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職業能力快速提升方法研究”課題組
【摘 要】 “以賽促教”模式在高校青年教師培養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該模式旨在解決青年教師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三個共性問題,目標明確、標準清晰、操作方便,其內在的科學機理決定了該模式能夠調節青年教師的心理預期、動機水平和發展目標,因而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和推廣前景。
【關鍵詞】“以賽促教”;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快速提升
青年教師是高校發展的戰略資源。隨著高校人才招聘門檻的不斷提高,新入職的青年教師群體日益呈現出“學歷學位高、教學經驗少,職業理想高、能力儲備少,科研水平高、教學研究少”等“三高三少”特點。基于此,如何創設有效的體制機制,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提升教學能力,這無論對于提升高校的辦學水平、還是促進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青年生手教師來說,盡快站穩講臺、成長為專家熟手教師,是職業發展必須跨越的第一關;對高校而言,促進青年教師隊伍整體教學水平不斷提高,關乎學校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因此,高校普遍重視青年教師職業能力培訓,廣泛采取專家傳幫帶、加強集體備課、課堂督導、定期檢查等舉措,這些常規方法有助于打牢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但同時也具有周期長、見效慢的缺點。
那么,能否找到一種可以快速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呢?北方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以下簡稱“馬院”)經過多年實踐,摸索總結出“以賽促教”模式。所謂“以賽促教”,是指以青年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學基本功比賽為抓手,在賽前組織專家同行集體聽取試講,快速查找青年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匯聚集體智慧提出解決方法,以打造精品課的標準磨練青年教師的教學技藝,實現以點帶面、全面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縮小青年教師與專家教師的水平差距,促進青年教師職業能力快速提升。
通過“以賽促教”模式孵化,目前馬院已培養出北京市教學基本功比賽獲獎教師9人次、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獲獎教師4人次,這些教師獲獎時的任教年限普遍為2-3年,同時,學院青年教師教學質量考核穩定在優良水平。可見,通過“以賽促教”模式提升青年教師教學水平,能夠達到既夯實基礎、又收效快速的雙贏目標。鑒于“以賽促教”模式在馬院教育教學中取得的豐碩成果,這一模式發揮作用的深層次機理值得深入探討,以期能夠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應用,促進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快速提升。
一、“以賽促教”模式所針對的問題
“以賽促教”模式的內涵并不復雜,它所要解決的正是初登講臺的青年教師所面臨的共性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授課知識結構較專狹
大多數青年教師都是直接從學生變成老師,教學實踐不多。初登講臺時,由于對學生的基礎、興趣點、接受能力等現實情況缺乏了解,直接可用的知識“正能量”主要得自于以往求學階段的知識儲備和研究理論。因此,青年教師的知識背景和研究專長必然在教學中發揮主導性影響,亦即將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內容作為備課的重點。
因此,青年教師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把科研工作“小而深”的風格照搬到教學工作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難以充分展現所授課程的知識全景。如何把握好“專”與“博”之間的平衡,在教學中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這是青年教師所面臨的共性問題之一。
(二)教學相長的技巧不足
青年教師多為剛摘下校徽不久的畢業生,他們與在校大學生的年齡較為接近,在思想、心態、業余愛好、生活習慣等方面與學生們有更多共同點,因此比較容易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
亦師亦友是實現教學相長的前提,但是青年教師在閱歷、學識、經驗等方面還比較稚嫩,容易單向地把一己之見灌輸給學生,難以妥善處理學生的反饋意見。如何培育理想的師生關系,使教師給予學生的知識能力與學生反饋教師的思想啟迪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達到動態平衡,這是青年教師所面臨的共性問題之二。
(三)表達能力需錘煉提升
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青年教師在校學習時間長,對老師們妙語連珠、收放自如的精彩表現早已習以為常。但有朝一日自己成為講臺上的主角,才驚覺享受聽課和享受講課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口頭表達能力不強、講課缺乏吸引力,是青年教師普遍存在的教學短板。如何把備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流暢的口頭語言,用“說”的方式表達頭腦中“想”的內容,實現授課過程親切自然、教學藝術不露痕跡,這是青年教師所面臨的共性問題之三。
二、“以賽促教”模式所追求的目標
“以賽促教”模式在幫助青年教師解決上述三大問題的過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達到了其所追求的目標——將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孵育到接近甚至超過專家教師的程度。與青年教師相比,專家教師從教多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其優秀的教學能力外化為諸多教學特點,這些特點為青年教師提供了專業示范、指明了發展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能否在較短時間內使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趕超專家教師,是檢視“以賽促教”模式有效性的重要依據,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三項關鍵指標。
(一)教學流程規范嚴謹
“規范”是指教學步驟完整,符合一般教育規律。完整的教學過程包括備課、講課、總結三個環節。備課是教學過程的第一步,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含有選擇教學內容、設置教學專題、搜集教學素材以及設計教案、撰寫講稿、制作課件等步驟,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吸取的信息量,遠大于授課過程中所釋放的信息量,備課所需要的知識量也遠超出青年教師較專狹的知識域。因此,青年教師的備課規范性難以得到保證。尤其在大學課堂信息化、網絡化教學手段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備課不夠規范、教學文件不齊備、完全依賴課件上課的青年教師不在少數。相形之下,專家教師則憑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強烈的責任意識,不斷提高備課質量,為后續授課做好準備。
專家教師的教學特點,更突出地表現為專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更能熟練展示教學內容。能備好課未必就能講好課,課堂上的展示至關重要。青年教師往往由于不能熟練、全面地掌握授課內容,或由于緊張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在授課過程中時常發生丟三落四的情況,越是新手教師,這種現象表現得越加突出。專家教師教學經驗豐富,能夠充分展示教學內容,做到深入淺出、收放自如。
(二)教學技巧豐富嫻熟
專家教師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早已將教學內容爛熟于心,在課堂上能夠既全面鋪開,又詳略得當。正是基于對教學內容的熟練掌握,專家教師的教學手法也更加靈活多變。
首先,專家教師掌握多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專題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等各種方法都能夠運用自如。其次,專家教師善于調整教學方法。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是教學實效性的衡量尺度,專家教師在授課時能夠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時根據學生聽課狀態的變化調整授課方式。最后,專家教師擅長開展互動教學。一般來說,青年教師上課以講授知識點為主,師生互動較少、課堂氣氛不熱烈,而專家教師則能根據教學需要,創設豐富多樣的互動環節,既增進教學相長,又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程吸引力。
(三)教學反饋高效精準
教學藝術凝練在“教學——反思——總結——提高——再教學”的螺旋式上升之中,課后的教學反饋、總結提高是教學過程的必要環節。專家教師更善于接收學生以各種形式發出的反饋信息,能夠根據授課狀況及學生接受情況及時地反思、調整教學內容,使教學過程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學生知識背景的差異決定了他們在知識接受程度上的差異,因此專家教師會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客觀差異,盡最大可能實施“因材施教”,將教學難度調整到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程度,再輔以豐富的案例和多樣的教學方法,從而實現教學的專業性、系統性與趣味性有機統一,做到寓教于樂,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實效性。
總而言之,專家教師熟悉教學原理規律,掌握多種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靈活多變,知識講解深入淺出,能夠引導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專家教師所具備的教學優勢,是“以賽促教”模式希冀青年教師所能達到的目標。
三、“以賽促教”模式的科學機理
青年教師的共性問題是普遍的,成長為專家教師的目標是一致的。高校培養青年教師的途徑和方法多種多樣,馬院探索形成的“以賽促教”模式,以其見效快速、效果持久的優勢,成為馬院青年教師培養工作的一大特色。“以賽促教”模式內含促進教師職業發展的科學機理,能夠調節青年教師的心理預期、動機水平和發展目標,因而它在實踐中取得顯著成績是必然的。
(一)全員覆蓋樹立職業自信
目前,高校青年教師大多沒有接受過長期系統的教育理論、教學方法培訓,在教學工作中容易出現冷場、忘詞、緊張等情況,影響課堂氛圍和學生評價,導致教學質量不夠理想,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青年教師的自信心。
馬院多年來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青年教師都必須參加學校或北京市的教學基本功比賽并力爭獲獎,“以賽促教”模式覆蓋全員。制度安排所具有的剛性可顯著影響青年教師的心理狀態——既然遲早要參加比賽,那與其消極拖延,不如積極努力,盡早達到參賽獲獎水平——從而抵消青年教師的畏難、緊張心理。
參賽的青年教師,在備賽過程中是“以賽促教”模式關注的焦點,來自賽事主辦方、學校學院、專家同行等各方面的特別照顧,既給參賽教師帶來一定壓力,也會產生明顯的霍桑效應,促使參賽教師在把自身的專業知識、課程解讀、教案設計、課堂組織、技巧運用等多種教學能力,以最佳狀態展現在師生面前,這種萬眾矚目的表現機會,對于激發青年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和自信心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同時,“以賽促教”模式組織專家團隊幫助參賽教師查找問題、切磋教法、雕琢細節,在集體指導和把關下,青年教師普遍能夠達到參賽獲獎水平,通過“以賽促教”,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普遍得到顯著增強,內力提升能夠更為扎實、持久地提升青年教師的職業信心。
(二)良性競爭激發內部動機
青年教師入職時間有早晚之差,教學水平提高呈梯度之態,新入職教師通常在職場競爭中處于較為弱勢的位置,這些教師有大量機會在“以賽促教”模式的具體環節中觀摩參賽教師教學實況。參賽教師流暢的語言、大方的教態、精美的課件和豐富的教學內容,包含許多可資借鑒的優點及特色,為新教師提供了最為鮮活嚴謹的學習范例。通過查找差距,新入職教師參加教學比賽的心理動機,由單純基于外在制度督促,轉向渴求進步的強大內驅,從而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自覺磨練教學技藝,加速教學水平提升。
目前,廣大高校十分重視教學工作、也非常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發展,通常會對參賽獲獎教師給予科研立項等獎勵。獲獎教師有了科研項目支撐,就能更便利地開展教學科研活動,更高效地產出研究成果,在較短時間內集得豐富的工作積累,鋪就職業上升的快速通道,由此形成良性循環。這些依靠扎實的教學基本功脫穎而出的熟悉同事,能夠觸動廣大青年教師去思考參加教學比賽對于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主動參加教學基本功大賽,營造苦練內功、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氛圍,這不但有利于整個青年教師群體的職業發展,而且對于提升高校辦學質量大有裨益。
(三)新老互動確定合理目標
馬院探索的“以賽促教”模式,基本做法是青年教師臺前當紅花、專家教師幕后作綠葉,集體攻關、以老帶新、培養傳承。在備賽過程中,專家教師向包括參賽和觀摩在內的全體青年教師傾盡所學、悉心指點,專家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時展露的深厚素養,為青年教師描畫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發展目標。
集體備賽是“以賽促教”模式的核心。賽前,參賽教師要面向學院全體教師進行多次試講,全體教師都會結合自身專長予以點評和指導,從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流程的組織、經典案例的運用、互動環節的設計、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教態文風的錘煉等方方面面,提出一針見血的意見和行之有效的建議。專家的真知灼見,是其多年教學心得之精華,飽含著前輩的智慧經驗。這種群策群力的做法,使青年教師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清自己教學工作中的優缺點,少走彎路,快速彌補教學技能、教學手段、教學藝術等方面欠缺,同時促進青年教師主動關注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學術動態,提高責任意識、創新意識和學習意識,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獲得新的領悟和認識,升華思想境界,從而在較短時間內達到專家水平,并最終突破前人,推動整體教學水平邁上更高臺階,達到“以賽促教”的目標。
注:本文是北方工業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課題“北方工業大學青年教師職業能力快速提升方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課題組成員:范丹卉、王秋月、榮鑫、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