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梅,石 凱,何連生,蘇 毅,倪茂飛,王佳煒
(1.重慶交通大學河海學院,重慶 400074;2.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12)
2009年12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將旅游業定位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旅游業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新高度。而農家樂旅游當前正以25%的年增長率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新潮[1]。在“農家樂”旅游大發展的同時,也看到由游客引起的農家樂旅游村鎮環境污染問題(廢水、垃圾等)已較為突出;而以往存在的村鎮畜禽廢物污染、農作物秸稈等廢物的處理問題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因此,在發展農家樂旅游經濟活動的同時,尋找適宜的途徑與模式來消納農家樂旅游村鎮的環境污染物質,已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緊迫任務。筆者將在介紹農家樂旅游的環境影響、旅游可持續發展與旅游村鎮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提出“農家樂旅游村鎮污染治理與循環經濟結合的就地消納模式”,以期為妥善解決農家樂旅游村鎮的主要環境污染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1.1 農家樂旅游 農家樂旅游的雛形來自于國外的傳統鄉村旅游,并將國內特有的鄉村景觀、民風民俗等融為一體。“農家樂”一詞起源于四川,1992年四川省一位領導在農科村考察時,欣然題字“農家樂”。農家樂發展以“農”為根,以“家”為形,以“樂”為魂[2]。廣義的農家樂旅游是指依托城郊地區的農民家庭,將“農家樂”、“林家樂”、“漁家樂”等綜合,再加上優美的田園風景和獨特的農家生活,吸引城市群體前來休閑度假、觀光娛樂、體驗勞作的一種鄉村旅游活動;而狹義的農家樂旅游指的是“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1,3]。“農家樂”為渴望體驗田園生活的市民提供了好去處;同時,它調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使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4]。“農家樂”旅游正朝著休閑、觀光、參與、娛樂等綜合型方向蓬勃發展[1]。
1.2 農家樂旅游的環境影響 我國大部分農家樂旅游仍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形成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旅游環境影響不容忽視。旅游對環境的影響主要來自旅游設施的建設、維護與游客的活動,包括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正面影響主要在于旅游發展可以增強環保意識,改善和保護環境;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旅游地環境的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目前旅游環境影響研究以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為主[5-7]。
農家樂的發展使大量城里人在一定時期集中擁入農村,游客對農家樂旅游村鎮環境的負面影響包括踩踏等對村鎮土壤、生物的影響,但主要負面影響還是突出表現在環境污染上。①水污染。一定時期內大量城里人集中擁入農村,他們在這里游玩、吃住等都需要耗費潔凈水,從而產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及餐飲廢水。在南方地區一般不住宿游客產生的污水量達到30~60 L/(人·d),住宿游客產生的污水有200~300 L/(人·d),大大增加了當地的水污染負荷。②垃圾污染。由于游客大量增加,造成生活垃圾產生量較大。生活垃圾的收集、運輸與處理任務繁重,部分農家樂地區垃圾隨處堆放。另外,農家樂的餐飲廢物——餐廚垃圾的量在旅游高峰期量也較大,急待解決。③大氣污染與噪聲污染。農家樂地區一般較為偏僻,公共交通相對缺乏,城里人直接駕車前往的較多。車輛尾氣會造成暫時的大氣污染;客流量高峰時期,車水馬龍,人聲鼎沸,會帶來一定的噪聲污染。農家樂大氣污染與噪聲污染屬暫時性污染,帶來的影響一般較小。而水污染和垃圾污染問題若不妥善解決,極易引發土壤污染等,也會直接影響農家樂旅游村鎮的景觀,降低旅游村鎮的生產、生活與旅游價值。
除了要解決傳統農村的畜禽廢物污染、農作物秸稈等廢物問題之外,目前農家樂旅游村鎮的污染治理尤以污水、餐廚垃圾的問題比較突出。農家樂一般地處偏遠,生活污水和餐飲廢水不易接入城鎮集中管網,且水質水量變化較大,處理困難。而偏遠的農家樂,由于運輸成本過高,其產生的垃圾也難納入到市政垃圾的收運和處理系統中來。旅游旺季農家樂游客眾多,餐廚垃圾的量也較大,急待處理。
2.1 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依據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這一報告,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依據,在充分協調旅游與自然環境、旅游與社會經濟、旅游與群眾文化的基礎上,把旅游開發和使用建立在生態環境承受力之內,在維護文化完整、保持生態安全的同時,實現旅游業與自然環境、社會發展的協調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又能造福子孫后代的一種旅游經濟發展模式[5,8]。循環經濟把旅游者、旅游經營者、旅游活動和旅游地的持續發展真正融入到大自然中,能切實帶動并實現農家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5,8]。
2.2 旅游村鎮循環經濟發展現狀與模式 循環經濟就是在物質的循環、再生、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是一種建立在資源回收和循環再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原則是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duce)、產品生產的再利用(Reuse)、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我國西南山區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有:庭院式循環經濟模式、林牧業循環經濟模式、牛(羊、豬)-沼-果-林模式、畜-沼-稻-果-魚-加工模式、牛(羊、豬)-沼-果-林模式、畜-沼-稻-果-魚-加工模式、畜-沼-稻-果-魚-加工模式、畜-沼-稻-魚-桑-蠶-紡模式、豬-沼-稻-酒-果模式等[9-10]。農村庭院模式、農業生態產業園模式是目前旅游村鎮循環經濟的常用模式。農業生態產業園是通過對一定地域空間內不同農業企業間,以及其他企業、居民和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能源的輸入與輸出進行優化,從而在該地域內對物質與能量進行綜合平衡,形成內部資源與能源高效利用、外部廢物最小化排放的可持續發展地域綜合體。農村庭院模式是利用農村庭院這一特殊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資源條件,建立高效的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的農戶生態系統,獨立地形成一個無廢棄物的循環式結構[11-12];農村庭院模式見圖1,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以庭院經濟為主,把居住環境和生產環境有機結合起來,以達到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資源和太陽輻射能,并用現代的技術開發手段和經營理念進行生產,以獲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這種模式包括常見的農家樂經濟。
“農家樂”的發展提高了當地農民居民的收入,促進了經濟發展。但目前,“農家樂”旅游村鎮由于游客的大量介入,所面臨的環境污染(污水、垃圾等)問題比較突出,以往存在的畜禽廢物污染、農作物秸稈等廢物的處理問題也沒有得到更有效地解決。
農家樂的發展應因地制宜,更好地體現出農家的特點和地方特色,結合循環經濟的要求,力求節能與環保。從長遠來看,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和實現途徑。生態經濟是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促進的經濟活動形式。它要求在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按照物質能量層級利用的原理,把自然、經濟、社會和環境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統籌考慮,立足于生態,著眼于經濟,強調經濟建設必須重視生態資本的投入效益,認識到生態環境不僅是經濟活動的載體,還是重要的生產要素。要實現經濟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四者的相互協調和有機統一。農家樂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通過適宜的方式使農家樂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之中,實現農家樂經濟活動的生態化,以期建立與生態環境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相協調的生態型農家樂經濟系統。
結合以往的村鎮循環經濟模式,立足在發展農家樂經濟活動的同時利用循環經濟理念統籌解決農家樂的主要環境問題,特提出了“農家樂旅游村鎮污染治理與循環經濟結合的就地消納模式”,具體見圖2。該模式結合農村的沼氣化工程,將污水處理工程、有機物堆肥化工程作為人工消納農家樂旅游村鎮旅游污染的工程措施,而這些“人工”工程卻能與農家樂旅游村鎮的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經濟系統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從而成功構建了污水處理-種植結合、有機垃圾處理-農林有機廢棄物資源化-有機農業結合、生活污水灰水黑水分離治理-沼氣-農牧業生產結合等的良好循環模式。該模式將常住居民與外來游客對環境的沖擊負荷考慮在內,其優勢在于,能夠妥善解決農家樂的污水、餐廚垃圾問題,處理好畜禽糞尿與農作物秸稈等問題,能夠在發展農家樂旅游經濟的同時,使有機廢物的零排放成為可能,進而實現農家樂旅游村鎮污染治理與循環經濟結合的就地消納目的。
農家樂旅游已成為現代旅游業發展的新潮,但目前農家樂旅游村鎮的環境污染問題還較為突出。該研究探討的“農家樂旅游村鎮污染治理與循環經濟結合的就地消納模式”為農家樂旅游村鎮的環境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思路。
[1]應鶯.臨安市農家樂旅游對農村環境的影響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3.
[2]陳昕昕.基于川西農耕文化的成都市域農家樂景觀規劃設計理論與應用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3.
[3]田喜洲.休閑旅游“農家樂”發展探討[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報,2002,7(1):72 -74.
[4]梅小清,趙玲藝.“農家樂”旅游環境的安全性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7):2047 -2048,2105.
[5]謝芳,張艷玲.旅游生態與環境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6]孫文昌.旅游學導論[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2.
[7]李文杰.旅游干擾驅動下的草原景觀格局演變生態效應研究——以內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區為例[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10.
[8]孫靜,楊麗春,孫崎.發展循環經濟推進黑龍江省“農家樂”旅游[J].商業經濟,2007,2(6):14 -15.
[9]雷清,蘇維詞.西南山區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初探[J].生態經濟,2008(2):66-69.
[10]王濟,蔣志毅,蔡景行.“多位一體”農村循環經濟模式的探索[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7,28(4):47-52.
[11]任平,曾永明.四川省農村循環經濟區域模式探索[J].貴州農業科學,2009,37(7):214 -217.
[12]王萍輝.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與思考[J].農業經濟,2008(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