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敏
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質疑精神都不是通過某一種專門訓練課所能培養出來的。這些創新品質的形式,是在長期的學習與求知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尤為重要。
一、激發好奇心
創設情景,誘發好奇心。阿基米德在沐浴時得到靈感,發明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理。沐浴本身就是一種特定的情景。所以創設特定的教學情景,是誘發學生好奇心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學《第一場雪》時,雪對南方的孩子來說比較陌生,對大雪沒有直觀感受,雪的美景和對農作物的好處更是一無所知。教學中,教師就要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播放有關錄像、圖片,讓學生充分感知,進入情景,從而引起好奇心,雪景原來如此美麗,作者是怎樣描寫的?為什么作者要寫第一場雪的感受?有了這些鋪墊,學生就會迫切地想學習課文,對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因而學習起來也很認真。情景創設還可以采用教師談話、學生表演等多種形式進行,可根據課文內容創設,也可根據與課文相似的內容來創設,目的就是誘發學生的好奇心。
提問引入,激發好奇心。“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追究問題罷了。”這是世界科學大師愛因斯坦對他的卓越創造才能的解釋。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精心設計,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能隨問題去思考,去解決問題,去提出新的問題,進而對課文學習產生興趣。培養尋根問底、追究問題的品質習慣。如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時,在引入新課時,提出問題:爬山虎是一種植物,怎么取了個動物的怪名字呢?爬山虎靠什么翻墻爬石呢?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一連串的問題引起學生對爬山虎這一植物的好奇,從而迫切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學生便會認真、深入地學習課文。這樣的教學,不僅達到了教學目標,而且讓學生知道,提出問題,是學習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是應具備的素質。
二、提高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可見,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善于創造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指導學生進行想象創造的訓練,從而點燃學生的創新之火,指導學生創造性學習。讓學生對課文有關的內容進行合理的補充、擴展或接續。如在《麻雀》中有這樣一段話:老麻雀知道不是獵狗的對手卻“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扎煞奇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叫著”。這是個供學生思維的空間,可啟發創造想象:“誰能結合當時的情景想象老麻雀飛下來以前是怎樣想的?”又如《誠實的孩子》一課中說,列寧打碎了姑媽家的花瓶,“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不說話。”為什么不說話?他在想什么?教師就可利用這個空白點要求學生想象并把列寧想的寫下來。《賣火柴的小女孩》、《小音樂家揚科》、《凡卡》等課文,從表現的主題來說具有共性:揭露資本主義社會里兒童的不幸遭遇。當學生學了這類課文后會對同齡人產生深深同情。教師正好利用這種情感動力,讓學生展開想象,接續課文寫下去:“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我與揚科比童年”“鄉下爺爺收到信后”……這樣的訓練可使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產生新奇大膽的設想,發散思維得到充分訓練,想象能力逐步提高,為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鼓勵質疑
借助教材,鼓勵質疑。學習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的過程,還要不斷地創新,如果把所學的教材內容全盤照搬下來,那會有什么用呢?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就要對教材中的一些內容,加以懷疑,提出自己的疑問,從而發現不足,增長自己的新觀點、新知識。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教材中有看似矛盾的地方,教師要抓住時機借助教材,鼓勵學生質疑。如《三味書屋》中寫到了魯迅為了不再遲到在書桌上刻了一個“早”字,對此,教師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學生們認為這里寫得不好,不應該在書桌上用刀亂刻劃。教師及時肯定學生敢于向教材挑戰,善于質疑的精神,同時,引導學生結合故事的歷史時期理解課文。這樣,不但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新意識。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