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軍
【摘 要】《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高中歷史教學要完整、準確地把握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內容。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適當加以拓寬、挖掘及提高。補充重要史實史料,補充基本歷史理論和引入滲透相關學科知識。深入挖掘歷史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深化對歷史知識理解和認識的深度。指把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來分析歷史。
【關鍵詞】高中歷史;補充拓寬;挖掘提高;教學策略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歷史教學要完整、準確地把握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內容。高中歷史教學應在分析重大歷史問題的基礎上,揭示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規律性,注意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注重學習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學習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問題。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適當加以拓寬、挖掘及提高。
首先,拓寬就是要對現行高中歷史教材的知識范圍作出適當的延伸和補充。對現行高中歷史教材知識范圍的拓寬,這是由當前高考改革發展的要求所決定的,也是由于現行高中歷史教材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所決定的。因此,教學時必須針對具體情況予以補充和更新。
一、補充重要史實史料
史料的補充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加深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認識。如教學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結果時,可引用《漢書·食貨志》的有文字來說明西漢初期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情況。“至武帝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庚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史料的補充要重視培養學生對史料的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補充基本歷史理論
課程標準要求逐步培養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闡述歷史發展的規律。
三、引入滲透相關學科知識
重視相關學科知識的滲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題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平時教學時就要重視將相關學科知識,特別是語文、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引入和滲透進歷史教學之中。
其次,挖掘就是深入挖掘歷史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深化對歷史知識理解和認識的深度。
一要從分析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原因、背景或目的入手。如分析秦統一六國的原因時就要挖掘到:“戰國時期結束諸侯割據的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趨勢具體表現為:從經濟條件講,由于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各地區的經濟聯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強,為統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從民族關系講,經過春秋戰國長期的民族融合,華夏族已發展成為一個鞏固的民族共同體,能夠克服周邊各族的離心力,促進各族人民的逐漸融合;各國人民要求統一。
二要從分析歷史事件的作用、意義或影響入手。高中歷史教材在敘述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作用、意義、影響,或對其進行評述時,由于限于篇幅或其它原因,有時往往不夠全面,只局限于其中一個或幾個方面,教學時教師針對這種情況必須予以挖掘深化和補充,幫助學生形成全面的、準確的認識。
三要從對歷史事件的分析比較入手。如通過比較19世紀60年代封建國家掀起的向資本主義學習的三大改革運動的異同而對其結果不同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日本明治維新是在經過武裝倒幕基本肅清封建幕府勢力的基礎上實行的比較全面和廣泛地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的改革,結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辱的弱國走上強國之道;俄國1861年改革雖然宣布廢除封建農奴制,但改革很不徹底,保存下來的農奴制的殘余勢力嚴重地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俄國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中國洋務運動則是在沒有對封建制度作任何觸動的情況下僅僅單純地引進和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和軍事技術,因此沒有能使中國走上富強,中國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國家。出現以上三種不同結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們對新舊兩種制度所持的不同態度所決定的。
四要從單元小結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幫助學生深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學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內容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總結這一階段歷史發展的基本特征:政治上,是封建國家的分裂時期,戰亂頻繁,但分裂當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為后來隋的統一準備了條件;經濟上,江南得到進一步發展,南方經濟開始趕上北方,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民族關系上,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時期,但民族矛盾、民族斗爭也很尖銳、復雜。
最后,提高是指把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來分析歷史。為了適應高考發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必須強化基本理論的貫徹,要善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來分析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把歷史知識提高到理論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
總之,拓寬、挖掘、提高教學策略就是要深入發掘教材知識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應試能力,以使高中歷史教學更好地沿著培養能力,適應高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