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芳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小學課堂上,孩子們爭先恐后舉手回答問題的景象,進入初中學習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課堂開始變得安靜。到了高中,在普通的課堂就很難看到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現象。對此,我覺得應該從學生和我們老師自身尋找原因:
一、學生不積極回答問題的原因
(一)學生課堂不積極回答問題可能有以下原因
(1)班里整體的學習氛圍沉悶、不活躍,有一種從眾心理,別人不回答,自己也不回答提問。
(2)學生對問題答案的正確性沒有把握,沒有自信,怕回答錯被老師批評或被學生嘲笑。
(3)自主學習能力差沒有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在學習上很被動,不能積極主動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習慣。
(4)學生性格內向、膽小,不敢在課堂上回答問題,老師又不經常讓他們回答問題,時間久了就完全失去了積極性,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
(5)老師平時總是喜歡讓優等生回答問題,久而久之挫傷中下等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6)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知道就行,站起來回答怕別的同學說逞能、愛出風頭。
(7)老師提的問題太難或者模糊不明確,不知如何回答。
(8)高中生的心理特點。
(二)老師自身可能導致學生課堂不積極回答問題的原因
(1)老師的表情太嚴肅,沒有親和力,與學生之間產生距離,學生不敢回答問題。
(2)老師講課枯燥乏味,沒有風格,不能吸引學生,學生對所講內容沒有興趣。
(3)老師提的問題不明確,學生沒有思考方向。
(4)老師提問時老師對待回答問題的學生沒有進行鼓勵性評價,影響到其他同學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5)老師提出問題后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少,急于完成教學任務。
(6)學生對該科老師的喜愛程度。
那如何調動高中學生討論、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呢。我覺得關鍵在于我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問”是一種教學方法,但更是一門教學藝術,要掌握好這門藝術,我們老師應該要勤思考、多分析、努力優化課堂的“問”,“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造。
二、學生不積極回答問題的對策
(一)方式從“會的舉手”到“不會的舉手 ”
在以往的課堂,我們總是喜歡說“哪位同學有了答案,請你回答”。這樣的話,很多基礎不好的同學就懶得思考,認為反正我也沒有答案,我不舉手老師就不點我,久而久之,遇到問題,這些學生采取的態度就是逃避和無視,課堂也因此沉悶、低效。但如果我們能一反會的舉手的做法,改為不會的舉手,即在一個問題提出之后,讓認為自己不會回答的學生舉手示意,讓會的學生則無需舉手,教師會在沒有舉手的學生中叫人回答。這樣做有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問題一旦提出,無論什么樣的學生都得認真思考,確定自己會與不會,不會出現以往那樣由于僥幸而懶于思考、注意力分散的情況,至少不會太普遍。然后,教師應該通過自己的評價讓學生感覺無論自己回答得怎樣,只要認真思考,自己應該是“安全的”,都可以很體面地坐下去。讓學生理解回答得對、錯都是正常的。
(二)鼓勵從“幼稚”到“成熟”
隨著賞識教育的深入,很多教師開始在課堂上大力的表揚學生,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語:“你很棒”,“非常好”,“大家給他點掌聲”之類的。然而,很多高中生對此卻不領情,他們認為教師的這類語句非常幼稚,他們不愿意接受這樣的評價。我認為這跟他們的心理特點是有很大關系的,他們渴望得到來自成人的肯定,更渴望教師、家長把他們當做成人來對待。如果我們把剛才的句子改成“你非常有成為牛頓第二的潛力啊”,“你提出的這個觀點可以作為課題進行深入探究,課后我們一起探討下”。因此,如果我們能夠抓住學生的心理,鼓勵的語言更成熟一些的話,他們在欣然接受的同時一定更會更踴躍的思考和回答。
(三)提問從“脫口而出”到“巧妙設計”
學生上課不舉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問題設計的質量不佳。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僅要著眼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更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巧妙地設計教學興奮點。 首先,要把握好問題設計的難易程度。問題設計難度過大,指向性不強,會讓學生不敢作答;設計得過于簡單,沒有什么思維價值,對于很多學生而言,又會覺得不屑于回答。教師設計的問題,既要讓學生人人能回答,同時又能夠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不同水平的回答,也就是說不同的人思考的層次可以不一樣。其次,要少一些提問,多一些閱讀思考與合作學習。中學教學內容多,教師設計的問題太多,必然會為了追求教學進度而忽略學生閱讀教材和思考的過程。沒有獨立思考就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將流于形式,質量不高。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細致的思考,學生回答問題的錯誤率就會很高。時間一長,挫傷了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留足時間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教材,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和體驗,在探究式學習中成為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