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尚林
【摘 要】新課標提出了培養學生健康情感的基本任務,而初中語文中的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思想對學生情感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所以在進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時,應積極采取相應的情感啟發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情感啟發
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學樣式,古詩詞是古代文明燦爛文化的璀璨明珠,同時也是古人情感和智慧的結晶。傳統的教學方法過分的強調了認知性的目標,使課堂教學變的枯燥乏味,情感啟發策略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能在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情感的同時,有效的提升中學生古詩詞教學的教學質量。本文在對當前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情感啟發策略。
一、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重背誦、輕情感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著部分教師為了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一般情況下對于古詩詞都會提出背誦被默寫的要求,從而使學生在多次反復的練習之后做到卷面的一字不差,這種功利性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大量的時間浪費在了對古詩詞字面的記憶上,忽略了學生對古詩詞學習過程的情感體驗。其實,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學習成果雖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對詩詞情感的理解和體驗過程。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教師通過以上這種方式將原本飽含情感的詩詞變成了枯燥無味的背誦和記憶,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古詩詞情感的領悟和意境的把握,帶有濃厚的技術化傾向。
2.重內容、輕體驗
教師在進行語文古詩詞教學時,往往是采用和異類文章教學時的教學方法,首先對作者生平及時代環境進行簡要介紹,隨后對詩詞的結構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行分析,長期以往形成了一種定式教學,對所有的文章和古詩詞教學進行單一方式的剖析。古詩詞教學中相對重要的是思維因素和情感因素的了解和掌握,而對于這種情感因素的理解和掌握是需要學生在自行感悟的基礎上進行的。
3.重解讀、輕創造
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由于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其在自主學習下所產生的對古詩詞的情感體驗是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創造性的,而當前的語文古詩詞教學通過教師獨斷專行的方法,替代了學生對古詩詞的多元性品讀,這種僵硬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泯滅了學生情感個性和創造性,使得原本富有靈性的古詩詞喪失了其原本具有的魅力,長期發展之后使得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大大降低。
二、通過詩詞吟誦,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
在新課改如火如荼進行的今天,我們不能否認其中一些較為有效的方法和教學策略,尤其是對于語文教學中的誦讀、通讀和默讀等語文教學方法,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運用能更好的助力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古詩詞誦讀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對學生的發音進行糾正,并指導學生對作品的大致思想以進行了解,并通過領讀、分讀、默讀的方式,提升誦讀的趣味性。
古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朱自清先生也說過“吟誦是欣賞的必然步驟”。所以在進行初中語文古詩詞的學習時,對古詩詞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到該詩詞作品中所蘊含的意象,并能夠使作者的情感得到再現。在進行詩詞吟誦時頭腦中相應的想象詩詞中所描繪的意境,在把握好情感基調的基礎上將詩詞中所蘊含的強烈情懷加入到詩詞吟誦的意境當中,最終做到情不自禁的抒情和表達。
三、精推細敲,幫助學生把握情感
古詩詞教學中最為關鍵的環節就是對詩詞中單句或者是單個字詞的推敲,古詩詞在本質上是通過對文字和語言的錘煉,從而表現出最為精致的情感。如果對關鍵句子中的字詞含義和意境沒有清晰的了解,很有可能造成學生味同嚼蠟般的感覺。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簡單明了的一個字直接將春天所富有的生機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通過“鬧”字巧妙表現出了作出沉醉于春天的喜悅中的那份情感。再比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以及“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中的“擊”“翔”“競”等字眼,巧妙的表現出了偉人的胸襟和情懷。
另一方面,在對古詩詞字詞句的推敲過程中,通過對字詞句推敲并體會其表達出的意境和詩人情懷的同時,也可以適時的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式的討論。比如在“春風又綠江南岸”
一句中,“綠”字是否可以用其他形容春天的字眼進行調換呢,調換之后還能夠表達出作者當時的喜悅心情么,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實現情感的交流,從而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起到積極的影響意義。
缺乏情感的支持,會使任何形式的感知、記憶和思維都變得蒼白無力。在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意境的再現、情感的領悟和體驗以及精品詞句的推敲,對學生最具活力的情感性因素進行啟發、挖掘、捕捉和提升,使學生慢能夠富有情感的走進古詩詞作品,在使其感受精神熏陶的同時,達到提升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日軍.“悠然”見“真意”——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廣西教育,2013(34):58-59
[2]董瑩.初中語文古詩詞中字詞教學策略之我見[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4(16):58-59
[3]何妙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談古詩詞教學中的情感激發[J].教育藝術,2007(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