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新
近年來,江蘇泗陽縣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2013年4月啟動新一輪“脫貧奔小康三年行動計劃”,以低收入群體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壯大和成子湖片區扶貧開發為重點,創新實施菜單式精準扶貧,提升自主脫貧能力,健全“五位一體”幫扶體系,加快了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截至目前,全縣已有9.11萬扶貧開發人口實現脫貧,占全縣15.89萬扶貧開發人口的57.33%,28個經濟薄弱村實現新“八有”目標。
分類實施精準扶貧
實施菜單式扶貧。以富民為導向,以強村為基石,按照省財政獎補資金直補到戶要求,堅持“一戶一策、一村一業、分類幫扶、精準扶貧”原則,通過為低收入戶購買加工設備、發放致富母山羊、購買公益性崗位、實施特困扶持項目、進行股份量化等方式,實現項目幫扶進村入戶。2014年,泗陽縣已針對不同的幫扶對象,采取“雙向選擇”的辦法,實施1.5萬個幫扶項目,帶動6.11萬人脫貧致富。
實施“家門口”就業工程。堅持創業就業“兩條腿”走路,不僅在19個鄉鎮街道建設全民創業園,而且強力推進“家門口”就業工程,提升低收入戶自主脫貧能力。2013年,泗陽在盧集鎮郝橋村按照“八位一體”原則先行試點“家門口”就業工程,建設5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引進捷峰帽業,租用廠房發展“三來一加”項目,帶動該村130余名低收入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并且每年可為該村帶來6萬元的租金收入。2014年,又在全縣所有規劃保留村莊、經濟薄弱村和成子湖片區所有村居實施“家門口”就業工程,9月底前所有廠房建成投用,年底前實現項目全覆蓋,不僅可帶動1.3萬名左右低收入人口就近就地就業,而且可為村集體帶來共計470萬元左右的經濟收入。
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探索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引導資金增效新模式,通過建設標準化廠房,出租、購買優質固定資產和入股國有公司等形式,讓經濟薄弱村有穩定的財產性收入。目前,全縣用于鄉鎮全民創業園標準化廠房建設的資金已經到位,股份量化項目的分紅資金已全部打入村集體“三資”賬戶,購置城區的優質資產即將產生租金收益,村集體經濟實力正不斷壯大。
加快成子湖片區扶貧開發
成子湖片區是江蘇六大集中連片幫扶地區之一。泗陽縣緊緊抓住省級扶貧開發改革試驗區契機,圍繞建設百姓殷實、交通便捷、面貌一新、生態一流的扶貧開發示范區和城鄉統籌試驗區的目標定位,敢啃硬骨頭,敢打攻堅戰,致力打造江蘇六大集中連片幫扶地區扶貧開發的示范區和樣板區。
堅持科學規劃,引領片區可持續發展。始終堅持“片區一體規劃”理念,由各責任主體聘請有資質有經驗的規劃設計單位,高水平、高起點編制片區發展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先后完成片區產業發展規劃、濱湖公路線性規劃、成河新型社區規劃、成子湖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規劃、小街漁村規劃、入湖口景觀規劃、成子湖公路綠化規劃、盧集漁港建設規劃、湖濱浴場規劃、T型臺規劃、成子河航道及周邊水環境污染整治規劃等專項規劃,形成規劃先行、分步實施的良性格局。
聚集資源要素,建設先導性基礎工程。堅持交通先行理念,泗陽縣先后開工建設成子河公路大橋、成子河旅游公路及航道、330省道、濱湖公路,并對農村公路進行提檔升級,形成了外部暢達、內部徨環的路網體系,拉近了成子湖片區與主城區以及外界聯系的時空距離。實現城鄉同質供水是改善片區生產環境,提升片區生活質量的重要民生工程。2013年3月,實施成子湖水源地和引成子湖水入城工程,有效解決了成子湖片區及周邊地區40多萬村民安全飲用水問題。按照“八位一體”標準,相繼建成郝橋、成河等農村新型社區,成為創業有路、就業有崗、民風淳樸、村容整潔、生活幸福的新農村樣板。開展退漁(圩)及水環境治理等工程,不斷加大片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一期成湖灣工程順利完成,二期成高湖灣工程有序推進,成子湖的大湖大美風光漸次呈現。
推進農村改革,激活農村發展活力。選擇成子湖片區的盧集鎮開展土地確權登記試點工作,給農民吃下“定心丸”,并探索用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融資,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繼續開展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試點,探索入社保底收入+就業工資收入+分紅收益的增收新渠道。創新農業經營模式,規劃建設生態家庭農場集群,加快構建以農業企業為龍頭、家庭農場為主體、普通農戶為基礎、工商資本為補充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結構體系,拓展片區農民增收致富新渠道。
健全“五位一體”幫扶體系
在實際工作中,泗陽縣探索建立了縣級領導掛村幫扶、“第一書記”掛職幫扶、村企結對幫扶、黨群“牽手”幫扶、鄉鎮(街道)屬地幫扶的“五位一體”幫扶機制。
抓縣領導全面掛村幫扶。縣級領導班子成員分別聯系一個鄉鎮,掛鉤幫扶2?3個經濟薄弱村,實行“一掛相對固定、一掛全面掛鉤”制度,全面統籌指導所掛鄉鎮(街道)工作。
抓“第一書記”掛村幫扶。優選 61個重點部門“一把手”擔任61個經濟薄弱村“第一書記”,每人每月到所掛村居推進工作2次以上,每年為掛鉤村居興辦1個致富增收項目,引進1個入駐鄉鎮全民創業園項目,興建1個群眾普遍受益的基礎設施項目。
抓“村企結對”幫扶。鼓勵企業采取進村辦分廠、租用標準化廠房、與低收入戶簽訂“三來一加”訂單協議、公益性捐助等形式,增加結對幫扶村居低收入戶和村集體經濟收入。
抓黨群“牽手”幫扶。由黨員干部、專業大戶等與低收入戶開展“牽手”幫扶活動,幫扶人通過為低收入戶介紹或提供就業崗位、組織技術培訓、擔保扶貧小額貸款等方式,加快低收入戶脫貧致富步伐。
抓鄉鎮(街道)屬地幫扶。按照“駐片、包村、到戶”要求,堅持低收入戶不脫貧、幫扶人不脫鉤原則,將鄉鎮、村居干部與所有低收入戶進行掛鉤,實行“兜底式”幫扶,確保每個低收入戶都能得到應有的扶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