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清
一、走進生活,發現數學與生活的奧秘
《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情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就強化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和實用性。因此,在教學中,不但要把生活引進課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要讓學生帶著數學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會數學的價值,促其“數學化”。
如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后,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學習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后,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的行不行;還可以讓學生想辦法找出鍋蓋、臉盆的圓心在哪兒;……這樣大大豐富了學生所學的知識,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周圍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并不神秘。
二、感悟生活,用數學知識為生活服務
1. 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略)
2. 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及組合圖形的計算后,我嘗試著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老師家有一間兩室一廳的住房(圖略),你能幫幫他算一算這兩室一廳的住的面積有多大?要計算面積有多大我們先要測量哪些長度的面積?在給出一定的數據后讓學生們計算;接下來我還讓學生們回家測算一下自己家的實際居住面積。在這樣一個實際測算的過程中,既提高了興趣,又培養了實際測量、計算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
3. 撰寫數學日記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通過數學日記的形式,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例如學生在自己的數學日記中記錄自己為家人購買各種形狀的蛋,把認識到豐富的幾何圖形與實際聯系,加深對幾何圖形的認識與喜歡,激起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創造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1. 創設情景,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課堂教學從傳統課堂的講授模式轉為“主動+探究性”的學習模式,為學生構建起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往的學習平臺。課堂善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數學的學習效率。“折扣”問題,大多數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新聞媒體、購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觸和了解,是商品經濟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概念,與人們的生活聯系密切。但他們能從數學的角度將這種生活中的商業折扣與教材上的百分數數學知識聯系起來加以分析、理解嗎?學生會用百分數的知識來解決“折扣”的問題嗎?老師講授這個內容時,創設讓學生來做導游,帶領爸媽逛商場購物,通過購買打折商品的情景,來捕捉貼近學生的生活素材和生活實例,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原型,重點讓學生對“折扣”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反璞歸真,回歸生活”的數學理念,對于學生的知識應用,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2. 創造環境,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數學是以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作為研究對象的,它的許多概念、定理和方法都從現實中來。但它有更多結論去為生產和社會各行各業服務。因此,學校為學生提供開放式書吧,讓學生在課外書本中感受數學的價值。也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報紙、雜志,讓學生分享數學的樂趣與價值。例如某同學分享了《廣州日報》2014年4月13日A8刊登《全球最歡迎的數字:7》,該文發表了英國數學家阿歷克斯·貝羅斯對全球范圍內的網民開展的“你最喜歡的數字”調查,投票結果顯示,在4.4萬張有效選票中,“7”當選為最受世界各地民眾歡迎的數字,其次是“3”、“8”、“4”和“5”。這樣大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提高學習數學的效率與質量。教師在遵循教學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編制一些與生活、科學有關的問題,可以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周圍處處有數學,從而使其萌發學好數學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愿望,把學和用結合起來,達到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效果。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