的山場資源卻被當做經濟發展的‘絆腳石,人們沒有看到荒山的價值”,楊恩華深感痛心。目前,葫蘆峪公司對阜平縣荒山的開發只是一個開頭,到2020年,公司將完成土地整理9.8萬畝,建成有機核桃基地76000畝,樹下種植苜宿9000畝,中藥材 1000畝,小雜糧5000畝。在養殖方面,預計養雞10萬只,養豬1萬頭,引進和繁育澳大利亞奶綿羊2000只。同時,建設觀光采摘園600畝,建設中華壽桃園1000畝,優質蘋果基地1000畝,建成年加工能力3萬噸的核桃加工廠1座,帶動全縣核桃的生產和銷售。
其次,農民收入倍增。葫蘆峪公司與當地政府簽訂了土地流轉與入股協議,當地種植棗樹的山地、旱地每年都有補償底金,以當年玉米市場價格計算,種植棗樹的山地按每畝800斤玉米折算,旱地按600斤折算。土地入股分紅也有詳細的協議,從第5年開始分紅,5?7年,農民與公司三七分成,8?9年四六分成,10年以后五五分成。園區主導產業是薄皮核桃,這種果樹栽種當年即可掛果,第4年畝產可達到150公斤。按照2013年的行情來算,每畝每年收益約8000元,除去各項成本約3000元,純收益可達5000元,相較于過去普通種植每畝500?600元的收益,土地效益增加10倍。“項目的總體發展是朝著老百姓去的,時間越久老百姓受益越多。”楊恩華介紹說。
除了上述收入,村民還可以到園區打工,每個家庭允許2個勞動力進入園區勞動,到園區打工的農民每年可以獲得2萬元的工資性收入。此外,項目建成后可以建立2000個家庭農場,可吸收當地勞動力1萬人,項目涉及村農民人均收入可達上萬元。“比我們在村口煤場里邊卸車強多了,以前每天累得胳膊都抬不起來,一年也就整個萬兒八千,如今光土地補償金每年公司就給我15000元呢,等以后園區完工了我和老伴去里邊打工,每年能掙4萬元,再加上分成,我們馬上就可以奔小康啦!”說完,村民史會錄哈哈大笑起來。
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阜平考察時所說的那句話一樣: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如今,阜平全縣上下依托科技,實現了向山要良田的夢想,面對未來,董金發信心十足:“向荒山要田只是我們的第一步,以后我們還要向荒山要果,向荒山要糧,向荒山要脫貧致富的希望。”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