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萍萍
摘 要:本文基于“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背景,通過分析海南省社會組織的發展環境,以小見大,為社會組織的發展總結經驗和教訓,為我國目前正在全面推進的政府機構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政府;大社會;海南省;社會組織
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今天,“小政府,大社會”的行政管理模式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小政府”要求政府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大社會”要求社會組織同步發展,承擔政府轉移出來的部分公共職能。“小政府,大社會”通過精簡機構、下放權力,將政府承擔的部分職能推向市場,轉移給社會。海南省從建省之初便推行“黨政分開、政企分開、精簡機構、下放權力、加強立法”的“小政府,大社會”行政管理模式,是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試驗田”。[1]1988年建省伊始,海南省與中央的行政機構設置便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使得改革一度陷入僵局。因為機構不對口,常常會出現一個廳長去中央開幾個不同部門會議的情況。中央領導下來檢查時,也常常會發出“海南的行政管理機構有待完善”的感慨。海南省的改革步伐走在全國前列,社會組織在海南的發展具有典型性。
一、社會組織在“小政府,大社會”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一)滿足公共服務多樣化的需求。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公共服務市場化趨勢日益明顯。公共服務的供給由政府壟斷經營轉變為由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共同提供。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具有普遍性,而企業具有逐利性。政府、企業在提供公共服務領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社會組織的存在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
(二)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社會組織具有非營利性和志愿性,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更能保證公共服務的質量。另一方面,社會組織是公民志愿參與的自治組織,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與政府機構嚴格的等級制度和審批制度不同,社會組織的組織機構更加靈活高效。
(三)合理高效配置社會資源。通過向社會募捐,社會組織將籌集的善款用于扶危濟貧等公益事業,有利于物質財富在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除了物質財富,有些社會組織還會向社會提供文化、衛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在追求社會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充分利用了人才、信息等社會資源,促進了資源的合理高效配置。
(四)促進社會公平。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很難照顧到全部社會成員的利益。市場提供公共服務遵循等價交換原則,將一些付費能力低或無付費能力的人排除在外。而社會組織大多數都是以公益為核心,以社會弱勢群體為服務對象。他們的加入可以有效地積聚社會資本,整合相關階層的需求,促進社會成員的利益實現,促進社會公平。
二、海南省社會組織的發展環境
(一)社會環境。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海南省登記在冊的社會組織達4385家。其中,基金會39家,社會團體2125家,民辦非企業2221家。僅2013年,全省新成立登記的社會組織就達到793家。海南省的社會組織在“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背景下迅速發展,涉及領域不斷擴大。 國家民政部和財政部等部委對于海南省建設社會組織體制的嘗試給予高度肯定,并且連續三年對海南省社會組織開展社會服務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從2012至2014年,國家財政共支持社會組織立項資金1023萬元。海南省政府也從2011年起連續4年,先后從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拿出780萬元,開展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試點工作,購買服務的內容涉及養老、扶貧、醫療、助學等服務。
(二)政策環境。近年來,海南省大力推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改革,利用經濟特區的立法優勢,出臺了一系列走在全國前列的法律文件。第一,為促進社會組織的發展和規范化建設,近年來,海南省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培育發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指導意見》。海南省民政廳還專門成立了社會組織評估委員會,建立社會組織評估專家組。評估結果直接影響政府給出的優惠政策。第二,海南省民政廳于2012年5月下發《關于公益慈善類和社會福利類社會組織試行直接登記的通知》,對社會福利類、公益慈善類等四類社會組織實行直接登記制度,進一步激發社會組織活力,促進社會組織快速發展和社會治理結構的進一步完善。第三,2014年3月26日,省民政廳出臺《關于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試點方案》,不斷完善行業協會商會規范發展的長效機制。第四,海南省社會組織年檢方式率先改革。民政部門每年都要對社會組織進行年檢,增加了社會組織運行成本,影響了社會組織服務效率。從2014年開始,海南省在全國率先對社會組織年檢方式進行改革,實行年度報告制度,社會組織的年度報告情況由民政部門通過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平臺公示,供社會公眾查詢。
三、海南省社會組織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信息透明度不夠,公信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國社會組織的信息披露普遍存在披露內容少、質量參差不齊、披露渠道少、披露時間滯后等問題。一方面,社會組織自身信用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和社會公眾對社會組織的信任度不高。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公眾的監督意識逐漸增強,社會組織一旦有貪污腐敗現象會很快被公之于眾。公眾對社會組織的信任危機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資金來源單一,對外界依賴強。社會組織的資金來源一般有三種:政府資助、會費和營業收入、各類捐款。目前,海南省大多數社會組織的資金來源是會費,少部分依靠政府資助、社會捐贈、提供社會服務、資金利息滾存等獲取資金。這樣的資金來源方式穩定性差,依賴性強。
(三)缺乏專業人才,社會服務能力不足。海南省大多數社會組織的工作人員是兼職人員。工資待遇低、缺乏安全感等因素造成工作人員流動性很大。這種不穩定性無疑會制約社會組織的發展。在有些地方,社會組織甚至成為吸收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院”。專業人才的缺乏又直接影響社會組織的社會服務能力。
(四)社會組織缺少自律,外部問責困難。對社會組織進行問責包括以政府、捐贈者、受助者、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媒體、社會公眾進行的外部問責,也包括社會組織的自律及行業自律。[2]目前我國社會組織也存在普遍的自律性不強問題,這一方面是由于其法人治理機構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是由于會員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組織結構不完善。
(五)績效評估體系不完善,評估指標不全面。通過評估,可以對社會組織進行監督、引導和約束,促進社會組織能力與公信力的提升。我國目前對社會組織的績效評估存在很多問題,一方面是評估指標的科學性、合理性、全面性有待提高,可另一方面是評估體系有待健全。評估指標尤為重要,具有指揮棒的作用,能直接影響社會組織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國缺乏客觀公正的針對社會組織的評估機構,才會導致個別社會組織的負面新聞影響到整個行業。
參考文獻:
[1]邢少文.“小政府大社會”的海南往事[J]. 南風窗,2012,22:40-42.
[2] 張遠鳳主編.社會創業與管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