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高++喬紅
【摘要】2004年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取得長足發展,但也存在一系列問題,如自主學習資源冗雜、自主學習落實不好、學習平臺兼容性不好、英語教學內容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等。采取改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結合通識教育理念、完善自主學習內容、結合幕課等現代教育技術落實自主學習等措施,將有助于我國大學英語改革的深入推進。
【關鍵詞】大學英語 改革 問題 對策
一、2004年以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現狀
2004年 1 月,教育部制定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提出了建立基于網絡和電腦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英語學習“朝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
大學英語教學實施改革后,各大學建立起了基于多媒體與傳統教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前大學課堂以講解為主,課堂氛圍死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性作用。而現在的課堂加大了聽、說的比例,提高了學生參與度,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性增加。改變了單純依靠課本、粉筆、黑板、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建立了網絡、教學軟件、課堂教學三位一體學習模式。然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仍存在以下問題。
二、普通高校改革后出現的若干問題
1.學分減少、學時減少。近十余年來,我國英語教學理念不斷更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大范圍推進,大學生英語水平普遍提高。學生四、六級過級率也顯著提高,加上入學新生英語運用能力普遍提高,于是高校紛紛減少大學英語學分和學時。以我校(重慶工商大學)為例,原來四學期16個學分,現在壓縮至兩學期12個學分。不僅如此,授課內容從基礎英語,分化為《大學英語》與“提高課”兩部分。其中“提高課”納入全校性選修課,與其他學科的選修課一起競爭候選,不再是必修課。大學英語這門為時兩學年的必修課,逐漸變成只上一學年必修課,兩年選修課。
2.自主學習資源冗雜、自主學習落實不好。改革后,高校普遍建設或購買了大量網絡英語學習資源,學生被要求進行基于網絡和電腦的自主學習。但網絡信息多而雜,除了學習資源外,還有許多娛樂資源,并且這些娛樂資源比學習資源更有誘惑力。調查發現,大學生上網時間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用于學習,絕大部分是用于看視頻、聽音樂、玩微博等娛樂活動。可見,大學生對于資源的利用不成熟。因此,基于網絡和電腦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沒有落到實處。
Brandle認為,基于網絡的教學設計不但取決于教師教學理念和技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中,老師與學生的聯系不像傳統教學中那樣密切,這也導致了老師無法監管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要求學生必須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對于基礎較好,愿意學習的學生來說,自主學習增加了學習的自由度,讓他們可以獨立自主地安排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提高了學習效率,擴大了知識面。相反,對基礎較差,自主學習能力弱的學生來說,沒有教師監管和督促,即使有良好學習環境和豐富學習資源,他們也不知如何利用。這種狀況與我們實施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的初衷大相徑庭。
3.網絡平臺缺乏互動性與兼容性。各高校廣泛采用的新時代、新視野英語教學平臺互動性、兼容性、趣味性不理想。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基本上是獨立自主完成,與老師幾乎沒有互動,也不能和同學分享,導致一些老師認為這種學習模式還不如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進而對于這種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模式不夠重視。其次,多媒體教學模式強調自主發現式學習方法,但很多學生不能及時從被動學習模式轉換到主動學習模式。因而,在網絡平臺上自主學習時,不知道如何選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甚至一知半解,不知所措。長此以往,不僅汲取知識少,學生還會降低自主學習信心。
據調查,絕大多數學生還是更愿意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而不是課后自己去瀏覽各種資料。他們認為花費大量課余時間繼續學習,而不是做其他實踐活動,是一種不可取的行為。
4.學習內容不能適應國家社會經濟國際化需求。目前,公外英語教學仍將基礎英語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很少選用實用話題來充實教學內容和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沒有充分考慮中國企業走出去、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實際需求,從而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沒有充分重視英語學習中的中國文化因素,更沒有重視學生畢業后需要了解一定專業英語的需求。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和學生職業需求關聯度小,教學內容較為簡單,最重要的是教學內容同中學英語教學內容存在一定重復。而我國正在快速國際化,中國企業和中國文化正在大量走向國際化,因此,必需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開設ESP英語、專業英語、學術英語,讓學生能從事真正的跨文化交際,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口頭交流。
5. 聽說能力強,讀寫能力弱。隨著我國初中高中普遍放棄傳統的語法教學法和翻譯式教學法,我國英語學習者的聽說能力普遍提高,但書面的讀寫能力卻變弱了。因大學英語課程要求的導向,高校也越來越偏向英語聽說能力的訓練,相應地,學生們讀寫能力普遍較差。而隨著我國經濟全面深入地融入全球經濟,特別是我國企業正快速地走向全球化,學生畢業后將直接參與全球范圍內的競爭與合作,英語必將成為他們工作和交流的工具,為了掌握最新技術或者為了直面國際性、創新性競爭,中國人才的外語書面能力就顯得很重要,其英語能力不能局限于簡單的日常性對話與交流;而且,學生還要通過英語向來自世界各國人民傳遞中國文化知識。這樣就要求畢業生有較強的讀寫能力,因此,學術性和商務性書面英語能力將成為中國人才的重要能力。
三、普通高校大學英語后教改時代的對策
中國國內各高校對于改革后出現的問題紛紛有效應對措施,本文將從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通識教育,ESP專業英語、如何建立以網絡和計算機為基礎的學習模式,以及師資培訓等方面進行闡述。
1.改革完善現有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目前,很多大學的英語課程內容與中學階段的雷同甚至重復,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大學英語屬于提高階段,應突出語言應用、語言文化和專業英語教學,建立以選修課為主的教學體系,增加課程類型,以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層次和興趣自由選擇,各取所需。各個高校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科特色開設特色性專業基礎英語課程。比如,財經類高校可以開設管理學概論基礎英語、物流基礎英語、金融基礎英語、會計基礎英語等。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實施學術英語教學,增強學生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
2.結合通識教育理念。近年來,有專家學者提出,大學英語教育在理念上與通識教育一致,大學英語實行通識化是深化大學英語改革的必然。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學習詞匯、語法、句型的同時,也要學習、理解西方文化知識和人文思想。顯而易見,大學英語雖是一種語言課程,但在對非功利性和非專業性的通識性文化和知識傳授的過程中,能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大學英語學習不僅僅是學習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播語言文化,以及通過英語學習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英語學習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正如外語教學的培養功能所要求的那樣,使學生發展并具備一種新的文化意識,反過來也能增進他們對語言的更好掌握。
3.開展ESP教學。為了避免大學英語與高中英語課程重復,教學費時低效,同時為了滿足日益變化的社會需要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大學英語教學的重心應適時向專門用途英語(即ESP)方向或學術英語轉移。ESP或專業英語應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基礎性大學英語之后的ESP課程建設是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大學基礎英語主要還是詞匯學習,語法句型的講解,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ESP教學不僅包括英語語言技能訓練,而且有明顯的專業內涵,是語言技能訓練和專業知識學習的結合,是大學英語基礎階段之后的必然銜接。
4.加強師資培訓。教師不能只專注于自己所教學科的知識,更要廣泛學習,不斷跟上時代潮流,更新知識庫,學習外語教育技術,等等。另一方面,學校要積極構建包括對外交流、學歷進修、網絡培訓等多種形式的教師發展機制。高校可以開設培訓專題,定期開展主題教研活動,強化科研意識,充分發揮名師的示范、輻射作用,提升骨干教師的層次。
5.落實基于網絡和計算機的學習模式。如何落實基于網絡和計算機的英語學習模式,高校可采取如下措施:安排教師在語言實驗室值班,為學生自主學習答疑,同時也是監管學生按時學習,并達到自主學習的時間要求;大量建設互動性網絡課程,同時保證該網絡課程要有監控功能,能記錄學生日常的學習時間、學習效果,并帶有測驗與評估功能;各高校應結合當下快速發展的慕課及其翻轉課堂理念,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利用的國內外主要慕課平臺有:www.edx.org,www.coursera.org,www.mooc.cn,www.xuetang.com,http://www.uooc.org.cn。
此外,高校應購買或開發兼容性強的英語教學平臺,該平臺最好能與各高校的教務系統相銜接。開發者可以考慮利用國外開源代碼的英語教學平臺,比如Moodle,并進行二次開發,而不是各個出版社各自為政,開發網絡學習系統互不兼容。
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存在一定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會進一步推動教改的深入。各高校更應需要結合院校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問題解決方案和教改方案。目前,大學英語教改正在深入推進,從而能激發各類高校和大學英語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必將會取得更大成就。
參考文獻:
[1]Brandle K.Integrating Internet—based Reading Materials into the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From Teacher-to-Student-Centered Approaches[J].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02(3).
[2]馬彥.大學英語應該成為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J].現代大學教育,2009(4):103-107.
[3]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J].外語界,2004 (2):22-28.
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Moodle平臺的英語通識課程探索與實踐——以《跨文化商務交際》為例” (立項編號:12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