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銀
新課程實施以來,隨著中學歷史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教材內容等的轉變,各種生動有效的學習方法被引入歷史課堂,歷史劇獨特的教育功能被逐漸認識。
一、教師的角色定位
創作表演歷史劇,不僅僅是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么一種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以及社會實踐能力。因此在閱讀選題、撰寫劇本、排練表演、設計服裝道具等一系列活動中,都應該是以學生自主體驗、互相合作來完成,他們才是活動的“主角”。而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引導者、參與者、協調者、促進者,可以說是歷史劇的監制兼后勤部長。這對教師本身而言,也是一種挑戰和促進。教師首先要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不能包辦一切,而是要給予適當的指導,更多的讓學生去摸索和體會,獨立完成任務。
二、劇本的編寫
1. 具有新穎性
創作一部作品或一個劇目,最重要的是新穎性。新的作品才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激發觀眾的好奇心。然而,歷史素材浩如煙海,古今中外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數不勝數,如何選取適當的素材進行創編劇本,又如何使其具有新穎性呢?首先要看所選的歷史素材是以講述歷史事件為主還是以突出歷史人物為主。如果是敘述歷史事件的,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大膽打破傳統,注入新的元素來增強其觀賞性和趣味性。例如獲獎劇目《完璧歸趙》中,番禺橋城中學的初中生們,別出心裁地在眾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里,加入了流行的歌舞、廣告詞和詼諧搞笑的成分,在講述歷史故事的同時,讓觀眾欣賞到一出現代版的“完璧歸趙”,彰顯了初中生那種活潑、不拘一格、大膽表現自我的性格特征。在以表現人物為主的劇中,則可以賦予主人公新的形象、氣質和思想內涵,例如在《章西女王》中,章西王國的皇后拉克西米·拜依,被刻畫成為印度版的自由女神,她勇敢無畏、堅毅豪邁,令人敬佩。
其次,新穎的另一層意思,是要將歷史素材進行合理的構思,豐富故事情節,使之更完整更具有藝術感染力。沒有人能夠真正復制歷史,但只要不違背史實,合理的虛構是允許的,虛構不等同于虛假,它是建立在合乎邏輯的推理上的構思。司馬遷的《史記》之所以能流傳千古,正是因為他開創了傳記體裁的寫史方式,對歷史資料進行了恰如其分的藝術加工,使得筆下的歷史人物個個有血有肉,個性鮮明。又比如在《孔子講學》中,孔子的“仁和禮、因材施教”等思想理念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當中講述的事例卻未必是真實的,但是如果沒有這些故事,又如何去闡明這些理念呢?
2. 具有典型性
所謂典型性,一是指劇本創編時,能突出某個重要歷史事件,并且是矛盾沖突較集中的核心部分,或者是最能夠表現某個歷史人物形象的事件,從中發掘出新的歷史意義。如《蘇格拉底之死》、《霸王別姬》、《陳勝吳廣起義》等,重點講述的都是這些歷史人物在人生重要時刻時的言行,內容精彩,富有感染力。二是指劇中的事件要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例如《孔子講學》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一生的事件數之不盡,他的各種關于學習、教育的理念產生于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言論中,而劇中就進行概括集中,以“說仁講禮、因材施教、觀水(上善若水)”等三幕戲,以點睛的方式來弘揚孔子的思想精髓,讓大家領略了儒家先圣的風采。
3. 可操作性
選題時還要考慮所選素材在編寫成劇本后,能否在舞臺上排演出來,劇中的時空轉換、服裝道具等各個環節能否一一實現,達到預期的效果。比如一些戰爭的場面,由于交戰雙方千軍萬馬,道具繁雜、還要有燈光音響特效,弄得不好,畫虎不成反類犬。還有一些歷史事件,場景變換頻繁,如果是在電影里,處理方法很簡單,切換鏡頭就行了,但在歷史劇的舞臺上,是難以實現的。有一些歷史人物,有著特定的形象和才能,也不是一般的學生能飾演的。所以我們要仔細考慮清楚所選素材是否能夠排演出來并達到預期效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凡事都有兩面,難度高的表演,一旦演好了,卻能極大地增強全劇的效果。例如廣州鐵一中的《霸王別姬》,有意識突出了虞姬舞劍的環節,一身霓裳的虞姬以極具專業功底的曼妙舞姿,使得霸王與虞姬的訣別更加凄美,更為撼動人心,引來掌聲無數,這就是表演者的自身能力所起到的作用。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