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 榆 陳曉莉 方有恒
廣東金融學院
?
人為巨災風險與責任保險補償機制
粟 榆 陳曉莉 方有恒
廣東金融學院
“廈門公交車爆炸”“上海外灘新年踩踏事故”等近年來國內發生的重大人為風險事故,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重大損失,也對社會正常秩序形成了巨大沖擊。人為巨災事件發生后,中央及地方政府常常扮演賠償者的角色,或通過社會捐助為受害人提供資金幫助,解決經濟困難。但現實表明,受財力和能力的限制,中央及地方政府無法承擔全部的損失補償,因此政府賠償并不是保障人為巨災風險的最佳模式。同時,從長遠來看,厘清政府與市場在人為巨災風險保障中應承擔的責任邊界,探索商業保險在人為巨災風險保障中具體的實施路徑,建立科學有效的人為巨災風險分散和損失補償機制,防范人為巨災風險帶來的社會不穩定,已經日趨重要。
根據2012年Sigma的定義,“人為巨災”是指與人類相關的活動導致的重大損失事件,構成人為巨災風險的標準如下表。

表 巨災風險保險損失和傷亡
資料來源:據Swiss Re,Sigma, Vol. 1 2012
人為巨災風險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城市化和財富日益集中,以及某些個人和組織因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有意或無意侵犯他人利益而出現的,主要集中在重大火災和爆炸、道路交通運輸災難、采礦事故、建筑/橋梁坍塌、環境事故、缺陷產品侵權及其他(包括恐怖活動)領域。人為巨災事故發生后,我們具體感受到的巨額財產和人身損失將依法追究到行為人身上,但由于這種經濟損害賠償責任風險的非現實性和技術管理性弱,實踐和理論研究中易被忽略,不如自然巨災在國內的研究已有時日、成果豐碩。在此將人為巨災與自然巨災相比較,提煉其風險內涵,“是為了避免、緩解或者預防明天或者后天的問題和危機”,因為“風險意識的核心不在于現在,而在于將來” ( Ulrich Beck,1986)。
人為巨災風險具有以下特征:
1.人為巨災帶來雙重嚴重損害后果。人為巨災發生后必然造成巨大的財產和人身損害,這是巨災風險的共同之處。但與自然巨災不同的是,人為巨災風險發生后,可能會引起更多有關賠償損害的訴訟案件,因此,訴訟費用和人為巨災風險肇事者面臨的巨額賠償是不可忽視的另一嚴重損害后果,但現實中人為巨災肇事者應承擔的巨額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常常被忽略。
2.人為巨災風險暴露具有很長的“尾部”或持續期。人為巨災風險可能會在許多小事件及許多損失經過較長時間的積累之后才發生,同時受到監管和法律條文變化的影響,巨額損失及其責任要隨時間的流逝才顯現出來。
3.人為巨災風險的經驗數據相當少,因此現有的統計資料不能預測今后將發生的災害。人為巨災與自然巨災的顯著差別在于,后者發生概率和后果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和模型模擬,而人為巨災由于故意、過失或非過失所導致事故的概率、嚴重性和發生地點很難用模型去估算,需要風險評估專家的投入。
4.人為巨災風險常與大規模侵權和集團訴訟相聯系。人為巨災事件由于其“人為”原因,涉及到加害方對受害方的侵權及后者對前者的訴訟。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科技的進步,無過錯歸責原則、市場份額理論以及懲罰性賠償提高了人為巨災的索賠標準,導致其常與大規模侵權或集團訴訟相聯系。
人為巨災風險的特征表明其風險的內涵和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密切相關。雖然民事責任較財產和人身風險具有隱蔽性,但在民事責任賠償體系不斷推進的社會背景下,引進完善的人為巨災事故發生后的科學賠償機制以轉嫁肇事者賠償責任,是解決行為人、受害人處境艱難帶來的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工具。
(一)有助于人為巨災風險規范、公平、有效的分散
人為巨災風險主要的風險承擔方式有加害人或受害人自己承擔損失、政府賠償和商業保險。從我國近年發生的情況來看,企業和政府是人為巨災事故發生后損失賠償的主要承擔者。
在全面考慮各種風險管理方式的特點及其保障水平的前提下,我們認為責任保險與企業或政府承擔相比激勵效應更加明顯。與企業或責任人自我承擔相比,責任保險具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能夠做到在有限的預算基礎上實現充分保障。人為巨災風險發生后,自我承擔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肇事者承擔損失,二是受害人被迫承擔。無論哪一種,自我承擔都存在被動性和不規范性,且受限于資金有限可能出現無法支付賠償的情況。政府承擔受制于政府財政水平,且賠償標準存在地區差異化,同時人為巨災事故造成的昂貴賠償數目有時遠遠超出政府所能支付給受害者的最低限度金額,以切爾諾貝利(Chernobyl)災難為例,國際上普遍達成共識,認為國家主體賠償不足以覆蓋所有損失。
(二)有助于保險業創新發展
里奧·M.蒂爾曼提出的金融進化理論認為,金融企業只有在這個充滿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世界里不斷進化演變,才能得到生存和發展。作為金融業重要組成部分,保險業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也證明了金融進化理論的核心觀點:當經濟的重點從農業轉移到工業再到服務業,當人們關注的風險重點從擁有的財產轉移到身體壽命再到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和信用風險,保險承保的標的由最初的貨物船舶等有形財產到如今的責任信用等無形標的,保險的職能則經歷了從風險保障到資金融通再到社會管理的演變。保險業服務對象中無形資產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傳統有形資產,保險業將更多面對的是損失巨大的難以量化的風險(如人為巨災風險),只有不斷創新以滿足客戶不斷增長的索賠,才能保持行業保費的增長,滿足其績效要求。
(三)有助于侵權責任的社會化分散
人為巨災風險責任的認定與侵權責任領域的變化發展緊密相連。隨著現代工業中風險事故的不斷增加,侵權責任領域有兩個大的變化:一是無過失責任歸責原則的廣泛運用。這在人為巨災事故中體現更加明顯,即只要人為巨災中加害人的行為或物體給他人造成損害,加害人就應當承擔侵權賠償責任,而不考慮加害人是否具有主觀上的過失。二是單次侵權事故的賠償金額日益增加。在人為巨災中加害人光靠自身的經濟實力往往無法承擔如此巨大的損失賠償,通過責任保險對受害人進行及時補償,將消除破壞社會和諧穩定的巨大隱患。由于人為巨災中民事責任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懲罰侵害人而是恢復受害人的權利,因此人為巨災風險責任依照當事人的約定,可由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如責任保險分擔。在此過程中,責任保險把集中在個人或企業的損失賠償責任分散于社會,使人為巨災賠償責任社會化,既保證了及時有效地彌補受害人的損失,又使行為人不至于因為巨額賠償陷入經濟困境,最終維護了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人為巨災責任保險產品創新,不僅有利于人為巨災風險管理,亦可順應我國法律領域等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責任保險需求。
(一)將責任保險技術引入人為巨災風險市場的演進式產品創新
根據與現有情況的差異程度,可將保險產品創新分為三種類型:最保守的產品創新模式是漸進式創新,著重對現有產品進行小幅度但重要的改進;最激進的是變革式創新,它從根本上改變工作方式或現有產品集合;在二者之間是演進式創新,這種創新將新技術引入現有市場,或將現有技術引入新市場,或是改變提供產品或服務的方式。從目前我國責任保險經營技術及其應用的現實看,人為巨災責任保險產品創新采用演進式創新模式比較合適,即將現有責任保險產品和技術引入人為巨災風險領域。當然,對保險機構而言,需擴大對人為巨災風險的認識和應用范圍,修改現有產品的保單條款和條件,適度提高經營技術,以應對人為巨災風險環境和承保周期的變化。就目前我國責任保險經營環境的現實條件而言,采用演進式創新模式比較符合保險機構產品開發成本預算有限的實際,也有利于減小新產品投放市場的風險。
(二)以客戶為中心擴展保險責任范圍
清楚了人為巨災風險責任保險產品創新的模式,接下來需要思考的是產品創新存在的技術難題。對保險機構而言,首要的技術難題是如何擴展責任保險可保風險范圍,使其最大可能地接近人為巨災風險分配狀態。現實中可保風險集合很難有大的擴展,只能開發擴大可保險范圍的工具和技術,可供借鑒的經驗和成果包括:
1.與政府合作,改變純粹的市場經營模式。人為巨災往往與公眾重大利益相關,在政府的組織和參與下,責任保險能提高其運營效率,分擔部分本應由政府承擔的責任。
2.通過再保險和資本市場擴展可保風險范圍,使保險公司可以經營某些人為巨災風險。
3.借鑒其他保險領域的技術和工具擴大可保風險范圍。例如,數據挖掘的應用,通過對大量潛在風險因素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提高人為巨災保險產品設計的可能性;數據挖掘還可解決人為巨災風險客戶的群體劃分,提高客戶風險的同質性,解決交叉銷售等問題。
(三)根據人為巨災風險對責任保險創新產品定價
由于人為巨災風險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人為巨災責任保險產品的定價是產品創新關注的焦點,即保險公司能否確定一個恰當的保險價格,這一價格既能使公司盈利,又不會讓人為巨災行為人望而卻步。價格合理計算的第一步是將人為巨災中不確定的巨大意外損失轉變成少量的固定損失,這取決于基于相當精確的分類概率計算的可能性。與人身風險和財產風險相比較,人為巨災風險受其發生概率的模糊性、后果的長尾性,及法律等其他相關費用的影響,對保險機構計算和建模能力、對描述潛在風險因素的大量數據的處理分析能力要求更高。
(四)倚重保險經紀公司推動人為巨災責任保險產品創新
從我們的分析來看,人為巨災責任保險產品創新似乎合情合理,但由于人為巨災風險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保險機構創新人為巨災責任保險產品的積極性不高。從保險業發達國家的市場經驗看,對于大型的、更為復雜、不常發生的風險,客戶非常倚重于經紀公司。因為經紀公司比保險公司更接近客戶,對客戶風險管理的需求理解得更加深刻。就人為巨災風險而言,不斷攀升的人身賠償、產品責任使得企業通過保險公司獲得風險保障越來越難,經紀公司可將客戶需求與責任產品創新更好地結合起來,特別是對那些承保能力不足的人為巨災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