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帆
2012年,水利部在重慶市啟動新一輪定點扶貧工作。這是水利部繼2001年以來持續10年在武隆、城口、巫溪、開縣、云陽、豐都六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施部市縣水利扶貧合力攻堅后,再次加大力度對六縣實施定點扶貧。
在新一輪定點扶貧中,水利部突出民生水利建設,以“飲水安全、農村水利、農村水電、水土保持、水文和科技、管理、人才培養”為主要內容進行精準扶貧,將項目、政策扶持與彌補落后地區發展短板、保護生態安全相結合,著眼六縣因水致貧根源,解決了當地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問題,增強了這些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后勁。
突出民生 滿足群眾需求
“村里山坪塘、溝渠等水利設施,基本都是上世紀60年代建成的,用了半個多世紀,不少已經毀損,作用很難發揮。一遇旱季,人畜飲水和土地灌溉都成問題。”在云陽縣鳳鳴鎮錦屏村,村支部書記楊永見說,2013年在水利部專家組幫助下,縣里對錦屏村原有村級水廠進行了改造,配套了專業凈水設備、輸水管線和自動化監控設施。還專門投入資金整治塘壩和渠堰,重點解決了糧食、柑橘灌溉用水難題。
如今,標準化水廠已矗立在錦屏村村頭,一條條溝渠延伸到田間地頭,地里滴灌、噴灌等節水設施也已覆蓋到位。
“2012年以來,是六個定點扶貧縣水利投入最大、水利民生問題解決最實、水利改革發展最快的3年。”重慶市水利局局長王愛祖說。六縣自然條件差,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欠賬大,工程性缺水嚴重,是新階段定點扶貧工作難啃的“硬骨頭”。但水利部突出民生水利,將農村飲水安全、農田水利建設、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作為重點,真正讓老百姓得到了實惠。
家住武隆縣仙女山鎮石梁子村的李福榮說:“過去村里沒有水庫,全靠擔水喝。水利部定點扶貧新修了大河溝水庫,建起了標準化的集中供水廠,現在我也有條件開度假酒店了。”
3年來,水利部人事司、國科司、建管司、水保司、農水司、防辦等26個單位先后50多次到重慶指導調研水利改革發展,深入六縣工程現場實地調研,幫助六縣上馬了大批民生水利工程,解決了107.64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101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1.40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04.56萬人,保護耕地17.73萬畝,新增農村水電裝機8.45萬千瓦,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
精準扶貧 激發扶貧活力
在對口幫扶中,水利部十分注重精準扶貧。以技術幫扶為例,水利部依托自身專業優勢,重點幫助貧困地區做好水利發展規劃、城鎮規劃、項目規劃、勘測設計、技術指導、科技普及等。
云陽縣有150多座小型水庫,建成時間普遍超過40年,不少已是帶病運行,存在安全隱患。依靠技術幫扶,如今該縣已開始推廣水庫大壩監測技術系統,大壩表面位移、滲漏量、水庫水位、庫容等數據可以實現自動測報、無線傳輸,為水庫安全管理、科學調度和有效運行提供了依據。
針對部分山區水源不足問題,水利部積極推進高山生態扶貧搬遷,以水定點,結合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飲水安全、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等建設內容,統籌解決搬遷群眾的涉水問題。
豐都縣三合街道雙廟村有3個社的村民原來都住在800多米的高山上,路不通、吃水困難,現已逐步搬到山下的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安置新村里。該新村正是按照“以水定點”的思路選定的。75歲的村民周端槐說,以前缺水時靠舀水田的水吃,現在就住在水廠邊,吃水再也不愁了。
在水利部的精準扶貧下,重慶還在貧困區縣建成了防汛專用計算機網絡系統、沿江城鎮預警預報系統、旱情信息采集系統和水利電子政務系統,初步形成了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的防汛抗旱減災體系。
此外,水利部還先后建立了各種聯動機制,與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密切配合,上下聯動、合力推進水利定點扶貧工作,同時對貧困地區實行差異化優惠政策,把項目和資金向六縣傾斜,向最困難群體覆蓋。
補足短板 提升發展能力
“新一輪定點扶貧工作被提升到了新的歷史高度。”王愛祖說,3年來,中央和市級對六縣水利投入58.78億元。水利部打破“就水利說水利”的傳統思路,將水利項目、政策扶持與貧困地區發展能力建設相結合,重點解決困擾其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利短板”。
巫溪縣城坐落于深谷之中,沿河而建,用地條件很差,老縣城原占地面積僅有0.68平方公里,卻聚集了4萬多人。城市用地空間嚴重受限,一直是困擾巫溪經濟發展、人口疏解的大難題。
水利部多次派出專家現場“會診”巫溪城市發展難題,通過勘測調研,確定將城鎮堤防建設作為對口幫扶的重點。在水利部幫扶下,巫溪縣城已實施兩期河堤工程建設,建成河堤近10公里,一方面使巫溪縣城從“不設防”提升到20年一遇防洪標準,另一方面也達到了河道治理、沿河土地整治的目的,拓展了用地空間、優化了城市發展品質。依托兩期河堤,巫溪縣又新建了新城,新安置人口超過4萬,大大緩解了老縣城人口壓力。
面對六縣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水利部還有針對性地安排經濟拉動能力強、對生態環境友好的水利項目“落地”。例如,近年來巫溪縣就在水利部幫扶下,利用境內水能資源豐富的優勢,重點實施水利能源支撐戰略,開發清潔、高效水電和小水電代燃料項目,目前巫溪水電開發收入占到本級財政收入的1/7。通過小水電代燃料項目,農村群眾用上便宜水電,告別了“砍柴做飯、煙熏火燎”的生活,保護森林面積超過80萬畝。同時,每戶每年補助1200度電,這成為繼退耕還林補貼、糧食直補后,巫溪農民獲得的又一補貼項目。
據統計,在水利部的幫扶之下,六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已由2011年的5722元提高到2013年的7460元,增加30.37%;絕對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52.29萬人減少到2013年的48.08萬人,減幅8%;貧困村由2011年的621個減少到2013年的589個,減幅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