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養殖是在稻田生態系統中進行立體、循環種養的一種生態養殖模式。著名水生生物專家倪達書曾指出,稻田養殖既可以在省工、省力、省餌料的條件下收獲相當數量的水產品,又可以在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促使稻谷增收一成以上。因此,近年來稻田養殖正得到較快推廣。
養殖范圍在擴大
目前,全國稻田養殖的范圍存在四個轉移:一是地理緯度上的轉移,從以往主要在南方進行擴展到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區。二是地形地貌上的轉移,從以往主要在丘陵山區向平原、城郊地區轉移。三是養殖規模上的擴大,從以往主要解決農民自食為主、養殖分散、粗放經營的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移,推進了產業化經營。
養殖內涵在擴展
在種養模式上,稻田養殖由最傳統的稻魚型發展為稻蟹型、稻蝦型、稻蝦蟹型、稻鱔型、稻鰍型、稻鴨型。在發展稻田養殖多種水生動物的同時,不少地區還開展了稻田種植蓮藕、茭白、茨菇、水芹等與水產養殖結合,由單品種種養向多品種混養發展,由種養常規品種向種養名特優新品種發展,從而提高了產品的市場適應能力,豐富、發展了水田半旱式耕作技術和自然免耕理論,使稻田養殖向立體農業、生態農業和綜合農業的方向發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期《實用信息》欄目主要介紹稻田養魚的相關實用信息。
一、稻田養魚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
1、節約耕地。稻田養魚是內涵式擴大再生產,綜合利用稻田空間,進行立體開發。它節約耕地,既可減少占田挖魚塘面積,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又可避免因單一種糧效益不高而撂荒耕地的現象發生。
2、節約肥料。草食性魚類在稻田中活動可起到保田造肥的作用,有利于稻禾有效分蘗增多和谷粒飽滿。稻田養魚農戶反映,稻田養魚2、3年后,不施或少施化肥,稻谷同樣能增產。據四川省大足縣水產部門測定,畝產成魚90千克的稻田,魚所排出的糞便相當于增加了12.6千克純氮(相當于27.4千克尿素)。
3、節約用工。稻田養魚工程使稻田的進排水渠、田埂等得到永久性修固,不需再每年護埂;魚的覓食活動可疏松泥土,改善土壤物理結構,可以免耕;草食性魚類以稻田雜草為食,不需要人工薅秧除草。
4、節省農藥。魚能吞食水稻的害蟲,還可吃掉多余的“稻腳葉”,可使稻田通風、透光性增強,增加溶氧,提高水稻的抗病蟲害能力。據試驗觀察,不養魚的稻田中飛虱、稻葉蟬的發生率,比養魚稻田高200%至300%。因此,稻田養魚每年每畝可節約農藥開支10至15元。
5、增產糧食。稻田養魚雖然因開挖溝要占用少量面積(一般占稻田面積5%至10%),但由于在稻田內養魚,使土壤肥力提高,雜草減少,透光性增強,稻田水溫升高,有利于水稻的分蘗,能使水稻產量增加5%至10%。
6、增產鮮魚。稻田養魚把池塘養魚的高產技術和稻田的生態優勢充分結合起來,使產量大大提高。畝單產一般能達到50至100千克,最高的可達500千克。
7、增加收入。由于稻田養魚是一家一戶經營,這種增收具有普遍性和直接性。據測算,一般的稻田養魚每畝可綜合增收100元左右。如果實施高產模式的“稻魚工程”,平均每畝可增收400至800元。稻田中養殖名、特、優、新品種的魚類,每畝稻田增收則能超過千元,相當于甚至超過了稻谷的收入。
(二)生態效益
1、增加有效蓄水。稻田養魚,相應加高、加固了田埂,開挖溝渠大大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利于防洪抗旱。如果田埂加高到1~1.2米,且不滲水,就可使每畝稻田蓄水量增加200立方米。
2、除蟲、滅害、防病。據調查,稻田養魚后,田里對人類有害的病原生物大為減少,如血吸蟲、絲蟲、蚊子幼蟲等基本絕跡。
3、優化生態環境。稻田養魚后,水稻的病蟲害明顯下降,農藥使用量大大減少,使稻田環境中和稻谷中的農藥殘毒有所減少,而且稻田中天敵蜘蛛、青蛙明顯增加。
4、魚類的增肥保肥效果顯著提升。據分析,水稻一生中所吸收的養分2/3來自土壤的自生肥力,只有1/3來自人工施肥。縱觀稻田全局,水稻、雜草、光合細菌和浮游生物一類的生物都是依靠細胞內含的葉綠素,它們利用水、二氧化碳和養分,借助光合作用來組織自己的機體。這就是說,稻田的土壤和水體,除了供給水稻生長外,其他養分被同時存在于稻田生態系統中的其他生物所奪走。稻田養魚后,首先消滅和抑制了雜草這一因素,起到了保肥作用。
二、稻田養魚技術概要
(一)開挖稻田
1、養魚稻田的選擇。要求進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保水性強、旱澇保收,且通風透光、交通便利,田塊面積1―5畝為宜。
2、開挖魚溝、魚凼。視田塊大小,可以開挖成“一”字、“十”字或“井”字型魚溝,溝寬1-1.5米,深0.8-1米。同時開挖一個10-20平方米的魚凼。魚溝、魚凼的面積約占稻田面積的15-20%。
3、建設進排水口。進排水口用密眼網布攔好,夯實基部。在排水口處的溝要挖至深1.5米、長3-5米,便于集中捕撈。
4、加高加固田坎。田坎用磚或條石、片石護坡,以防止風浪和滲漏,坎高要求1-1.2米。
(二)放養魚種
適宜稻田養殖的魚類品種很多,主要有湘云鯽、草魚、白鰱、花鰱、大口鯰、烏棒等品種。每畝放魚種300尾左右。
(三)田間管理
1、水的管理。根據水稻的生長適時加深田水。即前期以水稻為主,兼顧魚類生活,可保持水深6-10cm;在秧苗基本出齊后,應逐步加深田水,保持水深15-20cm;水稻收割后,要加水至最高水位。endprint
2、稻田施肥。追肥以有機肥為主,如堆肥、綠肥、畜禽糞肥等。一般堆放在田角或某一段魚溝里。
3、水稻用藥。防治水稻病蟲害時,必須選用高效低毒藥品,如殺蟲螟、稻風散、葉枯靈、殺蟲雙等。施藥原則:一是按規定量用藥;二是分片施藥;三是水劑須在中午秧苗露水干后進行噴施,顆粒和粉劑須在秧苗露水未干時施撒。
(四)飼養管理
1、做好放逃、防洪工作。在洪水期間,要加強巡查,防止逃魚現象發生。
2、投喂飼料。稻田養魚可補充投喂青草、浮萍、農作物秸桿以及米糠、麩皮、紅苕等青、精飼料。
3、定期防治魚病。可用消毒劑對水體進行消毒殺菌,或用生石灰潑灑魚溝、魚凼,以調節水質。
三、稻田養魚的捕撈技法
當稻田養魚的魚、稻養成之后,即是魚、稻雙收之時。是先收稻后捕魚,還是先捕魚再收稻,要看當時的具體情況。
(一)捕魚方式
如深水田、冬水田、寬溝田、回形溝田,因收稻之后還要繼續養魚,則要先收稻穗,留下部分稻稈肥水養魚。一般稻田養魚,需先捕魚,待稻田泥底適當干硬之后利用收割機收稻。這種捕魚方式,需稻田比較平整,田中魚群能順利隨排水進溝,才便于捕撈;否則會有部分魚在田中擱淺造成損失。所以捕魚時應檢查田中、溝中是否還有留魚,如有可進行人工捕捉。
(二)準備工作
為了有效、快捷、安全捕魚,需要一定的工具和設備。其中包括撈海、抄網、小網、魚桶、網箱等。這些小魚具和簡單設備,可以自行制作或以通用設備代替。
(三)捕魚方法
捕魚前,要先疏理魚溝、魚溜,使溝、溜通暢,然后緩慢放水,使魚落溝,輔以適當驅趕,再用小網、抄網或撈海輕輕地捕魚,集中放到魚桶,再運往附近塘、河的網箱中暫養。如果魚多,一次性難以捕完,可再次進水集魚排水捕撈。之后需檢查溝、溜和腳坑中是否還留有魚。在捕魚過程中,為保護魚體,要及時把魚放入網箱,避免魚受傷死亡,從而保持活魚上市。魚進箱后,須洗凈淤泥,清除雜物,分類分格,對于不符合食用標準的魚種,轉入其它養殖水面,以備翌年放養。
故事:稻田養魚蟹 一地三收成
“除了割草喂魚和投放毛蟹餌料,水稻任其自然生長,三項收益一畝超過1萬元。我明年種養面積要從5畝增加到50畝。”90后小伙子周希希道出了他對稻田養殖的信心。
周希希是福建邵武市拿口鎮界竹村人。2013年11月,他前往江蘇興化考察養蟹技術,并運回了養殖蟹所需的三四種水草。
2014年4月,水稻秧苗經過一個多月的生長開始返青,周希希便把從上海崇明島引進的4000只蟹苗,放養到5畝稻田中。時隔半個月后再投放600尾草魚和鯉魚。
稻田養魚蟹,水質的好壞決定魚蟹品質。周希希特意找有山泉水源的農田,在水稻種植的全過程,不施用任何化肥和農藥,依靠魚蟹清除稻田雜草,魚蟹糞便還能提高土壤肥力。
對于魚蟹的營銷,善于運用網絡的周希希打算在當地團購網上發布信息,從元旦開始接受顧客預定,臨近春節再放水抓魚蟹,或自己送貨上門,或顧客自己下田捕撈,保證魚蟹新鮮。
購買蟹苗、水草、飼料等,只需投入少量資金,而挖掘環溝、搭防護欄均可循環使用。毛蟹在稻田中食物很多,可以吃雜草、田螺、小魚等,因此只需投入少量餌料,成本很低。因此,周希希想把這一種養模式推薦給水稻主產區的廣大農民。據他總結,蟹苗放養到稻田有不少講究:水稻還沒有返青,蟹苗放養到稻田,毛蟹活動時會破壞水稻秧苗;放養毛蟹前,須在稻田四周搭建約50厘米高的塑料薄膜防護欄,防止毛蟹從稻田中爬出、逃走;還要注意調節水溫、監測水質的清潔度,每隔3到4天要更換一次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