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微
摘 要:進一步加快電子政務建設進程對我國西北民族地區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筆者針對我國西北民族地區電子政務的發展現狀,歸納分析了制約我國西北民族地區電子政務發展的主要原因, 并針對該地區電子政務建設進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結合現實情況和未來發展預期,為各級政府、相關企事業單位及高校研發機構提出幾點對策。
關鍵詞:西北民族地區;電子政務
一、加快西北民族地區電子政務建設進程的重要意義
受限于資金、技術、理念、人力資本等因素,西北民族地區電子政務的發展進程一直處于初級階段,降低了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尤其是G2B(政府-商業機構間電子政務)的發展受限,使得相關企業在進行稅務登記、證照辦理、信息咨詢時,難以及時獲得政府的服務,在一定程度上,較低的行政效率阻礙了西北民族地區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放慢了西北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的步伐。所以,大力推進電子政務建設進程,有利于更新傳統理念,搭建高效、完善的政務處理平臺,為提升政府服務質量、提升工作效率、擴大服務范圍提供保障。由此可見,進一步加快電子政務建設進程對我國西北民族地區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第一、有利于更新公務人員對于政務處理的傳統理念。傳統的政務處理流程往往以政府職能為中心,企業、組織或個人須向各職能部門及業務流程進行事先了解,才能根據各分管部門的權責范圍和具體分工,進行業務辦理。由于此類政務多由人工處理,審批流程繁瑣,等待時間較長,使得需要辦理業務的企業或個人無法及時、有效的獲得高質量的政府服務。電子政務的廣泛應用將打破這一傳統理念,在最大程度上滿足民眾需求,通過突出重點服務項目,優化政府資源配置,完善網上辦公模式,提升工作效率,壓縮時間成本,保證工作服務質量,促進西北民族地區各類企業、組織、個人的健康發展。在另一層面,電子政務的發展將提升各級公務人員的服務理念,明確的服務流程使得各項業務的開展都及時接受民眾監督,避免發生以權謀私、權力尋租等現象。第二、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長期以來,政府各項公務的處理都依靠人工,再加上傳統理念的灌輸,使得有些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辦事效率低下。部門間推諉扯皮、證照辦理審批延期、政務信息更新緩慢的現象時有發生。既浪費了政府資源,又給接受服務的群眾和企業帶來了不便,無法營造良好的政務公開環境。加強西北民族地區電子政務建設, 可以有效的節約服務成本,透明工作流程,完善服務渠道,及時更新政務信息,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第三、有利于帶動西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電子政務分為四個類別,G2G(政府間電子政務),G2B(政府-商業機構間電子政務),G2C(政府-公民間電子政務),G2E(政府-雇員間電子政務)。考慮到實際情況,西北民族地區各級政府通過構建完備的電子政務服務平臺,尤其加大對G2B的投入力度,可以為各行業、各企業辦理業務提供捷徑,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政治、商業環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最終促進西北民族地區的經濟崛起。
二、西北民族地區電子政務的發展現狀
缺乏全面、具體的發展規劃。我國西北民族地區的電子政務建設,各省、市、區、鎮缺乏全面、統一、具體的發展規劃, 致使各級部門在推進電子政務建設的進程中缺少適時的溝通與反饋,無法根據實際情況統一發展戰略,突出發展重點,共享政務信息,避免重復建設,優化網絡資源配置,規范數據庫建設,確定技術標準,形成G2G網絡體系等等。經常出現信息孤島效應,各地區、各層級政府部門各自為戰、自行建設,重復投資,開發程度較淺等現象。此外,各級政府部門的電子政務發展水平不一,像中央直屬單位、省廳級部門遠遠要比該地區其他縣、鎮政府單位的投入力度大、技術更新快,從而造成整個地區在構建電子政務體系的過程中出現斷層、兩極分化等現象,致使各省市與各縣鎮政府在政務對接時,無法有效統一政務處理方式,給各部門的匯總、統計、分類和反饋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延遲了辦公進度,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信息化水平相對較低。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13年中國信息化發展水平評估報告》相關數據顯示,伴隨著國家信息化推進政策的有效落實,各地方政府先后開啟并推動了“3G網絡建設”、“寬帶普及提速”工程,社會信息化指標呈現出較高的增長速度。同時,各省市信息化指數呈顯著階的梯狀分布。由圖1可知,東部沿海省市的信息化水平顯著高于中西部省市,在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中,除寧夏回族自治區信息化指數在70-80之間,新疆、內蒙古、甘肅和青海等地的信息化指數均在60-70之間,西北各省信息化指數排名也相對靠后。
另外,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全國各省市中,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各省份所占IPv4地址數及比例極低。其中,內蒙古(0.79%),新疆(0.62%),甘肅(0.48%),寧夏(0.24%),青海(0.18%)。此項數據表明,西北少數民族地區IP地址所有者數量相對較少。從以上信息中皆可看出,雖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推進信息化建設進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東南強、西北弱”的信息化格局仍未打破,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信息化水平相對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電子政務的健康發展。
財政傾斜力度不足。西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東中部落后,所以,政府在完善各項職能、引導地方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注重地方GDP的增長,將大量資金投入到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中,卻忽略了公共服務平臺的構建和完善。同時,中央及省廳級部門沒有及時給予各縣鎮充足的資金支持,財政傾斜力度不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我國西北民族地區電子政務的發展步伐。
科技人員匱乏,人力資源環境較差。西北民族地區的教育基礎薄弱,教育資源匱乏,教育普及度較低,無法為電子政務的構建提供及時、充足的人力支持。而且,本地區人才流失的現象較為嚴重,高校畢業生大多選擇到東部沿海省份發展,本地區的人力資本分布也較多的集中在能源型國企單位,愿意從事ICT行業并能做出成績的人才比例較低。同時,高校研發機構很少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相關產業形成長期的校企聯營關系,難以在西北地區將研發成果付諸實踐。
各級政府對電子政務的認識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偏重硬件投資、輕視軟件開發。西北民族地區各級政府在電子政務的構建過程中,往往較為重視設備的更新、網絡的提速,卻忽視了應用軟件的開發、運用、維護和升級,致使很多高端設備閑置,利用率較低。若硬件更新后,無法匹配適合的軟件,這在本質上,降低了該地區電子政務開發與建設的水平。二、重視資金投入,輕視日常運用。換言之,電子政務的應用與日常政務的辦理無法有效匹配。由于傳統理念的束縛,公務人員怠于提升網絡辦公技能,忽視政府網站的升級,只是把相關文件上傳至網站,很多政務依然依靠人工處理。此類做法,使得電子設備成為擺設,無法有效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
三、推進西北民族地區電子政務發展進程的對策
針對西北民族地區電子政務建設進程中出現的幾類問題,結合現實情況和未來發展預期,筆者為各級政府、相關企事業單位及高校研發機構提出幾點對策:明確發展規劃、突出建設重點;加大財政傾斜力度,提高專項資金利用率;加強信息人才梯隊建設;普及電子政務相關知識,更新大眾觀念,擴大受益范圍;加強高校、企業、政府三方合作,共同推進電子政務建設進程等等。
明確發展規劃、突出建設重點。西北民族地區電子政務的建設應以“服務民族地區,帶動經濟發展”為宗旨,結合西北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省、市、縣、鄉協同發展的戰略規劃,明確戰略的愿景和使命,與各級政府達成共識,統一建設進度,為西北地區電子政務的建設提供政策指導。同時,此項發展規劃應明確流程,突出重點。在推進G2G(政府間電子政務),G2B(政府-商業機構間電子政務),G2C(政府-公民間電子政務),G2E(政府-雇員間電子政務)的建設進程時,以帶動經濟發展為首要目標,“優先發展G2B,逐步完善G2G,最終優化G2C、G2E”。G2B的優先發展和運用將大大提升政府對企業,尤其是對中小型企業的辦公效率,良好的政治環境將吸引更多的外國、外省商家投資建廠、尋找商機。政府在提升辦公效率的同時,良好的服務水平也將拉動西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加大財政傾斜力度,提高專項資金利用率。西北民族地區電子政務的發展對于國家貫徹西部大開發政策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在各省都較為重視地方GDP累積的現實情況下,考慮到西北民族地區的經濟實力和資金利用方式,僅僅依靠地方財政撥款無法及時、有效的推進電子政務的發展。所以,中央及省廳級部門應加大政府轉移支付,并加強對專項資金利用的監督力度,使資金按具體規劃分撥,提高資金利用率,不斷促進西北民族地區電子政務的高效發展。
加強信息人才梯隊建設。西北民族地區在推進電子政務建設的進程中,須加強信息人才梯隊建設,提升國家公務人員的網絡辦公技能。如今,我國西北民族地區政府部門缺乏大量優秀的信息人才,多數公務員信息化技能較低,對于傳統服務方式過于依賴。通過對各機關部門行政人員、辦公人員定期進行計算機技能培訓,提升業務能力,輔之以年度、季度考核,可較快提升基于電子政務平臺的業務處理能力,為黨政及企事業機關提供人力支持。
普及電子政務相關知識,更新大眾觀念,擴大受益范圍。政府應加大宣傳,向廣大群眾及時傳達電子政務相關信息,向各企業、組織、個人介紹各類業務辦理流程,逐步改變辦公方式,增加網絡辦公渠道,也可根據業務需要,對一些部門進行分化重組,針對各類服務人群,提供切實的政務服務。
加強高校、企業、政府三方合作,共同推進電子政務建設進程。首先,政府應加大對民族地區ICT企業的支持力度,為該類企業引進人才。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出面搭橋,鼓勵ICT企業與各高校科研單位加強合作,以軟件開發技術為依托,壯大企業發展。同時,鼓勵西北民族地區高校向東部高校學習新的培養模式,申請專業碩士點(如與ICT企業聯合培養,定向招錄的工程碩士),為企業創新提供人力支持,ICT企業的持續壯大也將帶動西北民族地區電子政務的跨越式發展。再者,政府可通過招標,尋求有意愿、有實力的企業共同出資,推進電子政務的建設,通過搭建平臺,突出公務服務,融合商業服務,并為地方企業進行廣告宣傳,帶動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實現科研創新、企業發展、政府職能完善的三贏局面。
參考文獻:
[1] 金江軍.電子政務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 沈大風.電子政務發展前沿[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