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惠玲
在語文學習中,寫作文是困擾大多數學生的“頑疾”,他們覺得要寫好作文簡直就“難于上青天”。如何讓學生愛上寫作文,覺得寫作文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呢?大概很多老師都會有一個共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內因是事物發展的關鍵。當學生愛上寫作之后,自然就會樂意去寫。可是,知易行難,怎么樣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呢?
一、開展活動,點燃激情
寫作熱情來自真誠的回應,當學生經過千辛萬苦完成了一篇文章,卻只是換來老師的一個分數,那肯定會逐漸失去寫作的興趣。反之,如果他的作品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真誠而熱情的贊美,那么一定會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和寫作沖動。
每次習作,我都會開展評選活動,如:好詞佳句獎、最佳片段獎、進步獎、最具個性獎、最富創意獎等。獲獎的作品將在每周固定的優秀習作展示課上宣讀、交流,然后進行隆重的頒獎儀式,小作者在同學們的高聲呼喊聲中雄赳赳氣昂昂地登上領獎臺,臉上掛著藏也藏不住的笑容,此時如雷的掌聲就像是一團火焰,將會迅速點燃小作者繼續寫好作文的激情,從而持久煥發習作內驅力。而其他同學看到小作者接受表彰時,心里的寫作欲望、超越心理也會迅速膨脹,從而產生強烈的表達沖動。當然,面對學生的習作,我們不是雞蛋里挑骨頭,應盡量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他人的喝彩與掌聲,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在宣讀學生作品時,我會特別偏向于作文中等生或后進生,因為作文困難生的寫作自信心就如嬌嫩的花朵般更需要得到細心的呵護。他們在習作中哪怕是一段文字寫得好,或者一句話寫得優美、生動,甚至一個詞、一個字用得準確、恰當,我也會大張旗鼓地對他夸獎一番。當學生把寫作與尊嚴、與自豪聯系在一起時,內心那種要把作文寫好的欲望就如排山倒海般洶涌澎湃了。
二、營造環境資源,增強動力
心理學家認為:“在每次成功的時刻,孩子總會發現新的自我,這將成為他努力向上的動力。”
為了更大限度地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僅僅靠有限的課堂時間來鼓勵他們是遠遠不夠的。看著教室里砌著雪白瓷磚的墻壁,我靈機一動,為何不好好利用這資源呢?于是我便把教室里除了掛黑板之外的其他三面墻開辟為“班級作文展示園地”,“讓每面墻壁都會說話”。我把在課堂上宣讀過的優秀習作或有進步的習作都粘貼在其中一面墻壁上;另一面墻壁是“佳句精選園地”,專門粘貼有個性、有創意的句子;還有一面墻壁是孩子們的“自留地”,讓他們自主推薦粘貼優秀習作。班級走廊的墻壁也是很好的利用空間,走廊上的墻壁不僅本班的同學能看到,整個樓層的其他班級的同學也能看到,更大地擴大了讀者群,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課余時間,總會有許多學生駐足在班級的“作文園地”前,細細地品讀著,靜靜地欣賞著,有時還熱烈地討論著。這樣就為學生的作品提供了更加廣闊的交流平臺和互動空間,使他們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又進一步增強了習作的內驅力。
三、聯系生活舞臺,提升能力
“一個合格的作文指導老師,不應該把力量都放在指導學生如何寫作文上,他至少應當分一半力量來,研究一下,如何發表這些作文。”作家尚愛蘭回顧女兒蔣方舟的寫作成長過程時說。
如果作文教學從一開始就不斷地強化學生的發表欲,這對于他們寫作上的成材必將大有助益。于是,我便鼓勵學生向各級報刊雜志社投稿。功夫不負有心人,周婧同學的《爸爸,我想對你說》被《增城日報》選登了,當我把這“天大”的喜訊在班級公布時,班里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大家都羨慕之極,馬上便掀起了一股投稿熱。
然而,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經常在報刊雜志上發表作文的可能性并不大。我想,既然孩子們的作文素材來源于生活,那為何不好好利用生活這個大舞臺呢?小學生正處于“多事之秋”的年齡階段,他們好玩、好動,在此過程中免不了會產生許多摩擦,引發口舌之爭,爭得面紅耳赤不僅影響友誼,還影響班級良好班風的建設。于是,我便讓孩子們把事情的經過和委屈寫下來,然后在早會、班會或午休時,組織他們開展“小小辯論會”,這樣,不但引導了孩子們文明爭辯,還慢慢提高了他們的寫話能力。小學生好奇心強,在成長的過程中常會碰到一些困惑,或對某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我也鼓勵孩子們用筆把這些困惑、想法寫下來,再讀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聽,通過作文的形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加強了孩子與家長間的交流,還提高了寫話能力,真是一舉數得。
此外,我還經常組織學生去低年級講述自己編寫的童話故事、科幻故事,到兄弟班級朗讀自己的習作,精選優秀習作在家長會上朗讀。如果有機會,還鼓勵學生走出學校,在社區開辟自己的佳作張貼園地,并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級部門舉辦的作文競賽。通過多種渠道發表習作,學生端正了寫作態度,在提高發表意識的同時,進一步認識到寫作就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四、巧借網絡平臺,分享快樂
心理學研究和教學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兒童作文能否取得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本人能否發揮積極性與主動性。在網絡如此發達、孩子經常上網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的今天,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來搭建多樣化的習作展示平臺,積極開拓多方對話空間,讓學生的寫作行為獲得更多的肯定,從而長久地保持積極主動性,煥發持續不斷的內驅力。
為此,我為我們班建立了班級博客。學生將自己的作品發表在班級博客中,他們可以點擊任何一位同學的文章進行反復閱讀,還可以自由及時地留下自己的點評意見。同學們從不同角度進行的自由點評,自然會給小作者帶來更大的啟發和幫助。為了使點評更有針對性,有時我也在課堂上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對選定的有代表性的例文加以點評。通過集體評改,讓學生領悟到例文的優點與不足,也從中學到修改的基本技巧,進而反思自己的作品得失并進行自我修改。自己修改完后,還可以上網選擇自己喜歡的同學互相修改或閱讀,由于自己的習作評價不再由別人做主,每個人都有權利修改評價自己或別人的習作,而不是呆板單調地被評價,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充分發揮了集體的智慧,特別是在評價別人習作的時候,無形中又提高了自己的學習能力以及習作技巧,這是一種經驗的累積過程,它將喚醒學生的讀者意識以及發表意識,不斷鞭策自己前行。而且互聯網傳播迅速,范圍極廣,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寫作成就感,大大增強了習作內驅力,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空前高漲。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