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笑

一、遇到“瓶頸”
自從申報了省級小課題《小學分層作文研究的有效策略》后,我們致力于小學分層作文研究的有效策略,對學生進行分層指導。第一階段時,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分為A、B、C三組,A為優等組,B為中等組,C為初等組,作為作文教學的三個層次。如下表:
為了提高各層次學生的作文水平,我們特別重視作文的批改。面對每個單元作文,起碼批改三次以上:細批初稿,了解情況;學生修改后,再次認真圈點,并寫評語;單元檢測時,再三認真批改。每次的批改總是不厭其煩地圈錯別字、畫病句、訂正標點……如此精細勞作難道真的有效嗎?答案是否定的,特別是B、C組的學生,效果并不明顯。為此,第二階段的研究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評改”能力上。通過有效的“評改”策略,努力達到新課標中提出的要求:“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具體策略如下:
一、 “三個回合” ——讀中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最好的修改方法就是讀——“三個回合”,即:自己讀,自己發現;別人讀,我來發現;我來讀,別人發現。通過三個回合的讀,引導學生對自己習作的一個方面作全面的修改。一般是在學生完成習作初稿后,我會粗略地閱讀所有的習作,然后根據習作情況,出示修改的要求,引導學生進行修改。
如,我教六年級的第二單元作文《民風民俗》。習作要求:把調查了解到的民風民俗加以整理,寫成一片習作。可以是節日習俗,也可以寫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還可以寫新穎、別致的民間工藝品。突出這一民風民俗的特色,表達清楚。
根據這次的習作要求,我特制訂了如下的修改任務:
1. 錯別字以及語句的不通順。
2. 標點符號使用。
3. 材料不恰當,主題不明確。
4. 試著用上好詞好句、修辭手法。
在實踐過程中,我提倡學生用讀的方式來修改習作。“第一回合”要求默讀,從頭至尾讀,在發現問題的地方做上記號,待全部讀完后,再回過頭來逐一推敲,要求用修改符號逐一擊破。“第二回合”要求“別人”一句一句地讀,“作文的本人”認真聽,一句一句地改,發現了問題就停下來,反復讀幾遍,隨即推敲修改,改后再往下讀,發現問題再來改。“第三回合”是作文本人有感情的朗讀,邀請A組的同學來聽,讓學生在讀讀改改、改改讀讀的過程中,不斷地修改完善自己的習作,豐富自己習作的語言。當學生習作經過修改變得更通暢、更具體、更生動時,我會趁機利用課前一分鐘、作文分享會、班級佳作園地等展示他們的“佳作”,從而激發學生愿意寫作的欲望。
二、 “佳作引路” ——悟中修改
自讀自改固然重要,但如何修改,對于B、C組的學生來說還是有難度的。這時,我們要注意適時地為學生提供一些“佳作”,讓學生從“佳作引路”中獲取一些表達的智慧和修改的靈感,來提高修改的質量。
方法一:完美的“佳作”,汲取全部精華。
過去,我一般是采用自己的下水文或作文書上的例文等作為“范文引路”。通過兩年的針對性作文訓練,班上已經出現了一些善于寫作的“小作家”——A組成員。如,我教六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作文有三個作文要求供學生選擇:1. 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的一員。2. 選取生活中的幾種音響,編故事。3. 介紹暑假生活。我是先瀏覽全部作文,了解此次作文共同的優、缺點,發現有好多學生都對第一個話題感興趣。于是,我從A組中選擇一些寫得好而又有代表性的文章作為“佳作引路”——張博藝的《我是一條小溪》,指導同學們在課堂上集體批改。用實物投影把作文展示出來,讓作者來朗讀作品。我們一起來討論習作的優、缺點,提出修改意見,由本人執筆,結合同學的建議進行自主修改。通過這樣精細的批改,讓B、C組的學生收獲大:拓寬他們寫作的思路,啟發他們創新思維;為學生自改作出示范,讓B、C組的成員可以有路可循……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在“佳作”語言的影響和感召下,在老師及時的啟發和暗示下,都若有所悟,都在全神貫注地修改自己的習作。在學生的精心修改下,他們的習作變得生動了、精彩了,稚嫩的臉上都蕩漾著甜蜜的微笑!
方法二:個性美的“佳作”,汲取部分營養。
我不提倡獨角戲,我喜歡讓眾人也有“威風”的機會。因此,我在初次閱讀學生的習作時,我是帶著目的去挖掘B、C組同學的習作的“個性美”的地方,如優美的開頭、精彩的細節描寫、創新的選材、回味無窮的結尾等等,哪怕是一詞一句,我也不放過,務求讓他們能在同學面前“露露面,顯現威風”。
片斷: B組的可晴同學的開頭:
世界上還有幾個居住的是一種甘欄式建筑的竹樓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是以大米、糯米、粳米為主食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是有自己獨特的歷法的呢?
老師的即場評語:
班上還有幾個同學以反問的句式突出“傣族特色”呢!
班上還有幾個同學是巧用課文的寫作手法呢!
班上還有幾個是善于發現其他民風民俗的特點呢!
這就是我在課堂上“大夸”可晴同學的聰明。此后,班上的同學更認真的聽課,更善用自己積累的好詞佳句,更善于模仿書中的寫作手法,更善于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佳作引路”過程中,我退居后勤,用商量的口吻參與評改,增強學生的寫作自信心,激發其寫作熱情。此外,我們還試著把“作文評改課”上成“作文欣賞課”,這樣的做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三、同學互評——評中修改
在學生習作中,小至用錯的標點、錯別字,大到用詞造句的準確性、篇章結構的合理性等等,這些作文的本人往往是不易覺察的。因此,在學生自改之后,我們還應該充分發揮各組互助的作用。在作文評改上,根據學生作文的差異,有所區別,側重對待。這學期,我也做了新的嘗試:
——“偏心”C組。讓他們專門“批改”A組的作文。美其名“批改”,實際上是讓他們賞識A組同學的“杰作”,要求他們圈點出“好詞佳句”,并寫上旁注。目的是再次閱讀更多的“佳作”,鼓勵學生在閱讀時圈點的優美詞語,妙語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復吟誦,只有經過長期積累,語言才會豐富,寫作時大量生動的語句就會涌向筆端。
——“鍛煉”B組和A組。先讓B組與A組自發結對子,協助批改并提出修改意見。再讓學生充分地閱讀同伴的習作,在讀中評議。要引導學生依據本次習作的要求,邊評邊改,共同商討,相互啟發,相互修改。在評改的過程中,我們要鼓勵學生既要虛心學習別人習作中的優點,取長補短,也要大膽“挑刺”,找出別人習作中的不足,提出修改的建議,并嘗試寫一些鼓勵性的評語,從而提高評改的能力。互評互改之后,學生要推敲斟酌別人的修改意見,并能夠根據別人的修改建議,再次動筆修改自己的習作。對不同意見亦可以展開討論、爭辯,在爭議中明理,在交流中進步,在合作探究中逐步提高修改的能力。這樣做,雖然費時多了一些,但能夠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習作評改的過程中來,使學生在鑒賞中享受自改完善后的喜悅,體會習作成功的快感,增添習作自改的信心。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