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幼清
【摘 要】在復習過程中運用同類比較法和異類比較法,體會差異性、多樣化,尋找相似點、共通性,以此來全面提高學生的欣賞詩歌水平和文學素養,凸顯良好的復習效果。
【關鍵詞】比較;復習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古代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一篇篇古代詩詞流淌著作者深沉的情感,閃耀著詩人非凡的智慧,對滋潤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說:“美人之光,可以養目;智者之詩,可以養心。”
要調動學生復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在熟讀深思的基礎上,教師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教得活靈活現,學生學得有滋有味,凸顯良好的復習效果。
每一首古代詩詞,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在復習過程中也不能總是孤立的復習某一首古詩,要盡量進行類比遷移,用心加強縱橫比較,通過比較,尋找相似點、共通性;通過比較,體會差異性、多樣化。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字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是要多比較,多歸納。”葉老先生的這句話用在古詩詞復習中尤為中用,語文老師可通過運用同類比較法和異類比較法進行古代詩歌復習,以此來全面提高學生的欣賞詩歌水平和文學素養。
一、同類比較復習
在進行古詩詞復習時,我們可以把同一題材、同一風格、同一表現手法、同一情感、同一主旨的詩歌列在一起,通過比較,讓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從而歸納出一定的規律和共性知識。
可以把同一題材的古詩詞列出來進行比較復習,反映戰爭的;反映古代兵役的不合理的,反映古代社會賦稅的慘重;表現勞動人民生活的;表現愛情的;表現哲理道理的;抒發忠心報國的;抒發離愁別緒的;抒發理想抱負的;描寫春夏秋冬的景色的;描寫山水景色的;描寫花草樹木的;描寫大自然風花雪月的……
例如:在復習《采薇》一詩時,我與《十五從軍征》一起進行比較復習。兩首詩雖出自不同時代,出處不同,但都是反映士卒久經征戰后回鄉生活情形,都是反映古代兵役的慘重,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在復習陸游的《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一詞時,我就拿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一起復習。兩位作者都是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都力主積極抗敵,都渴望馳騁沙場,殺敵報國。這種思想在兩首詞中均有相同的體現。在復習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一詩,我就與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進行比較,這兩首詩都是描寫早春的景色,表現春到人間生機勃勃的景象,流露出作者對早春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二、異類比較復習
不同風格、不同表現方法、不同內容、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詩歌也可以進行對比復習,通過這樣的復習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古典詩歌的豐富多彩、千姿百態,加深理解。
如在復習杜甫的《望岳》一詩時,就可以與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一詩進行比較閱讀。前詩先描繪了泰山的綿延壯闊,巍峨高聳,神奇秀麗,最后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達了作者決心要登上人生的頂峰的凌云壯志。后一首詩描繪登上飛來峰憑塔遠眺所見,最后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抒發了自己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壯志豪情。通過比較,學生不難發現,兩首詩描寫的景象不一樣,但卻殊途同歸,在表達的主題思想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通過比較,既加深了兩首詩的主題思想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異中求同的思維能力。
有些詩歌在寫法上是一樣的,但抒發的感情卻是不同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膾炙人口的不朽懷古名篇。在復習中通過比較法,大致可以看出二詞的異同:兩個詞人都是面對浩瀚的長江懷古傷今,但懷古傷今的感情卻是截然不同的。蘇軾“傷己”,用豪壯的情調抒寫自己的不得志。而辛棄疾的“傷國”顯示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正是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最大的不同,主題思想的深度不同,這也正是前者勝于后者一籌的地方。
還有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風格和抒發的感情也有不同。如李清照的詞,前期作品的風格清新雅麗,活潑歡快,后期作品的風格沉悶壓郁,凄清感傷。
通過這樣的不同角度比較復習,可以使學生透過紛繁的表象,把握問題的本質。學生對古詩詞的認識掌握,并不是一個個孤單零碎的個體,可以以點串線、由線到面,可以總結出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實現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總之,我們在中國古詩詞復習上既要繼承前人好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同時又要將一些靈活、實用的方法吸收過來,爭取在每一堂課上都有不同的表現,讓課堂充滿生機,提高古詩詞的總復習效果。