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聚棠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選了李白的送別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了讓學生對古代送別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從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基本能力出發,我以這首詩為突破口,嘗試探究性學習方法,讓學生體會送別詩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寫法,比較送別詩所表達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從而習得鑒賞送別詩的基本方法。
一、品味賞析
探究一:送朋友高就或將去繁華之地,詩歌的感情基調會是怎樣?送朋友謫遷或將去荒僻之地,詩歌的感情基調又會是怎樣的?
學生通過思考,很快就能弄清,前者應該是歡快、愉悅的;后者則是惆悵、憂傷的。
探究二:這首詩屬于哪一種情況?根據何在?據此推斷詩歌的感情基調。
這首詩顯然屬于后一種情況。同學們對詩中“左遷”“龍標”“夜郎國”等詞語稍加疏理,就能明白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傷感的。
探究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是送別詩常用的表現手法,這首詩是通過什么景物來表達離愁別緒的?
學生也能找出“楊花落盡子規啼”。“楊花”的特性是漂泊不定,“子規”的啼聲是“不如歸去”,作者正是這樣融情入景,借“楊花”與“子規”來抒發飄零之感,離別之恨。
探究四:這首詩作者是借助什么載體來寄托自己對友人的離愁別緒的?
學生通過探究,很快能找出“明月”,也能明確詩歌的擬人手法。
月亮本是無知無情的,但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運用擬人手法,賦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將月亮人格化了。
“明月”是古詩詞中寄托離愁、抒發鄉思的常用的載體,如“海上生明月”,“床前明月光”,“長安一片月”等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細加分析,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只有將這顆愁心托付給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要讓愁心與明月一起,伴隨友人奔赴遠方。
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是詩歌創作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值得同學們鑒賞詩歌時注意。
二、比較閱讀
通過對課文的探究,同學們掌握了送別詩的基本的鑒賞方法,這時,我要同學們與李白的另一首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比較閱讀,體會送別詩所表達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知人讀詩:老師向同學們介紹“孟浩然”與“廣陵”。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人,愛好游歷,是李白的好朋友。“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對孟浩然仰慕之極。“廣陵”即揚州。“十年一覺揚州夢”,揚州是當時繁華的都會。這首詩寫的是送朋友去揚州游覽,那時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李白又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送別完全是在充滿詩意的氣氛里進行的。通過點撥,學生很快能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心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
由景悟情:我要學生探究《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寫了什么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學生大都能談出探究所得:“煙花三月下揚州”,“煙花”即春花,“三月”是暮春季節,長江下游一帶景色是最美好的,春水行舟,多么快意。“煙花三月下揚州”,在這樣一個春花爛漫的季節,去那樣一個繁華熱鬧的地方,那該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啊,寫景之中流露出詩人的向往之情。
接著我讓同學們想象“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意境。通過想象,同學們深刻的理解到詩歌在寫景中包含著詩人對朋友揚州之行的心儀之情。
通過比較閱讀,同學們了解到,同一位詩人的兩首送別詩,因為朋友的處境與將去之地的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基調是惆悵的、憂傷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基調是明快的、歡悅的。前者抒發了詩人對朋友不幸遭遇的同情和真摯的關切之情;后者則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無限向往之情。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