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霜,亢希然,2* ,龐 健,李雪枝,陳 超
(1.廣西南寧市知識產權服務中心,廣西南寧 530031;2.河北石家莊市欒城區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大隊,河北石家莊 051430)
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又名環柄香菇,是平菇的一種。秀珍菇因外形悅目、鮮嫩清脆、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獲消費者好評。秀珍菇鮮菇中蛋白質含量豐富,氨基酸種類較多,富含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經多年引種試驗,發現其在食用價值、栽培方法和產量等方面均比通常栽培的平菇有更多的優點且菌絲生活力極旺盛,具有很強的腐生能力,可以在稻草、麥稈、香蕉稈、廢棉、茶葉渣等各種植物廢料上生長,極易進行人工栽培。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農林產業廢棄物來栽培秀珍菇,使秀珍菇的栽培本土化。
廣西的桉樹人工林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一[1]。大量的桉樹皮被廢棄、焚燒或者填埋,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在當地利用桉樹皮栽培食用菌具有很大的優勢。目前,已有許多利用桉樹皮栽培食用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4],降低了食用菌的栽培成本。該試驗主要目的是篩選出適合利用桉樹皮栽培,且菌絲生長勢強的秀珍菇品種。
1.1 供試菌株 從廣西區內外收集到秀珍菇9號、秀珍菇845、秀珍195、秀珍菇163、秀珍菇18、秀珍菇1號、秀珍菇2號、秀珍菇8號和臺灣秀珍菇等品種(表1)。
1.2 試驗方法
1.2.1 供試培養基。
1.2.1.1 母種培養基。PDA培養基: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 20 g,加水 1 000 ml,pH 自然。

表1 供試秀珍菇品種
1.2.1.2 原種和栽培種培養基。80%棉子殼+20%麥麩+2%石灰+1%石膏。
1.2.1.3 出菇培養基。76.3%桉樹皮+3.1%玉米粉+20.6%麥麩+2%石灰+1%石膏。
1.2.2 菌種制作。分母種、原種、栽培種三級制種方法制種,培養基按常規方法配制、滅菌[5]。接種后置于接種室內培養。每個品種接種50袋,每袋以1.0 kg干料計算,重復3次。
1.2.3 菌袋制作。桉樹皮和棉子殼提前預濕,培養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選用15 cm×37 cm聚丙烯單口塑料袋,100℃常壓滅菌10~12 h,培養料冷卻到低于30℃時,固體種接種。
1.2.4 菌絲日均生長速率。菌絲日均生長速率(mm/d)=菌絲生長量(mm)/培養天數(d)。
1.2.5 菌袋擺放。菌袋擺放無嚴格要求,菌袋間不必留空,菌墻高8~10袋(高約1.0 m)。
1.2.6 開袋。菌袋菌絲培養成熟吐黃水后要及時開袋催蕾,開袋前棚內全面噴灑一次殺蟲劑。
1.2.7 催蕾。菌袋開袋后2 d內不可淋水,2 d后棚內噴霧或淋水增濕,要求濕度在90%以上,如果溫度合適,3~5 d開始現蕾,現蕾后避免大水噴淋,適宜細霧輕噴。
1.2.8 出菇管理。菌袋現蕾后2~4 d是菇子實體生長成熟期,此時要注意調控棚內溫濕度。秀珍菇子實體最適生長溫度是15~30℃,子實體生長期適當減少通風,增加棚內CO2濃度有利于生長,因此棚內可通過加蓋薄膜來形成一個適宜的小氣候環境。當白天氣溫低于15℃時,封閉薄膜以利保溫;當白天氣溫高于25℃時打開薄膜通風降溫。
1.2.9 物理防蟲設施。栽培大棚內安裝防水滅蟲燈,減少蟲害發生,實現無公害栽培。
1.2.10 產量統計。記錄統計品種的鮮菇產量,計算生物轉化率,利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生物轉化率=(子實體總產量/干料重)×100%。
2.1 秀珍菇各品種在PDA培養基上的菌絲日均生長速率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與臺秀的菌絲生長速率相比,8號、195和845的菌絲生長速率略高于臺秀,其中195菌絲生長速率最快,為5.8±0.03 mm/d;1號、9號和163的菌絲生長速率低于臺秀,其中1號菌絲生長速率最慢,僅為2.3±0.09 mm/d;18和2號的菌絲生長速率與臺秀差異不顯著(表2)。

表2 不同秀珍菇品種在PDA培養基上的菌絲生長速率
2.2 不同秀珍菇品種在栽培菌包上的菌絲生長速率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臺秀的菌絲生長速率最快,菌絲生長速率平均值為7.93 mm/d,與163、9號、195、2號和1號菌絲生長速率相比較,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1號的菌絲生長速率最慢,菌絲生長速率平均值為6.30 mm/d,與其他8個品種菌絲生長速率相比較,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表3)。
2.3 不同秀珍菇品種的生物學特性 從表4中可以看出,9號、845和2號的菇蕾淺灰色,子實體叢生,接種至出菇需25~29 d,有明顯的潮期;195等其他6個品種的菇蕾均為黑色,子實體散生,接種至出菇需30 d以上,沒有明顯的潮期。195的菌絲長勢最好,845和163次之(表4、圖1)。
2.4 秀珍菇各品種間生物轉化率比較 從表5可知:不同品種間菌袋污染率不同,臺秀、2號和845的污染率最高,達到10.7%;8號和195的污染率較低,分別為0%和1.8%。不同品種間生物轉化率有差異,845每袋菇產量為329.30 g,生物轉化率達到68.84%,表現最好;2號每袋菇產量為314.90 g,生物轉化率達到65.83%,表現次之。

表3 不同秀珍菇品種在栽培菌包上的菌絲生長速率

表4 不同秀珍菇品種部分生物學特性情況

表5 不同品種秀珍菇間出菇狀況比較結果
綜合9個秀珍菇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品質及產量表現,初步確定195、163、18等3個品種與對照品種臺秀是適合桉樹皮栽培的秀珍菇品種。
(1)試驗確定了195、163、18等3個品種與對照品種臺秀是適合桉樹皮栽培的秀珍菇品種。主要原因如下:秀珍195的菌絲生長速率最快,口感較好,菌絲發育過程中菌袋的污染率較低,生物轉化率高于臺灣秀珍菇。秀珍菇18號的菌絲在桉樹皮栽培料中的生長速率很快,口感較好,生物轉化率高于臺灣秀珍菇。秀珍菇163的外形美觀,生物轉化率高,口感好,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
(2)秀珍菇各品種的生物轉化率較低的原因可能如下:①培養基中桉樹皮的添加量過高。該試驗培養料的主料100%為桉樹皮,這個培養基配方可能不太適合秀珍菇各品種生長。因此需要人們進一步探索桉樹皮在培養基配方中的合理比例。②秀珍菇中栽培環境中濕度不夠,鮮菇的含水量較低。由于試驗條件有限,所搭的出菇大棚質量較差,致使秀珍菇的栽培場所濕度較小,相對干燥,所以采摘的鮮菇含水量較低,進而影響了各品種的產量,造成此次試驗的9個秀珍菇品種生物轉化率都偏低。
[1]項東云,陳健波,劉建,等.廣西桉樹資源和木材加工現狀與產業發展前景[J].廣西林業科學,2008(4):175-178.
[2]謝日祿,亢希然,龐健,等.桉樹皮栽培食用菌初探[J].農業研究與應用,2011(5):13-14.
[3]亢希然,劉紀霜,謝日祿,等.桉樹皮栽培姬菇試驗[J].食用菌,2013(6):31-32.
[4]劉紀霜,李雪枝,亢希然,等.高溫小平菇菌株篩選試驗[J].中國食用菌,2014,33(1):66 -67.
[5]常明昌.食用菌栽培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