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錦濤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則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教學組織形式,能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符合新課改的理念。但目前看來,一些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理念不明晰,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缺乏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以致在數學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屢遭阻礙。
一、創設良好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激發學生對數學這一抽象學科的興趣,最佳的途徑就是教師盡可能地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進行有效的互動。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課件出示6個火龍果和2個盤子。
師:6個火龍果平均分裝在2個盤子里,每盤裝幾個?用擊掌的方法告訴老師好嗎?
師:預備——開始。
(生拍手擊掌)
師:(課件出示1個火龍果和2個盤子)把1個火龍果平均裝在2個盤子里,每盤裝幾個?
師:小組合作學習,看一下這個該如何拍手擊掌。
(教師認真觀察學生的表情,發現沒有學生拍手擊掌)
師:怎么不拍了?
生1:半個拍不了。
師:那用我們以前學的數能表示嗎?
生2:不能。
師:那我們現在應該用一個什么樣的數來表示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分數。
(揭示課題:分數的初步認識)
在這一節課的導入中,創設學生熟悉并感興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探究,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其中,使得學生進行了有效的互動,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合作與自主相結合,平衡學生的參與度
具體而言,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要在分組學習之前做好安排,講清合作規則,指導合作技能,讓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記下來,再由小組長安排,各成員說出自己的想法,集體討論,形成集體意見后,記錄員整理并記錄。這樣,教師就兼顧了小組集體與學生個體的思考,深化了學生自身對數學課堂知識內容的理解,從而促進小學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最優化,讓小學生體認到自己不但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參與者,更是獨立者,有利于避免“學優生一言堂、學困生無處站”的尷尬情況,整體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欲望。
三、優化學習評價機制,激勵學生合作學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和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要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定性和定量相結合。”
從對象來看,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評價不僅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包括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間的相互評價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范評引導學生互評。如讓學生仔細聆聽其他同學的發言,用手勢表示對錯,再用自己的語言來評價(教師要求學生表達的語言盡量準確、流暢),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強學生評價的勇氣,培養學生評價的能力,提高學生評價的水平。
從評價性質來看,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評價可分為鼓勵性評價、期望性評價和延遲性評價。當學生經過合作探究獲得進步或得出一定的結論時,教師應該抓住這一時機,及時地對他們的合作成果予以表揚或鼓勵。當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感到氣餒時,教師應該用滿腔熱情去把這一“冰凍”消解,用期望的眼神去激勵他們。因為教師的期望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激勵作用,成為他們繼續合作探究的動力。當學生對某一問題信心十足的時候,教師可以采取延遲性評價。
不少學生認為:只要將分子加起來,分母寫上11就行了。筆者先不予評價,再出示另一道題:春蕾小學圖書館各類圖書情況是:社會科學類占2/15,自然科學類占1/3,文藝類占1/5,這三類書共占圖書總量的幾分之幾?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最后學生恍然大悟:只有在分母相同的情況下,才可以將分子直接相加,當分母不同的時候,要先通分。此時教師再肯定他們的合作成果,使得學生明白小組集體的學習成果才是評價的重要指標。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