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鄂平
2014年,精準扶貧工作全面啟動。這一年,湖南秉承習近平總書記“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十六字方針,建檔立卡識別貧困村8000個、貧困戶300萬戶、貧困人口704萬人,全省減少貧困人口100萬人,為中央確定的“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這個年度目標,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2015年1月9~12日,《中國扶貧》雜志記者行走三湘大地,追蹤精準扶貧在湖南省貧困地區的實施效果。9日下午,在湖南省扶貧辦主任王志群辦公室,記者就精準扶貧的一些話題進行探問。近2個小時,王志群主任不帶一紙,未看一字,娓娓道來,諸多觀點、思路、做法值得思考、借鑒。
記者:說到湖南,我們還是從精準扶貧談起,因為“精準扶貧”這個概念與湖南有特殊的淵源。做扶貧工作的人、搞扶貧宣傳的人應該都記得2013年11月3日,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考察,在花垣縣十八洞村明確提出了“精準扶貧”,由此拉開了全國精準扶貧的大幕。這次我們《中國扶貧》雜志記者計劃追蹤采訪總書記去過的貧困縣、貧困村和貧困戶一年來的變化,首先想聽聽您對一年來湖南精準扶貧工作的基本評判。
王志群:精準扶貧對干部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認識方式和工作作風方方面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2014年,湖南扶貧系統在推進精準扶貧上主要做了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抓培訓,統一思想認識。磨刀不誤砍柴工。2014年4月,分管扶貧的領導干部,包括扶貧辦主任、駐村工作隊隊長,集中到省委黨校封閉式培訓了三天,把思想行動統一到總書記的工作要求上來。二抓識別,夯實工作基礎。如果連工作對象都沒有確定的話,那么工作的精準性、有效性就無法保證。我們在全國率先啟動了這項工作,一年時間識別了704萬貧困人口和8000個貧困村。三抓駐村,打造工作平臺。8000個貧困村到今年元月實現全覆蓋,200多支工作隊下了村,駐村干部既有規定動作也有自選動作。我們建立達標體系,實行考核問責。四抓改革,提升工作水平。以問題為導向,創新機制體制。五抓學教,轉變工作作風。六抓督導,確保工作落實。督導落實由省委省政府兩辦牽頭,從各部門抽調人力,到全省14個地級市、28個縣、48個村督查落實工作。
記者:精準扶貧的思路非常明確,您能用實例、用個案介紹一下如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王志群:我們有一個原則,就是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改革創新,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就用農村危房改造為例來具體說一說。
農村危房改造一直由住建部門統抓,實施的是普惠政策。國家給每一戶平均安排7000多元,省里再做一些配套,也就是2000多元,約合1萬塊錢。這種普惠政策面臨一個問題,真正需要得到幫助的貧困戶難以享受到黨的這種“陽光雨露”,即使申請得到了這1萬塊錢,他也拿不出配套資金,房子無法建設。所以在各類危房改造過程中,真正急需要解決問題的老百姓很少得到幫助,這個問題很現實。
那么針對這個問題怎么辦?我們省扶貧辦專題調研發現,整個湖南有25萬貧困戶近100萬貧困對象需要解決危房或無房的問題。調研之后,我們把建議直接報給省委書記、省長和分管領導之后,書記、省長作了批示,認為這確實是個問題,可以按照我們的建議去處理問題。然后,我們與住建部門溝通和協商,最后住建部門調整了政策,規定危房改造必須有20%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對貧困戶的扶持打破平均都是1萬元的標準,最高可以補貼到4萬元。扶貧部門再配套跟進1萬元,這樣多的可以拿到5萬元,有了這5萬元,貧困戶自己再出一點,或者工作隊、幫扶單位幫一點,他就可以建一個避風遮雨的居所,“兩不愁,三保障”的一個“保障”就得到解決,從而實現住房夢。一個政策的調整就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就是精準扶貧解決老百姓的基本居住安全問題。
湖南開展了“百村示范,千村聯動,萬戶安居“活動。從2014年開始,我們抓了100個示范村,每個縣兩個村,都是有工作隊的村,都是聯動,去年有2萬戶貧困戶搬進了新居。例如平江縣南橋鄉的湯段村和永聯村,這兩個村有141戶貧困戶,其中有81戶是危房戶或無房戶。以前,每次下大雨的時候,為保證安全,鄉村干部得動員村民離開房子。現在,通過“百村示范,千村聯動,萬戶安居”,這81戶都喜氣洋洋地搬進了新居,這其中有23戶是革命烈士的后裔,當年平江起義其前輩參加紅軍的多,解放60多年還是住在破舊的危房里。再舉個例子,鳳凰縣臘爾山,是全省最貧困的一個區域,有的村一個組40多個房只有一個磚瓦房,很多房子是天上下雨屋里下雨,外面刮風屋里刮風,人畜混居。這一個組就有30多個光棍,想想也是,誰家的姑娘愿意嫁到這里來呢?就是嫁進來了估計也會跑掉。這種情況看了讓我們搞扶貧工作的人負疚。通過扶貧安居工程,后來這40多戶搬進新居,有三四個光棍很快結了婚。
通過扶貧工作、政策調整和工作努力,解決了這些特殊人群的安居需要,就是以問題為導向創新機制,解決問題。在2020年前的6年里,我們要像這樣分階段解決100萬戶貧困農戶的安居問題。
記者:“以問題為導向”,這個提法越來越“熱”,但說著容易做起來則不易,湖南危房改造的鮮活事例讓我加深了對這句話的理解。說到“問題”,您對這幾年呈風起云涌之勢的產業扶貧怎們看,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王志群:產業扶貧不是一個新鮮詞,但是值得認真研究,因為我們的貧困對象要脫貧,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增加收入,增加收入就必然要靠產業扶貧。而我們在產業扶貧工作中有個誤區,那就是把產業發展和產業扶貧混為一談,好像搞產業發展就等于在搞產業扶貧。這個應該引起重視,否則,產業扶貧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產業發展是依據當地的自然資源條件,發展有區域優勢的一些產業,而產業扶貧是利用產業發展平臺把貧困老百姓扶起來。把產業發展和產業扶貧混為一談,是思想認識上的誤區,由于思想上的誤區,會帶來實施上的障礙。我們現在的產業扶貧,所實施的政策都是普惠政策,這種激勵政策實施的結果是把扶貧專項資金流向了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大戶,因為只有他們在產業發展當中有條件、有能力成片、成規模、高標準地進行開發,所以在成片、連片的開發過程中,有些扶貧資金流向了這些能人,客觀上變成了扶富沒扶貧。我們有一個縣,曾經就搞了連片開發,流失了800萬元,最后產業是搞起來了,但是只富了59戶,而且這59戶都是那幾個村能干的大戶,貧困對象寥寥無幾。這就與我們扶貧的宗旨相違背,所以必須解決扶富不扶貧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政策上著手,改普惠政策為產業化扶貧政策,更多的是要作用到特惠政策的落實上,讓資金跟著群眾走。
再一個問題,就是扶持的方式。不能是一個簡單的給錢給物,簡單的給錢給物,你即使瞄準了,也沒有改進效果。造成效果不好的原因,千家萬戶的小農生產,不可能成規模、高標準,不可能占有市場,無法對接市場。比如千家萬戶的打卡到戶,他用沒用于發展生產,誰都弄不清也管不著。當然,好處是瞄準了貧困對象,改善了中間環節。所以我們現在是改給錢給物、打卡到戶為直接幫扶、委托幫扶和股份合作。鼓勵貧困對象與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建立緊密的利益連接機制,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來提高貧困對象參與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組織程度。貧困對象除了“窮”這個特征外,還有一些共性,有的不懂技術、管理、市場,有的比較懶,有的身體比較差,有的智商比較低,在農村產業發展中屬于弱勢群體。對于這種弱勢群體,就不能簡單地讓他發展生產,必須要讓能人帶著他去發展生產,我們的資源一定要流向好的項目,一定要讓市場配置資源,政府只能是通過政策的手段讓資金跟著窮人走,做到兼顧公平,但是要真正保證產業扶貧效果,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同時,還需要建立貧困對象的維權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只有解決這兩個問題,才能推動產業發展。
扶貧工作不是簡單的行政工作,也不僅僅是一項政治任務。所以除了用行政手段解決扶貧開發問題以外,還要善于用市場經濟規律,用經濟和金融的手段來破解我們扶貧開發的難題。所以我們現在的思路是“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
記者:嗯,湖南的“四跟四走”,我在好幾個場合聽說過,有幾次全國性的扶貧會議也提到。今天既然遇到了您這位“四跟四走”的原創作者,那得請您結合事例說一說。
王志群:我剛才介紹危房改造的作法和產業扶貧的想法時,其實都將“四跟四走”的思路貫穿其中了。這四句話,是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根據貧困對象的自身特點,結合實際工作總結的,是既發揮政府這只手的作用,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我們搞了一些試點,推行了股份合作、直接幫扶和委托幫扶四種方式,我舉些例子來談。
芷江鴨是一個有名的品牌。芷江縣有一個養鴨場市場不錯,他們想利用周邊老百姓養鴨的傳統,將分散的資源集聚起來,找農行貸款430萬元擴大生產規模,但農行不給貸,因為這個養鴨場沒有抵押物,達不到銀行的貸款要求。于是,我們扶貧部門介入,用股份合作方式,讓企業為貧困老百姓擔保,扶貧為貧困老百姓貸款貼息,保險公司為貧困老百姓保險,兩個貧困村94戶貧困戶、514個貧困人口,每一戶平均從農行貸了5萬元入股養鴨,原來打卡到戶的400元改變方式,用來作為貼息。四方合同一簽,貸了450萬元。一年下來,每戶分了4000元,還舉行了分紅大會。
再舉一個直接幫扶的例子。溆浦縣有發展黑木耳產業的優勢,一畝成本250元,2畝就是500元,一個貧困戶家里只要搞2畝,一年就能有1200~1300元的純收入。我們面向28個鄉鎮86個村1709戶7703個貧困對象,施行企業給老百姓擔保,老百姓向農業銀行貸款,扶貧進行貼息。我們扶貧貸款貼息840萬,撬動銀行金融投入8540萬,只用了六七個月的時間,人均增收2300元以上。
直接幫扶基于什么來考慮?是那些技術含量不是很高、管理周期不是很長、農民跟著學能夠學得像的產業項目。管理周期長的則實行委托幫扶。按照這個思路,去年湖南全省54個縣搞了62個項目,涉及2000多個村、38.4萬貧困對象,體現了到村到戶到人。現在必須將區域發展和精準扶貧結合起來,我們現在講干部駐村、單位結對子幫扶,一個處級干部包3?4戶,一個科級干部包1?2戶,村干部要包1戶,這種精神是需要的,但我們更重要的是要用經濟的手段,要通過項目這個平臺,一個項目解決幾百人、上千人、上萬人的問題。
記者:聽您用道理、用事例講了“四跟四走”,感覺就是精準扶貧的政策問題、方式問題和資金問題。扶貧專項資金畢竟很有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請您再談談這個“米”的問題。
王志群:是的,用扶貧專項資金進行產業扶貧是非常有限的,是不可能做到風生水起的,那么就要撬動銀行金融。去年我們在企業融資難和個人貸款難兩個層面都作了探索。
在企業融資難問題上,推進沅陵農村金融試點工作。省扶貧辦加強與省開發銀行合作,支持沅陵縣構建政府統貸平臺、融資擔保平臺、綜合管理平臺、項目公示平臺、風險可控平臺、產權交易平臺和信用協會等“六合一會”,并成立金融扶貧貸款審查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隨著融資主體的資格和條件的成熟,省開行授信2億元,當年給沅陵發放貸款5800萬元。為放大縣級融資性擔保平臺效應,懷化市總結沅陵經驗和作法,組建懷化農業產業扶貧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注冊資金2億元,其中自然人出資8000萬元,占40%,市、縣出資1.2億元,占60%。這2億元放大10倍就能貸20億元,懷化市56個農業龍頭企業的融資問題就都解決了。
個人貸款難方面,探索建立村級小額信貸微型擔保平臺。麻陽縣在石羊哨鄉譚公沖村用財政扶貧資金15萬元、企業資金5萬元共20萬元,作為扶貧小額貸款擔保金存入鄉信用社,信用社按擔保金額的5倍給予貧困農戶貸款105萬元。68戶貧困農戶用此貸款發展中藥材半夏238畝,在當年干旱的情況下戶均增收1萬元。
為緩解貧困地區、貧困農戶貸款難問題,按照國務院扶貧辦劉永富主任的要求,湖南省扶貧辦及時把建立小額信貸風險化解平臺,推進湖南省小額信貸工作的想法向省領導匯報得到了明確的表態支持。省扶貧辦、信用聯社一起,聯手推進這項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實施方案和實施細則,在23個縣先行試點,搞小額信貸,實現無抵押、無擔保、基準利率。一般的商業銀行憑信用授級是九道環節,現在壓縮到了三個環節,而且可以操作。比如,貧困農戶只要沒有貸款的不良記錄,家里的勞動力有幾個、地有幾畝、收入有多少,根據這個差別,可以得到1~5萬的貸款,憑著貸款證,一個小時就可以發放貸款。
一年來,湖南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湘西考察時關于“精準扶貧”的指示精神和中辦發25號文件要求,積極探索金融扶貧機制的創新,開展了一系列金融扶貧試點工作,市、縣、鄉、村多層面金融組織、金融產品、金融服務的創新是富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